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乡愁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乡愁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3、生答师归纳
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4、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1 / 4(“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
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
★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选第1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第4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2 / 4 ★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
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
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4、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5、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过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
3 / 4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让我们用心用情地再读课文:小时候……
6、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7、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
乡愁教案篇2
出入现代诗的世界
—————《乡愁》教学案例
吴春芳
经过七八年的正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华丽也罢、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乡愁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学生自己的乡愁,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要教学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中国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为了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结果在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朗诵朗诵再朗诵,多种形式、反复地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始终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这是最基础的朗读。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要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这次朗读则对余诗进行了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做好了这一步,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让他们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拓展了诗歌情感的外延。在这个环节里, 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动情时,有的孩子还掉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同样的题材,诗人相似的经历,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思维,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最后老师再进行了恰当的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不同的喜好、陈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一堂创新的诗歌教学课,少不了一个体现创新意识的课外作业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业设计我们还是从发展学生想象力着手。余光中的《乡愁》,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但这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给读者遗留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我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一次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模糊的离别补充清楚,这也是对诗歌鉴赏的延续。
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面临的首要任务。现代诗歌文字较为简单,所以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我们的确应当大胆放开搀扶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简单诗句背后的深刻含义,方能令他们拥有自由出入现代诗世界的本领。
乡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模式及方法】
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诵读法、启法式点拨、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借助画面及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思乡曲》让学生进入思乡情境,并谈谈思乡感受,再过渡到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们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他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国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教读
诗歌欣赏三部曲: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第一部:朗诵吟咏
我们都知道,朗读是品味诗歌语言的钥匙,我们只有对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学生初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听朗读:
(媒体播放 flash 示范朗读)
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学生试读,体味每一节的感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
第二节:增加遗憾的语气。
第三节: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节:表现而今的惆怅。
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第二部:再读诗歌,品味语??
思考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
家愁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后来(中年)──丧母哀愁
国愁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小结: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式“乡愁是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教师小结学生练习并举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课文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第三部:想象练习
想象或联想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请同学们模仿《乡愁》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词语任选一个词语,做一些想象练习。
思念记忆童年
学生讨论交流后,配乐朗读自己的创作。
教师小结并展示舒婷的诗歌──《思念》(见课件)
请同学配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就让《故乡的云》捎去我们对台湾同胞、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媒体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乡愁教案篇5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
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乡愁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