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完书之后所产生的感悟的文章,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大家对名著故事的认识,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乡愁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乡愁的读后感篇1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自然是这首乡愁,多年在外漂泊,时常思念故乡的爹妈,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对于乡愁的滋味,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深有体会……
比我更能体会乡愁滋味的,那是我远在台北的叔公,1945年,他以老兵的身份孤身一人从江西去到台北,背井离乡。当时他才不到二十岁,整整阔别40年后,1985年他首次带着儿女回乡寻亲。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叔公,也是唯一一次见过叔公。亲人相见抱团痛哭的场面历历在目。
走出半生,归来已是暮年。
叔公后来有回过几次家乡,听闻母亲告知,叔公于2017年8月仙逝台北家中,享年90高寿。、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
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乡愁的读后感篇2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乡愁的读后感篇3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对家乡忧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学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诗歌集《乡愁四韵》中写道:”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在每一个人的眼里都一样。乡愁是忆童年,乡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急切心情。乡愁是故乡的改变,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乡愁是一曲怀古的柔歌……乡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来是一个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独好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地瓜是他对故乡的怀念,也是乡愁。
我的老家在陕西,我出生却在江苏,我来到这里就在这里生活,也回老家转转,看一看家乡的变化,看看自己的至亲。看看家中后院那颗老枣树。看看以前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忆小时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乡的小吃,小时候奶奶做的凉皮,饺子。让我玩不了的是老陕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枣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经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见小时候爱不释手的玩具,不知道为什么鼻梁一酸,眼泪流了下来,脑子里全是像过电影一样的记忆。乡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远放不下的思念永远忘不了的事物。
乡愁又是什么?乡愁是朴素的亲人。奶奶从小就对我很好,总给我做好吃的。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乡间不知名小花,不知多少次把它摘下。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曾经。有一个词语叫做“落叶归根”。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好比一片叶,一生在“树顶”上拼搏吸收“太阳的能量”。到了死的那一天,落到生你养你的“树根”上。这是一个教我打乒乓球的老人告诉我的。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一生都可以在外面打拼拼搏拥有财富。可到了死了的那一天,总得回到家乡葬在那生你养你的那一片熟悉的故土,我想这也是乡愁。
乡愁,乡愁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乡愁的读后感篇4
趁着美丽月光,细嗅风中那微不可查但熟悉的味道。 ――题记
对于乡愁,人们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还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们现在生活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耳边却充斥着扰人的车鸣声、重金属音乐的声音。而故乡那连墙皮都开始脱落的小土房,承载的却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
故乡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浓云以及云海里闪烁的星光。从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飞燕到雨过苍茫的满庭绿荫,都好像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眼前好像总会浮现一个场景,母亲站在田埂上感受着稻田成熟的味道,父亲在旁边悠闲地喝水,而奶奶在一旁看着她那几只雪白的大鹅。一切都那么祥和,安静,连微风也带着稻香,好像回到儿时……
带上一g故乡的黄土踏入那个灯火阑珊的世界,那g不起眼的黄土却也成为一种心灵的依托。“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我思念故乡,思念那片留下我深深足迹的土地,思念门前那在秋天结满果实的大树,思念那条任我嬉戏的小河,思念那早已腐朽的木桥。也时常会想起爸爸带我去那颗他年幼时栽下的果树下摘果子,会记起妈妈带我在河边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鱼,会梦见奶奶拉我去镇上买零食……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间小虫底唱,茂林中老树吐绿,村子里炊烟袅绕,白水青田,记忆的深处始终对那方土地有着清晰的画面。
乡愁的读后感篇5
最初读《乡愁》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
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
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乡愁的读后感篇6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大家一度认为他是台湾人。其实,他当年是被国民党押到台湾去的。原本以为只是两三年,便可重返大陆。可是,说好的两三年,却没了归途。亲人在望夫崖,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一直在盼望着他的归来。可是,他们始终望不到归来的船只。海,是平静的,蓝得耀眼。这片美丽的海,依然见不到船只的踪影。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几十年前,亲人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军舰,慢慢远去。可是那艘承载着家人希望的军舰,却再也没有回来。想必诗人在台湾,也一定在远望海对岸的这块大陆。可是他无法踏上祖国大陆的热土。漫漫长夜里,他只能感叹一句“今宵格外长”!
据历史介绍,当年蒋经国驱车到蒋府时,看见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我要回家”,这是千万国民党老兵的心声。这四个字浓缩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遥望着故乡,眺望着远方,几位老兵在昏暗的灯光下窃窃私语。谈论的话题,是当年的家乡。而今时过境迁,那年的家乡早已坍圮,不复存在了。但他们仍然坚信“我牵挂着的家乡,就在那儿!”
殊不知,回家后,看到的是一片野草疯长的土地。泪眼朦胧中,诗人找到了自己以前的老房子。可是,他深深挂念着的母亲,却埋在了野草深处。此时此刻,思乡情随着母亲飞到了天堂。如果天堂能有思乡情,诗人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将情感化为拥抱。
乡愁,让人无语凝噎。
乡愁的读后感篇7
小时候的邮票让人感叹流逝的时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亲和邮票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邮票则是老先生童年的最爱。童年总是因为单纯,无忧无虑而让人难以忘怀。大多数人读到这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开始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童年不快乐的就开始羡慕老先生。长大后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联系起来,让人遐想那张船票引发了一段多么动人的爱情故事,也许这个爱情故事伴随了老先生大半身。爱情一般发生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恋爱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们相信世界充满爱,往往把以前认为是恶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时变得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也变得特别感恩,甚至感谢上天赐给了自己生命。经历过爱情的人回首往事,细嚼当年的痴情、浪漫和甜蜜,感觉十分美妙。后来写到老先生在母亲的坟头前祭拜,在与母亲两世相隔的事实面前,老先生十分无奈和悲伤。人生六苦里面就有伤离别,与亲人的分离造成的痛苦可见一斑。最后老先生为大陆与台湾因一湾浅浅的海峡不能统一而忧伤,展现出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统一、和解的渴望。浅浅的海峡与两岸六十年的分离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只有团结才能强大,让人感叹智慧的中国人不应该被这浅浅的海峡阻隔这么些年。期望两岸统一也表达出老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最初读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细读一遍,发现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乡愁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