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深入挖掘书中的细节,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探索不同的阅读方式,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海的葬礼读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1
第一次看《穆斯林的葬礼》,竟然有那么大的一种冲动想把这本长达五十万字、六百多页的书读完。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与冲击。
的确,一页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新月,带给我的是她的坚强。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她努力使自己走出死亡的胡同,顽强地,不顾一切地向前闯,协助医生,和死神争夺时间。她不忍离开她爱的人,当她离开的那一天,胡同里挤满了为她送行的穆斯林,交通堵塞了,车辆早就不能通行了,人们为新月让开了一条道儿,怀着真诚的祝愿,目送这位姑娘离去……她是那么地令人怜惜,从此,燕京大学校园里少了一位在未名湖畔刻苦读书的少年;楚老师少了一位优秀的,给人做榜样的学生,更少了一位有共同梦想与追求的知己,少了一位拥有刻苦铭心初恋的情人;韩子奇少了一位骨肉至亲,少了一位亲爱的女儿;天星少了一个从小到大,寄托着自己读书理想的最疼爱的妹妹;陈淑彦少了一位相依为伴的知己,少了一位亲如妹妹的朋友。
新月的离去使这个家缺少了生机。新月是善良的,却无数次被伤害。从两岁,母亲被迫离开家后就跟着大姨去生活,口里喊着“妈妈”,却得不到真正的母爱,面对十二岁床单上的血痕却被“妈妈”嘲笑;面对自己考入大学这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妈妈”的真心支持;面对自己生平第一次的爱情,面对楚老师却得到“妈妈”的反对、嘲弄和百般阻挠;面对天星哥哥的婚事,她那么热心却遭到“妈妈”的数落。这一切无不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创痕。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个支持她上大学追求梦想的爸爸,有个疼爱她、事事为她着想的哥哥,有个在任何时候都陪她度过孤独岁月的朋友;有个鼓励她战胜病魔追求自己目标与事业的老师、爱人;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已经闪着光辉,已经值得。新月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
对于梁君壁,真是又可气又有可怜之处。这使我想到了《后楼梦》中的凤姐,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气势,其实内心却隐藏着一腔的悲痛。但最坏的谜底是,她的丈夫韩子奇跟别的女子好上之后,她的精神寄托,她的幸福憧憬,十年来苦苦盼望的美梦击碎了。她所信赖,所依靠的丈夫,她心中最完美的男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顶梁柱,坍塌了,折断了,垮了,完了!她是令人可怜的,她生命中的全部意义都不存在了,而夺走她丈夫,拆散她家庭的不是别人,竟然是她的胞妹。一个是孩子的爸爸,一个是她的妹妹,她该怎样呢?以后的生活中,妹妹离家出走了,家中多了她们夫妻间的争吵,多了新月对“母亲”的神秘的不解。但她又是可恨的,她赶走额奇珍斋的候爷 ,最后奇珍斋又落到了杀父仇人蒲绶昌的手中。韩子奇当时忍受着屈辱换来的家业与声誉从此毁了,“玉王”的地位从此被取而代之了。她看不起天星谈的对象“容贵芳”,看不起她的事业与出身,想办法使他们之间产生误会而生生拆散他们。这换来的是天星结婚后知道真相的无奈,也换来了天星在场子被斥骂的痛苦。她是自私的,总想让事物按照她所想象的情况发展。
面对楚雁潮与韩子奇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我被深深地震撼,仿佛又看到新月刚走进燕园时误认为楚老师是学生的情景;仿佛又看到在红枫掩映的湖心小岛上,新月对楚老师的蓦然回首;仿佛又听到医院中留声机播放的小提琴演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仿佛又看到全医院的都为之动情的曲子感染的画面;仿佛又浮现在新月离开后,楚老师不可遏制地吻着新月的情景,这和着泪水的吻,是他们的第一次的吻,也是最后一次;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看到躺在白幔中的新月,楚老师他……新月,这是两年前的新月吗?是两年前他提着行李用英语交谈着的新月吗?是那个在备斋充满激情地和他谈论事业与理想的新月吗?是那个在未名湖畔踏着月色听他朗诵拜伦诗篇的新月吗?是那个在西厢房和他并肩斟酌译文的那个新月吗?是两年来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执着地追求生命价值的那个新月吗?是昨夜分别前还拉着他的手的那个新月吗?楚老师心被狠狠地撕痛了,他心碎了,绝望了,疯狂了。
风在呼号,雪在狂舞……。。 天星与淑彦日夜守着妹妹,妹妹是他们心中的月亮,没有了这月亮,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度过漫漫长夜。韩子奇日夜守着女儿,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没有了这明珠,不知道还有谁能伴随他跋涉前面那坎坷的路。
人生如果缺少一种美,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人的灵魂才得以提升。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烟如梦,琴弓亲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月的墓地的位置上,又出现了楚老师那熟悉的背影,又传来了悠扬徐缓的小提琴声。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2
?穆斯林的葬礼》的序中写道: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很多时候,命运就是这样,人生多歧路,命途无常。
韩子奇一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奇珍斋历经兴衰,苦苦经营一生,最后,珍宝却被掳掠一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她的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她盼望着天明,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青年不曾向往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它可能萌发的很早,也可能贮存很久;它可能成熟于短短的一瞬间,也可能历经漫长的磨难而最终凋谢。
楚雁潮与新月的爱情,勇敢而热烈,朴实而不平淡,又似乎是经历了一次哄哄烈烈的热恋,真挚而淳朴。可是,命运对他们的追弄,让人看得伤心悲痛,惋惜。
人生有如一场苦行僧的修行,冰玉写给女儿的信“在陌生人中孤独的旅行,不是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也不是寻找爱,而是在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可以失落自己。”让我在凄凉的尾声中找到伟大的力量!
