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如同细雨,轻轻滋润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是对故事情节的感悟,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课文漏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1
最近,我们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当我第一次读时,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游历欧洲,那没有别的说法,只能说明这个孩子独立性超强!
同学们,我相信当一个孩子对大人说:“哎哟!求你了,就让我一个人去玩吧!”而大人总有那么一大堆理由告诉你:“你找死啊!现在外面那么多坏蛋,咱们家就你一个宝贝,把你弄丢了怎么办?我告诉你,你去哪我们都会跟着你的,不然我们不放心,还有……”而这句话传入同学耳中时,同学总是用手摸着他的头怀疑:“他是不是精神质疾病呀?他不怕坏人吗?”其实这在国外是屡见不鲜的。
外国小孩自己能旅行,而中国孩子却做不到,甚至有一些从小就是在大家闺秀的人已经成年了做完了一件事,还得问一下妈妈:“妈,我这样对不对?”这说明西方教育与东方教育截然不同。
在西方,父母把孩子教会走路就不管了,即使孩子摔了一跤,得到的也只是一句简单的安慰。最终,孩子必须自己爬起来。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就让孩子抓饭吃,不会用叉子的孩子就用手抓着吃东西,就算孩子掉的满身都是饭,父母也决不喂孩子吃。这标准是“老鹰”式的爱。
而到了中国就大不一样了。父母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翅下,不让一阵风吹在孩子身上,不让一滴雨在孩子身上。鞋带要家长系、饭要喂、衣服要父母帮忙穿……简直与老母鸡没啥区别。
不过在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由父母来教我们做事。现在长大了,就用不着了。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如果你不能独立,那就别提为社会做贡献了。
父母按照自己“母鸡”式的爱为孩子设计了将来的路程,并以为手把手的教孩子,不厌其烦地陪孩子就够了。其实家长们忽略了独立。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考上了一所名牌学校,几个月后,又回家了。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不会剥鸡蛋。”
要知道,父母只能陪孩子一时,不能陪孩子一世,早日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孩子必需要两条腿走,不要以为学习好就够了,你还缺一第独立的腿。
大家经常看见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孩子玩时,家长说:“别摸脏东西!别走远……”。然后孩子绊了一跤,但并没有哭,而家长却又拍又哄:“可恶的地!让宝宝摔了一跤。”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只要孩子离开自己的祖母就想出可怕的事:什么孩子被撞了,孩子游泳呛水了……世上没有怕孩子摔跟头而不让离子学走路的妈妈,但有的父母就给孩子设了禁区。
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不行,而是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前面的路很长,但要自己走。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2
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而且,家长和老师也经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其 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一定不要让时间白白从枕头边流过,从指甲缝流过,从床边流过……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然而,时间已经从床边流过。中午吃午饭时,我们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的看着,碗里的饭却一粒未动。然而,时间从遥控器便流过。下午应该抓紧写作业,没有,而是在津津乐道玩着电脑,然而,时间已经从键盘上流过。
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时间过得飞快,是何等的匆忙,年少时无所事事,老的时候又后悔万分。若是如此,我们还要来这世间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每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要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趣!要让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3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传唱了近百年的歌曲,用忧伤、哀怨的曲调,长亭、古道、芳草、夕阳几个场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经典的离别景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低吟浅唱,一次次述说着肝肠寸断的离别之情……
?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讲述了主人公英子童年成长的故事。英子的成长是一条不断离别的道路,曲折而充满诱惑,忧伤而几多幸福。在她身边发生了许多看似平凡又极不平常的故事,经历了许多从陌生到熟悉又不断离别的各种人物。这一件件事情,一个个人物都在英子懵懵懂懂中悄然离别,暮然回首时,英子便随着时光的穿梭长大了。
英子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北京城,住在惠安馆边上。她结识到北京后最初的朋友——秀贞和妞儿。因为英子的善良和细腻,使得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在与秀贞和妞儿离别时,英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秀贞对女儿的爱让人感动,同时英子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痛。
英子分不清“海与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她却与素不相识的“厚嘴唇男人”立下了约定:“我们去看海。”因为英子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对于他弟弟,他是一位无私的哥哥;对于那些失主,他又是一位羞愧的小偷。英子无法区分他是好人、坏人,但他表现出来的善良却牵动了英子的心。毕业会上第一次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与后来看到“厚嘴唇男人”被抓,英子体会了离别的无奈。
兰姨娘的命运十分悲惨,她的前半生被别人操控着。可命运终究要自己去控制,幸福究竟要靠自己争取。在英子的帮助下,兰姨娘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向了幸福的彼岸。又一次的离别,让英子无比的惆怅。然而父亲的离去让英子刻骨铭心,因为这一次是生离死别。那一瞬间,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离别的洗礼,英子读懂了人生。
我和英子差不多同龄,小小年纪的我也曾经经历过生离死别。在我读一年级时,爱我的外婆就去世了。那天,我跟着妈妈去外婆家,看见外婆就这么静静地躺在那,眼睛却是睁开的。我想,她是想见我最后一面吧,可是这愿望竟也没有实现。外婆静静地躺着,我默默地站着,脑海一片空白……“多情自古伤离别”,与自己最亲的人从此天各一方,这种感觉,又是我这样一个小孩子怎么可以体会尽的!
