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各种经历中不断汲取心得体会, 通过不断尝试,我们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2
今年暑假里,妈妈帮我网购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曹文轩的《少年王》。《少年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文中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少年英雄,最让我崇拜的是那个征服海牛的少年。
?海牛》讲的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感人故事。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自幼父母双亡,他是由年迈的瞎眼奶奶搓麻绳抚养长大。瞎眼的奶奶日夜不停地搓绳子,独自一人,十几年,搓的绳子有多长,她的爱就有多长。而那个男孩,为了让年迈的奶奶不再辛劳,含着泪放弃了心爱的学业。他要买一头海牛,他需要一头海牛帮助他。那是一头桀骜不驯的海牛,一头让牵着它的人充满男子汉气概的海牛。
在这个短暂而纯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少年的不幸,而正是这种不幸,锻炼他的勇敢。将海牛牵回家的'路途中,男孩受尽了磨难,充满了痛苦、艰辛,甚至无奈。在那头强壮的公牛面前,少年显得更加弱小,但他没有屈服。牛开始拖着瘦弱的少年狂奔,在田野里奔跑着,少年被牛拖进了泥水里,里面的石头扎得他生疼,但他始终没有放手。少年的执着与坚定深深地打动了我。大雾,使他被困在大河中央;风雨,使他淋湿了全身;桀骜不驯的海牛,使他受尽了折磨,伤痕累累。他一次又一次地支撑起身体,不畏伤痛,不怕风雨,日夜兼程。一夜的暴风雨后,当东方红霞万缕的时候,他骑上了海牛,在金色的原野上踏上回村的路。
感谢曹文轩,给我们呈现了一篇纯美的小说。主人公的勇敢让我感动。不管怎么苦怎么累,他都胜了,他战胜了不是一头牛,更是他自己。
比起这个十五岁的苦命少年,我们是何等幸福。他年小却独自挑起生活重担。而我们,每天父母接送上学,在明亮的教室里尽享读书之乐。风雨中有人送伞,寒风中有人添衣,挫折中有人呵护。但往往这种幸福让我们丢失了少年的这种勇敢和独立。征服海牛的少年不就是在生活磨砺中学会了令人震撼的勇敢和坚强吗?让我们张开双臂,挣脱父母的怀抱,在风雨中学会飞翔。
在这个故事里,如果用心去感受,去欣赏,去沉浸,我们就会被感动,或许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让我们在书香中去体味精彩,在艰难的道路中去感受力量!
生活的路上,也许会有风雨,也许会有坎坷,但是,因为有爱,有坚毅,我们就不怕!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3
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感慨万千。我闭上眼睛,仿佛听见了第一辆火车从詹天佑修筑的京张铁路飞驰而过的“隆隆”声,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者看到铁路时的惊讶表情,我为詹天佑而感到骄傲。
詹天佑是一位不怕困难、有毅力的工程师,要知道从北京到张家口修铁路谈何容易,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周密计算,不能有一点马虎。塞外经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詹天佑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山上定点、测绘。而我呢,像温室中的小草,对待学习也就是“也许”、“大概”就算了,没有那种精益求精的毅力,那可怎么行呢?
詹天佑还是一个不怕嘲笑的人,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嘲笑中国人,有一家外国报纸上轻篾地写到,能在张家口一带万花筒铁路的人还没出世呢。可是詹天佑不怕,他把嘲笑当作动力,修好了一条让外国人惊叹的铁路。
我们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定要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4
——人间入梦,是未曾相识的湖山
“清福便独享了罢,何须寄我些春泛的新诗?心灵里已是烦忙,又添了未曾相识的湖山,频来入梦。”——《春水》一五七
读冰心先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回忆早年接触冰心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是小学课本上的散文节选《小桔灯》,在冰心先生清丽典雅的笔触下,于那重庆山城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被小桔灯微弱的光渲染的年代画面,那种美,像呈现在人间的革命情怀,温润如豆,却坚定而不可磨灭。
抛开世俗种种,这也许是冰心先生身为女子,却不输男儿的气魄、魅力和韵味的‘先生’之美!
“五四”新文学道路上的斩荆披棘,为冰心先生‘文笔细腻委婉,清秀隽丽’的文学风格增添了很多了不起的铿锵情愫,这些深具独特魅力的情怀淋漓于字里行间,玲珑剔透得让人心神激荡。在这本《冰心散文集》里面,我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清新脱俗的美。
这种美,我说不上来,有些像冰心先生在散文中对母爱的那种歌颂,对父亲的敬畏,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对生活中一个笑、一朵花、一场雨的揣摩,又或是对黑暗的歌颂,甚至是对大海的敬仰。这种包含深情的思绪和情感,是苦雨孤灯后窗外呈现的清美?还是病榻呓语时国忧家难的情怀?是对世间万物爱恨纠缠的柔情?还是在那细腻情感中的冰心之美?我乏词了,于这优美的笔墨。
我钦佩《力构小窗》中那种‘难为春室’老牛破车的鞭挞砥砺;倾注于《探病》中对病痛于生命前慰藉的剖析和家国天下的影射;崇敬《默庐试笔》中那种对北平沦陷国难如死的悲愤情怀;醉心于《春水》中‘频来入梦’的言词精巧构思余白留想的百转千回。
冰心的散文《笑》中,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她对这人世间深沉热爱的一份清丽。没有那么多的浓墨重彩,没有那么多的精雕细刻,只是简简单单的素描,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却清新脱俗地将这人世间的笑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许就是“这时心下光明澄清,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的人生境界,于这冰心老先生爱恨通透的世道境界……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5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推荐,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一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潜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此刻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就应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我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推荐》,我想对自我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6
?教育常识》
刚刚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一个星期,简单的把书的第一部分看了。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管中窥豹,此时的所思所想难免片面。
首先,在开篇的第一章就讲到教育常识是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即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儿童,也必须如此。有的时候,常常怀疑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多少人性的残留,有的是那么天真可爱,而有的则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仅我自己,连他们的抚养人都对他们丧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唤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存在着特殊性的基础上,即智障的儿童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们怎么能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学生的课程呢?
其次,在第二章写到“每个人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即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给他们制定整齐划一的目标,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自己的独特的位置上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为什么要让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要会背古诗,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要会背乘法口诀,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多安排一些文化课程,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别的技能,甚至发展为一技之长作为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些写字写不好的学生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成为一个交际能手也说不定(比如做个售货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一味的盯着学生的文化课程不放,而放弃了学生别的天赋。
后知后觉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