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某一部影片中收获不少感想时,应当认真写好观后感,我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儿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儿电影观后感篇1
尊敬的医护人员:
你们好!作为2020年的高考生,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听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噩耗,我不觉恐慌。每天醒来看到手机最新的新闻总是感染人数又增加了多少、某地又增加了多少、疑似病例多少等令人惊骇的消息。21世纪以来sars、mers以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你们一直在前线战斗,从未退缩。“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军事家孙子这样描述一支强大的军队。疾和病组成疾病。疾,在汉语中也有快的意思,用“疾如风”“侵掠如火”来形容一场烈性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是毫不夸张的。而你们,不惧艰难竭蹶,不畏艰辛苦楚,在前线为国家争分夺秒,在医学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任何经历过非典的医护人员都十分清楚这次的病毒感染有多么严重,可是你们依然没有退缩。武汉的15名前线医护人员已经被感染,于1月28日上午十一时出院。协和医院西院胡医生表示,出院后,希望能尽快回到抗击疫情的一线。“做好科学防护,相信党和国家,相信一起奋战的白衣战士,一定会守护好我们的城,一定能打赢这场硬战!”你们感染治愈后立刻回归岗位的时候,是最美的;你们治愈一个一个的感染病人的时候,是世界的逆行者,是我们的照明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的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涌现出一批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
放弃假期,首个请缨,奋战在抗击第一线的中心办公室主任罗黎,下班回家后,一直关注新冠肺炎感染新闻,敏感地意识到了防疫事态的严峻,立刻向中心领导表示,取消春节期间外出计划,留守待命,随时听从中心的统一调度及安排。1月24日罗黎接到中心副主任佘毅的电话,辖区有一名密切接触者,需要立即转运到指定观察点。接到命令后罗黎立刻出发到中心,在中心守到凌晨收到任务取消的消息后,才返回家中。回到家中已是11点过,看着家人端上来的汤圆,没顾上吃晚饭的罗黎才想起今天是正月初一。“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兑现一名共产党员庄严的承诺。”罗黎说。罗黎是家人的宝贝,更是祖国的坚守者。
中心医务科科长罗娟坚守岗位,大爱无疆,连续工作近10天。戴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穿隔离防护服,是罗娟在发热门诊每天开始接诊前的首要工作。“这套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虽好,但透气性确实不佳,常常会发现自己的发丝、眉毛上都沾满水汽。”罗娟说,“穿起这套防护装备,就不能像往常一样自由的转动头部,坐诊时间又基本在6小时以上,等离开诊室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时,会觉得如释重负。但是为了患者和保护自己,我们必须坚持住。”罗娟是医护人员,更是抗击病毒的逆行者,国家的坚守者。
众志成城,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现,大爱无疆,是你们的职业品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们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头、护在身后。你们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是国家沦陷时最伟大的坚守者!
向你们致敬礼!向你们学习!
儿电影观后感篇2
一个人,一桶镁粉,一双手,一套登山装备。无绳索,无保护措施,整个过程更没有同伴,有的只是身体与精神的博弈,勇气和意志的较量。这便是《徒手攀岩》的主人公亚利克斯·霍诺德的真实生活。《徒手攀岩》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片中没有任何视觉特效,没有任何明星加盟。但同样让人惊心动魄,过目难忘。因为它所呈现的便是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可以舍生忘死,可以不顾一切的那种执着与坚守。
攀登上酋长岩便是霍诺德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准备,千百次的探索与尝试,只为一朝攀登,从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日日夜夜的练习,并不是为了稳妥保险。而是这个找到最困难的一条路线,徒手攀登终达终点。当然,有理想有想法固然是好。在这个世界上,谁没有自己的目标,谁没有终极的梦想。现实确实,设立目标者众,实现理想者寡。不禁想起了唐朝著名大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当中的一句话:“善始者实繁,克中者盖寡”,难道实现自己的目标真的如此艰难,真的需要天赋异禀?看过《徒手攀岩》,我仿佛知道了答案——不断的实践。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的确,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成功的方法,但是依旧是“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缺乏实践,而且是正确的实践。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实践?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很多学生,一个共同的困惑。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忙碌。看着表盘上的指针滴滴答答,你知道这一天即将过去。迎接你的将会是一个新的明天。我每天就是这样不断循环,来回重复。你会觉得这样很踏实,很充实,但是这样却不真实。我们甚至连我们为了什么忙碌而搞不清楚。我们甚至连我们为了什么练习,也弄不明白。何谈提高,何谈突破,何谈实现自己的梦想。电影主人公霍诺德,为了成功攀上酋长岩,反复练习不断琢磨,但是他的练习是有目的的,脚趾如何发力?手指如何发力?什么地方该用什么样的姿势,怎样的动作……一个动作,甚至要训练好几百次。因为他知道,任何一点做不好,迎接自己的都将是粉身碎骨。这生死之间,唯有这样有目的的千锤百炼才能最终登上心目中的那座高峰。反观我们这些芸芸大众。虽无需直面死亡的威胁。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理想的高峰。成年人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学生有自己理想的学术伊甸。只不过有的人爬上去,有的人跌下去了。为了不让自己跌下去,请大家采用正确的实践方式。剩下的就交给自己的意志,登上峰颠的过程中没有伙伴,有的只是孤独。不过孤独又是何等的难熬。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孤独,但是我每个人的内心却都有一个孤独的角落。这个角落别人是无法触碰的,只有你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钻进去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恐怕霍诺德也是如此,在3小时56秒的攀爬过程中,孤独与之相伴。他在享受这个过程,在这千百次的练习中,忍受,享受,战胜。当他走出孤独的牢笼,眼前是身处顶峰的开阔,或是旭日东升,或是云海苍茫,或是日暮寒鸦。但我相信他从孤独的角落中走了出来,哪怕只可能是一刹那。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娱乐日益多元,智能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足不出户便能跨越万水千山。然而,我们真的不孤独吗?
