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心得体会是考验我们个人思想的依据,我们写体会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收获,还可以给读者带去积极向上的动力,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庸》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中庸》心得体会篇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开庭之前要认真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经验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安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平等宽容的心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及时化解纠葛。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就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没有偏私。在具体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须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保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尊重、获得同等的法律保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重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中庸》心得体会篇2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不管你要走多远,无论千里万里,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那么,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呢?《中庸》引《诗经》及孔子的话说:“《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致中和”表现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在实践中体现的原则,所以特别强调“行”。《中庸》举舜的事迹发挥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的作者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坚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周围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对听来的意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
《中庸》心得体会篇3
中庸的体会与心得
“中庸”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并不常见。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我们是学生、教师、工程师、艺术家,或者商人,其实都离不开“中庸”的智慧。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找到平衡和解决方案。
“中庸”的理念其实无处不在。它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处世之道。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中庸”理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习上,我们不能偏科,要保持对所有学科的均衡重视;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团队的合作,同时也要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贡献。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尊重自己,保持平等和互惠。
“中庸”理念的核心在于平衡。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耐心和努力。我们不能追求过分的成功,也不能因为失败而过于沮丧。我们要有坚韧的精神,也要有灵活的头脑,去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学习“中庸”的智慧,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总的来说,“中庸”智慧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它让我学会了平衡。它让我明白,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保持平等和互惠,同时也要有坚韧和灵活的精神去面对挑战和变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学习,积极实践“中庸”的智慧,我们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庸》心得体会篇4
话说,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作文累,知识便加多,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
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
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
《中庸》心得体会篇5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后经北宋二程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与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道理。
?三字经》中有对中庸的论述:“中不偏,庸不易”,宋代程颐将中庸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由此可见:“中”即适中,“庸”即不变化,中庸即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内心情感的向外表现符合礼仪法度,就是中和。也就是说,在表现内心情感之前,需要以自我审量、理性思考为前提,采取符合礼仪法度的表现方式与表现符合礼仪法度的情感。那么在该表现过程中,要求表现方式与表现内容皆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故也需表现过程、表现习惯都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下面我举一例来说明我以上观点:我现在十分生气导致我很想对使我生气的那个人使用暴力,但是我得经过大脑理性思考与判断,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符合礼仪法度的。经过我的理性思考,我得出了“我不该生气”、“我不能这样做”、“我应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我的情感”等结论,而后我的确没有使用暴力且表现出友善的行为--那么问题来了,我该如何保证下次同样的情况还能正确处理呢?所以重点在于培养表现习惯,使表现习惯(不表现也是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在我看来,可将“中和”看作是中庸的内涵的一部分。
“中庸其至矣乎!”该书将中庸视作最高的德性标准,认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但“中庸不可能也”,为什么中庸之境难以企及呢?因为“知者过之,愚不可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就像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既然很难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目的为何?我们修养的目的在于“诚”——“诚者,天之道也;成人者,人之道也”。“诚”是上天赋予我们的道理,实行“诚”就是认为的道理。又有:“自诚明,谓之性”,事物真实存在,便是诚自身意义的体现,由“诚”而明白道理是我们的天性。
?中庸》中的“诚”具有天道性和普遍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诚者,天之道也”,《中庸》认为人与万物的本性其实都包含着“天道”,不论是普通人或者圣人都具有天命意义上的“诚”。只不过“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往往普通人都不知自身天理之所在,因己身原因未能察觉到存于本心的“诚”。“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对于圣人来说,“诚”不需要外在的努力和勤奋,自然存在心中,无需通过思考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也只有参透天地造化、知晓天性的圣人,才能达到“至诚”。那么常人该如何为“诚”?
一是前文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学习、修养入手,慢慢开启、发展,成就自己内在的道德良知,即“自明诚”。二是要以圣人的指点、教导为途径,从而启发一个具有道德良知的人,让本然的道德良知显现出来,成为自觉的道德良知,这就是“自明诚”。常人为“诚”,充分唤醒自身的道德良知,使之成为自觉、自然之时,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备的时候。儒家主张的通过内心德性修养,以至“知天命”、“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诚”与“明”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诚不及为伪,有意而诚为过之。《中庸》中的诚讲究出自本心、自然而为之,只要有一点有意的“诚”都不是真正的诚。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析》认为:成,是象形字,像斧铖劈斩一长形物之形,会誓盟之意,因此有“就、终、平、和解”等意。那么,“言”加“成”就可以理解为“用语言表达真实、永不变易”之意。从字源来看,“诚”具有“真且不易”之意,且“中庸”的“中”即“不易”。如此这般,可以说“诚”是中庸思想的现实体现。也可以说:诚即中庸,但中庸非诚。
如果以中庸思想为出发点去观察整个时空与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中庸之道始终贯穿或体现于其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就是强调人的原初材性与后天文饰要达到中庸调和、相得益彰之境,才能成为君子。荀子性恶论中的“化性起伪”体现的也是一种中庸调和的状态。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不加以节制就必然造成混乱、动荡。所以荀子主张变化人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教化,“性”与“伪”之间相互冲击、磨合,而后达到内生的人性本身的中正。此外,荀子主张的“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在体现礼与法、德与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蕴于其中的中庸思想。不仅如此,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揭示出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联系,实则是中庸思想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方面的生动体现......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以上例子在体现中庸思想的同时也有唯物辩证法的影子。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更倾向于使旧事物灭亡,使新事物生长。而中庸是更高的哲学理念,无论一个国家的兴亡、一个世界的有无,中庸之道都是贯穿始终的,它更像是一种普遍的至理,蕴含于时空当中。
《中庸》心得体会篇6
中庸之道:心性修养的实践指南
“中庸”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但其真正的含义和价值往往被我们忽视。那么,什么是中庸?为何我们需要关注它?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庸之道对于个人心性修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中庸的含义。中庸并非指折中主义或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指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采取的一种平衡、调和、折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强调的是通过适当的妥协和权衡,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中庸可以让我们学会理解、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需求。在职场中,中庸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在社交场合,中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实现中庸,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心性修养。首先,我们需要具备健全的理智,能够理智地分析问题,不盲目跟从他人。其次,我们需要具备广阔的胸怀,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最后,我们需要具备坚定的原则性,能够在关键时刻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在实际应用中,我曾经历过一次中庸的实践。当时,我和家人一起参与了一场家庭聚会。在聚会上,我注意到父亲与叔叔之间的紧张关系,原因是他们在分家产问题上存在分歧。为了避免冲突升级,我主动充当调解人,通过中庸的调解方式,最终使得父亲和叔叔达成了共识,维护了家庭的和谐。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首先,中庸让我学会了如何以理智的态度面对矛盾和冲突,避免了问题的激化。其次,中庸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观点,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父亲和叔叔的需求。最后,中庸让我明白了在家庭中,爱与智慧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调和、折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采取适当的妥协和权衡,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平衡。在个人心性修养、家庭关系、职场交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中庸之道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和体会,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最后,让我们共同践行中庸之道,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美好的社会。
《中庸》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宣讲心得体会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