不记得从哪本书上看过,你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终究会成为过客。同学们毕业后会各奔东西,朋友们会纷纷离去。当你长大后,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父母终究也会有老去离开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是这样,在离别中长大,在离别中读懂人生……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4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是那飞蛾求生的欲望告诉我?是那瓜苗不屈向上破砖缝的精神告诉我?还是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在告诉我?
是的!它们都在用行动无声地告诉我:它们有多么热爱生命!
即使那只飞娥早已知道,自己是逃不出人类掌心的,可它仍不放弃,极力挣扎,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截瓜苗生活在没有阳光、泥土的砖缝中,都不怕困难,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努力成长,尽管它只活了几天;即使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声是如此短暂,可我们依然可以用它来为人民服务!
再查查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我感慨万千: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关节遭到损坏,手不能抬、肩不能举、头不能转、脚不能行。这一切使她的生活行动都困难重重,但凭着她坚强的毅力和数十年来的自修,杏林子被评为第八届“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之一呢!现已有小说、散文、剧本等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做出了要把全部稿费捐献给“残障福利基金会”的决定。
是啊,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辉煌!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5
逆境之中梦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只小碟破茧而出,它飞过草木,越过山川,来到了溪流的尽头。这是一个漫山遍野尽是桃粉的绮丽世界,仿佛是那个战乱年代最后一片和平之地。这里没有纷争,没有战乱,有的只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这是多少人的梦中仙境啊!在那个阴谋不断,政权交替,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战死沙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悲伤、仇恨以及不甘,可谁又能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谁又能怀揣一份美好面对悲惨的现实呢?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明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文的热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痴如醉,而这与当时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而这来自美好的向往之情,更是一种摆脱了肉体,越过了现实的一种超脱,能在逆境之中怀揣的一份天真。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我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怀有梦,我们只知道每天按时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从没有想过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当一块面包和未来的一亿美金中让你选择,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那块面包,因为那是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干大事者必须怀有崇高的理想。马云说过,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怀有梦想时,中国将会变得无比强大。梦是一个人毕生所及却又可能可望而不可达的东西,但每一个人都不应迫于现实而停止对梦的的追寻。每个人都应怀揣着一个梦,并向梦和远方奔去。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6
说起白杨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一般人会说“它不就是一颗普通的树罢了吗?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是它在我心目中不是这样,自从我看完《白杨》这一课,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几棵坚强的白杨树。
这是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借大戈壁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父亲也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生根,发芽。如果我是父亲,我自己宁死也不会去边疆,何况把自己的孩子送走。但是读完以后我才了解了父亲这种一心想要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宁愿送走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都么朴实的一位父亲啊他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意志,无私的奉献,为西部人民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生活。西部这个原本干枯的词语,变得越来越富饶,越来越美丽。他们是荒原最早的住户,是第一个踏进戈壁的人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住下,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仍然要建设祖国。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他们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无尽的繁华。
白杨,建设者的精神,让我永久的停留在了这篇文章上,慢慢的回味着他们的无限精神。无论是白杨也好,建设者也好,他们都是那么坚强,永不向困难服输,他们都为西部点缀上了完美的符号。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篇7
作品写的是作者坐在自家阳台上听雨春雨时的所见、所想。一场宝贵的春雨勾起作者无限的遐思,听出人生的各种境界。下雨本是我们生活中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也许我们并没有多少感受,或者大都厌恶地抱怨道:“好讨厌的下雨天,弄的哪里都是湿的。”但,一场春雨,使作者感觉到平静、闲适,“感到无限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作者运用这些比喻带领读者进入愉悦的心境。继而作品着重、大量运用问责描写了雨滴滴在檐溜上发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这些描写和比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得感觉自己仿佛置于阳台上同作者一起听雨,心境不由得随着作者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作者说,下雨最先使他想到的是麦子,是久经干涸的小麦。这时,作者听雨的心境是久久盼望春雨的农民的心境。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缓解了作者的“焦急之情”,使作者的“梦境实现了”,听到雨声作者心旷神怡,神驰千里。作者的生命“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篇祥和”,当然,说是“凭空”,其实不然。
作品中,作者还引用了宋蒋捷的一首听雨诗,蒋捷用这首听雨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其中透露出些许悲凉之意,作者也借此诗来表达听雨的一种别样境界,同时,读者不免情绪也稍微低转,然而作品并向这方面延伸,而是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身境界,读者的情绪不免又斗转,随着作者又转而“听雨而兴高采烈”。作者随后由远及近地欣赏景物,用所感所想带领读者品味听雨、看雨的乐趣,进入另外一种听雨的境界。
季羡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听雨经历,转化成质朴素雅文字,娓娓道来,将读者轻松地引进听雨看人生的不同境界……
读课文漏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