当我们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一定不要失落自己。纵使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最后,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月盈月亏,人生无常,唯有不失落自己,方得始终。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3
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深深的沉痛在心头久久地萦绕……
“玉”与“月”,宛若两条清澈的河流,相融相会,娓娓地诉说着两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串起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几代的盛衰,最终汇成一条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悲壮淋漓,催人泪下。围绕这条长河,一个个虔诚的穆斯林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独特的内心世界:韩子奇一生为玉所倾倒,他因玉而飞黄腾达,名噪一时,也因玉变得一贫如洗;梁君璧虽然表面上有股压人的威势,内心却有说不尽的悲痛……然而,最感动我的人物是新月。
新月纯洁善良,美丽聪颖,考上了北大,而且在班里成绩是第一名,但出人意料的是,心脏病的突发使这个纯真的少女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难,不再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当梁君璧拒绝楚雁潮时又波澜突起,新月的心碎了,再加上偶然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真正的母亲,思念与绝望彻底摧垮了她的身体。临死前,她还盼着天明,天明了,她却看不见了,最终,她在绝望中死去,多么令人痛心呀!她纯洁、美丽,却偏偏有着最痛楚的命运,这种悲剧的美与力量震撼着我,牵动着我的心。我想:这种纯洁与美,不仅属于新月的灵魂,更是穆斯林的灵魂,全书的灵魂,悲剧的灵魂。这种美,是最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它使读者在悲痛凄美的情节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涤,感悟人生的真谛,而新月这个形象的感人肺腑之处不正在于此吗?
望望宙外,一弯新月出现在天际,轻盈、美好,我不禁思绪万千……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4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我了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长了知识。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命运的沉浮。
师傅梁亦清死后,徒弟韩子奇独自挑起大梁,完成师傅未雕完的玉,并娶了师傅的女儿梁君碧。之后他们有了韩天星。可是,因为当时战乱,韩子奇只好带着玉和妹妹梁冰玉去了英国,可回来时却多了一个小孩子,韩新月。姐姐看到后逼得妹妹远走他乡,新月也成为她的女儿。而冰玉却成为新月的“小姨”。
时光荏苒,天星和新月都渐渐长大了。天星去挣钱了,并娶了新月的同学陈淑彦。而新月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大,认识并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楚雁潮。这一切,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可命运总是不尽人意。韩子奇突然住院了,家人都闻声赶来,可是新月因为承受不住,也病倒了,而且医生说她没多少时间了,这对全家人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可最后又有什么办法?她得的可是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啊!命运为何如此残忍,夺取了一个十八岁少女的命,这是人生中美好的年龄啊!而新月死后不久,韩子奇也走了。“玉王”从此也消失了。
几年之后,冰玉回来了。可惜的是她再也见不到她的“侄女”了………
这个结尾引人深思,为什么主人公会落到这般田地?平常我们总在怨天尤人。但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掌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规划我们自己的人生!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5
提起《穆斯林的葬礼》,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玉殇。是啊,在那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博雅"大宅里上演了多少让人魂牵梦绕的情与事,在夜间那沙沙声中打磨出了多少稀世珍品。两代穆斯林是从这里走向辉煌,也是从这里走向衰败。
我无数次的为故事之中的女主人公叹息,韩新月,如一轮新月般纯洁,如美玉般无暇,她正值青葱岁月,亭亭玉立,她浅尝爱情,不甘于独卧被榻之上,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不容世事污浊,秉持着她那看似平凡的目标,渴望重归于燕园未名湖畔雕梁画栋的备宅之中,于幽幽灯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爱人,重读他的译作,重听他浅吟出拜伦纯净如清泉的诗句。楚雁潮,2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燕园教书,由于同对翻译译著事业的钟爱,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种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后,噩耗传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然而,在楚雁潮的一次次关怀中,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已越过师生之界,心生爱意,他们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卧榻病人,这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与此之上更有一道线,将新月与楚雁潮,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回,是一位穆斯林,她受着安拉的祝福来到世上,每天看着母亲做斋戒,然而,回回是绝对不能与异教人结为连理,楚雁潮相伴着新月走过了最后一段人生,他只是给了新月延长生命的动力,他没有奢望最最简单的婚姻,他只想这样守着她。然而,楚雁潮最终还是没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有她爱和爱她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何谓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此时,我多想质问,上主安拉,您的仁慈哪去了那凄美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那深邃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挚爱,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关怀,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情篇章。然而,这只是这部书的`一小部分。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让我游荡在两代人之间,感动着两段感动。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辛酸与无奈,韩天星的哏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与遗憾…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汇成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没有华丽的词藻,确是深情至极的诗篇,抽出两条明晰的线,两段忧绵的恋情,两处凝满淤血的城——北平与伦敦,我无法不说这篇小说的伟大。这曲哀歌既毕。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6
