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课堂管理的策略,以便应对突发情况,教案需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4理解意境
三,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望着这一美景,我们真想把他画下来。(画画,展示)
四,课后作业
积累描写春景的古诗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 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 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 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 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近。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d.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图片)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中国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0xx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 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 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 蝶 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阅资料
整理资料
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问为什么,多研究探讨。
3.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家的历史、文物等方面接触较少,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也很少,以后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的英勇精神,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机智和爱憎分明。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以及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机智和爱憎分明。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交流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背景资料
2、学生:搜集抗日战争中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抗日小英雄,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机智勇敢的海娃……)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兵张嘎》的故事,从而引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通读课文,感知张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小兵?
2、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自读,并把生字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分小组读课文,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4、现在,你能说说张嘎是一个怎样的小兵吗?
(三)、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小兵张嘎哪几件事?哪一件事写得最详细?
2、从第一、第二件事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张嘎?
3、读6—11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感知张嘎这一人物形象。
4、交流:你找到了哪些重点词句?它们分别表现了张嘎的什么品质?
重点词句:
①、“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快预备饭啊!”
②、“说时迟……栽在台阶上。”
③、“就连老鹰抓小鸡也……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抢在手里。”
④、课文三处写到小兵张嘎对枪的喜爱、渴望。
张嘎的品质:
聪明、机智、勇敢,爱憎分明
5、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词句,深入感悟张嘎的品质。
(四)、总结拓展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小英雄的故事?与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痛失奶奶
嘎子身世-略写
成为小兵机智
小兵张嘎—勇敢
诱敌进屋爱憎分明
勇斗鬼子-巧妙周旋详写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同学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俺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同学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身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俺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