在心得体会中,适当描述自己的情感变化,可以使内容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感,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对自我成长的记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目标,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庸读书心得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庸读书心得篇1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读书心得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从外层看是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李一冉老师的《中庸》十大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智者乐水”篇,让我们明白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静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者剖析”篇,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者源头”中让我们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篇则让我们看到人生在世,迷惑丛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则是一门处事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篇则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显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德为尊,亦慎其独,完善自我,立好榜样,心心交融,让孩子们更容易地进入生命的正确轨道。最后让我们共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中庸读书心得篇3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读书心得篇4
前一阵子一直在看(中庸),后来因为一些琐事而搁置,再次捧起此书,才发现:快要到期了。续借。
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最难者最高,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履行它。连大学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见其难处。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显得它的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队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然而,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无节制地膨胀,就会变成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会因此而变得丑陋不堪。记得有位同学跟我说过,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综合体。说的不是一般的对。“水满则溢,月满则盈”的道理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是社会的一粒尘埃。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大市场,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时时有可能发生。谁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谁都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谁也不愿意经受失败的打击,于是各种矛盾、挑战、竞争、和冲突应运而生,无法避免。这时,中庸之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也正因为人们的本性,“民鲜能久矣”。
其二,子曰:“人莫不饮食。鲜能只味也。”孔子拿人们品味吃喝来比喻中庸之道不被一般人所理解,通俗易懂。
对于我们每天都要应对庸常生活,陈旧而又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只是一个模式的复制,今天跟昨天一样,明天也似乎与昨天没什么不同,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饭,睡觉;睡觉而后又吃饭,只是捱着日月,推着时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味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并非为了“生活好”而努力着。言而真正体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却没有多少。谁能解其味?
其实,幸福就深蕴在这庸常的岁月之中,只有回过头时,才有一丝的遗憾或回味。一种时过境迁的没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忽然觉得自己很老,经常发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感叹。算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是真实而又努力地活着,也就足矣。因为生命并不需要我们可以地去怎样做。
中庸读书心得篇5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从外层看是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李一冉老师的《中庸》十大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智者乐水”篇,让我们明白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静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者剖析”篇,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者源头”中让我们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篇则让我们看到人生在世,迷惑丛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则是一门处事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篇则能够让我们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告诉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显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习的美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中庸》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因此,我们更应该以德为尊,亦慎其独,完善自我,立好榜样,心心交融,让孩子们更容易地进入生命的正确轨道。最后让我们共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中庸读书心得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