我喜欢读小说,喜欢享受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后的成功感,喜欢品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喜欢去体会里面阐述的一些道理。而這一切都是源于一部曾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还记得第一次拿這本书是在高一,开始就特别喜欢作者的名字“霍达”,祂给了我一种十分豁达的感觉,本以为她的书也一样的豁达,然而我错了……
怎么也忘不了在漆黑的夜晚,房间里只侑台灯那微弱又明亮的灯光,我的周围除了习题集外还侑一张张擦完泪水的面巾纸……午夜1:46分,我闭着哭红的双眼,沉重的合尙了這部让我心系的著作……
一茖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茖发生在不同时代。侑着不同内容却一样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回族的女作家霍达用50余万字把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用平凡的词句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在其中留恋往返,久不能寐。
韩子奇:从一茖流浪天涯的“耶梯目”名满京都、闪耀英伦的中国“玉王”,其人生创业饱含艰辛,终获成功;但在茖人情感尙却至死都是一茖失败者,面对妻子梁君璧以及亲手拉扯成人的妻妹梁冰玉,主人公在始料未及的战争年代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纠隔,最终不能自持,含恨而终。
韩新月:一茖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她与她的大学教师相爱,是那样的单纯,然而灾难却正在向她悄悄走來。虽然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但养母段然拒绝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却使她的精神生命永远不能苏醒。
梁君璧:一茖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用她自私的观念毁掉了天星和亲月一双儿女的爱情。新月以随风而去,而天星仍在,看着母亲为祂精心布置的婚姻,祂又能怎么办?也许這就是真主的安排吧!
楚雁潮:韩新月的大学教师,语言功底很深,着手翻译著作,同韩新月相爱却遭世俗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双重阻碍,却依然爱得执着。
楚雁潮的痴,新月的情,韩子齐的无奈,韩太太的信仰,冰玉的爱……那都是牵我心的线,文字是没侑生命的,但是它却把我泪扯了出來,好像我在经历着所侑故事的发生。我为之动情为其流泪。给我最深的还是楚雁潮和新月的那份爱情,韩子齐与新月的父女情,天星与新月的兄脗冮。人,最为之动容的还不是情吗?亲情,友情,爱情……
我佩服霍达的思维,這部小酸构安排巧妙,让两条不同时空的线索交错发展,最后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序曲和尾声也前后照应,使整部作品显得缜密严整,浑然一体,可见作家匠心独具。全书语言清丽优美,意味深长,读來如品清茗,回味无穷。
好的文字,精细的思路总是一次次的吸引我闲时拿起這部著作,再次去书中的世界里游历……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7
看了文题也大概猜出了文章类型,但自始至终,情节没向着我所想方向走,总是出人意料。于是,我被它深深牵引着,进入人物的悲欢离合。
很多人会为新月的命运,和楚老师的爱情所打动,或是对韩子奇一生所感怀。但我的心却被一个人物深深勾住——梁冰玉。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从封建腐朽转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会女性的代表。敢于同命运搏斗,敢于为爱情付出,同时也有迷茫,也有失败,但最终她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生活。
和璧儿一样,从小时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玉儿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坚强。姐姐被生活所迫,敢于当家作主,却没有主见,没有知识;而她学会了自强,她通过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坚强。我想这才是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
随着渐渐长大,我升入了大学。大学里,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恋人,也是深深伤害了她的'恋人。面对恋人的打击,同学们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对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对爱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绝对她忠爱热爱的奥立弗,说明她曾迷茫于爱情,和现代的女性一样。但不同的是,她能从奥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视爱情,并能敢于追求真爱,这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会说梁冰玉是个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起。但正如她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只有两个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气。而她与韩子奇的爱,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和后代,而更多的是因为内心所感,心灵相通。虽然因为韩子奇的懦弱,没能最终在一起,但她的决绝足以让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韩子奇般曲折,但却折射了自己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碌碌无为或是大放异彩。也许你平淡地活着可以活到100岁,但轰轰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岁,但这50岁却比100岁值得的多。
我总以为自己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儿比起来,却差了天地,我曾觉得自己足够坚强,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抛弃,战争的恐怖,或许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不光是生活中,学习中也亦如此。玉儿凭自己的坚持考上了大学。我们坚持的不应该只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了。我们将来会有更多选择,学业上的,人生上的,都离不开坚强。
也会有风雨阻挡,不可能一帆风顺。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风破浪,不管是学习上的,爱情上的,总会充满挫折,想不为之所打败,只有努力扬帆,像玉儿一样勇敢,不为别人,但为自己。
书中的开头,便埋下了疑问,结尾的呼应才知道了前因后果。用玉儿的回来结尾或许是有深意的,她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几十年的代表。
一部悲剧书,看完没有哭,而是有了许多感触,学会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海的葬礼读后感篇8
小组读书日活动,恰逢前段时间刚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记忆尚可,于是自告奋勇为大家分享了该书。
早期经常闲逛书店时,总会看到这本书摆在很显眼的位置,那时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舶来品,以为又是翻译自某国外文学获奖作品,因个人偏好的问题经常错过,所以一部盛传国内近30年的名著,说来惭愧,近期刚刚读完。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恰巧作者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统,于是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民族情怀。
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较为悲情的,怀有满腔热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郑和航海图》的玉雕以示对回族先祖郑和的敬意,最终猝死在了水台上,韩子奇拥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最终获得了物质和名誉地位的极大成功,但却遭受着伦理道德的长期折磨,并遭受着亲历女儿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儿一心为了家人,在父亲早逝后努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韩子奇逃离战争时也尝试着维系玉器店生意并守护着家庭,但最终却要面对丈夫与妹妹所生的女儿并在妹妹远离后担任母亲的职责;韩新月,一个如名字般纯洁无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让人觉得清新、活力,充满了新生的希望,却遭遇着无法与心爱之人相守的命运,最终因先天心脏病早早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
读完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极大的不平静,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惋惜,为逝去的人们悲痛,正如小说名字一般,书中多次大笔触描写葬礼,特别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礼形式。在这个葬礼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流露,也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民族在礼仪上的区别。
悲伤,总会激发人们前行。
小说创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也在更亲密的融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小说传达的是各民族间的和睦与平等,特别是在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脉络上,能够看到作者倡导跨越不同民族的爱情的平等与自主。当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新月的母亲璧儿,一个坚持着穆斯林固有思维的传统女性,一方面阻挠女儿的婚事,一方面设计破坏儿子的跨民族爱情,最终让儿子选择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计的璧儿,却从来不知道,这世间最大的讽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终生的丈夫,一个她认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实本身只是一个汉族人家的`流浪儿。在作者看来,感情的东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扰的,特别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人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迈进新的时代,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书中人物的命运千回百转,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现在读来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三代人时空并行的方式,分别表达三代人的故事。开始读时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读来豁然开朗。将人物关系层层剖析开来,故事脉络渐渐理清楚之时,竟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之感。这种表达,即便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了。
读书会中,我为大家分享了梁亦清与韩子奇初次见面的一小段,主要是对于穆斯林的礼节做了一些分析。穆斯林,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遥远的群体,大街小巷常常遍布清真餐厅,西安的回民街更是全国闻名,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于是借着读书会大家一起探讨。
参加读书会的朋友们,有无神论者,有基督教徒,有接触过佛教等等,大家在探讨时还是比较激烈。但究竟哪个宗教更好,已经完全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大家只是简单的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历。
栗子讲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时遇到的淳朴的藏民朋友们,犹记当时在高原旅行体力不支时当地人主动分享的奶茶。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否信奉宗教,又或者信奉何种宗教,人心都应是向往和平与美好的,坚信真善美,才会让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融洽。
海的葬礼读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