由此想来,更觉主人公不凡。这是一场怎样的博弈?与死亡,与体力,与孤独。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高峰,怎样攀爬是关键。想好了就去做,正确的实践,同样需要千百次的试炼。一朝攀登凌绝顶,豪气干云九重天。
儿电影观后感篇3
长征,两万五千里,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跨过24条大河,翻越18座大山。。。一些数字总能让我们感叹这场战略性转移的宏大。而看过了纪录片后,我更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撼,久久不语。
首篇《红军不怕远征难》,带着浓厚的乐观欢快甚至喜庆的气氛来到我的眼前,我不禁有些怀疑长征中那些听的人们热泪盈眶的故事是否有艺术效果。可是看着看着,原本还有些躁动的同学们安静了,凝重了,沉默了,看着荧屏上可能还带着夸张的战斗场面,漫天的硝烟,炮弹的轰鸣,我不由得有些发毛:若是我只是跟着他们打一场仗,会不会就吓得躲在战壕里瑟瑟发抖哭爹喊娘,甚至临阵脱逃?尤其记得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近九万红军伤亡五万,湘江被红军的鲜血染成了红河,于是便留下了“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喝湘江水”,血红的江水,无情的淹没了无数年轻的生命。泸定桥那一段看完之后,我更是觉得我可能一段时间之内都不怎么敢走铁索桥了,那个冲到桥头却在顷刻间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的人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只是一瞬间啊,在这漫漫长征途中,有多少人是这样一瞬间就没了踪迹?
最让我倍感扎心的是长征胜利会师后那一段,几个主演的脸一一扫过去,却渐渐的变成了灰色,他们的脸上还带着骄傲,灿烂的笑容,从那以后却只能是墙上的黑白照片。在建设新中国的漫漫长路里,有多少人只是还未完全褪去稚气的青年,热血沸腾,却为了国家的危亡甘愿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的冲上战场,今天还在脸前微笑的人,明天就成了沼泽地里的英魂,雪山上的丰碑,河底的忠骨,还有国民党的枪下鬼,那该是怎样绝望的事情!并没有人真正无畏死亡,可有信仰的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若干年之后,也许长征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用心记住,因为那永远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儿电影观后感篇4
寒假里的一天,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观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亲爱的》,使我深有感悟。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可爱的男孩——田鹏,因追妈妈的车,没追上,却被人贩子拐走。他的父母十分焦急,费尽千辛万苦:寻人启事、上网、与其他丢失孩子的家长一起坚持不懈地寻找。几年后,终于在一个乡村,一位叫李红琴的人家找到了他们丢失多年的田鹏。
天底下所有的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俗话说“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可有一些小孩却不能理解。
记得有一天,寒风刺骨,天气十分恶劣。一位弱不禁风的老人,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卖鸡蛋煎饼的小摊前停了车,对做煎饼的人说,加烤肠、烤肉、番茄酱······最后,老人还说,做好吃点,我孙子要吃。买好了,老人用一个布袋裹好,生怕凉了。现在是3:50,老人孙子所在的四(5)班放学了,老人踮起脚,努力张望着,他的孙子没出来。过了好一会儿,老人的孙子出来了,老人连忙从包里拿出鸡蛋煎饼,微笑地递上去。哪知孙子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而且只吃了几口,便闹到,我要吃炸鸡腿!说着将冷漠地煎饼扔给了老人。老人无耐地叹了一口,收起煎饼,又跑去买鸡腿,孙子这才安份了下来。
虽然我们还小,但一定要心存感激,不要蛮横无理;我们一定要理解家长,不要无理取闹。家长无私的爱着我们,那就让我们真心地孝顺家长吧,用我们的努力去回报他们的爱,他们不是一辈子都在我们身边!
儿电影观后感篇5
管虎抗战题材新作《八佰》8月21日在全国上映。这部影片根据真实的上海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团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事实改编,再现了八十三年前那段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历史时刻,通过独特的视角、多纬度人物角色、宏伟的战斗场面、逼真震憾的场景、音效,赢得一片赞誉,好评如潮。
9月8日下午,南通路网中心组织全体党员观看《八佰》电影。
影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战士们为保卫仓库,浑身绑满了手榴弹和炸弹高喊自己名字排队从顶层跃下,与敌军同归于尽,他们自报家门跳下楼以身殉国时,每一个名字和每一个跳跃的身影都炸出若干鲜血和泪水。其中一位战士陈树生在一件白汗衫上给母亲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女童子军杨惠敏用油布包了一面大国旗,在枪林弹雨之下,游过苏州河,将国旗送入国军手中;誓死保护战旗能够矗立不倒,前一排的战士倒下了,后一排的战士前仆后继……
“捐躯赴国死,视死忽如归”。国难当头,八百名壮士为了主权为了民族而斗争,为了祖国而奋不顾身,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不屈不饶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今天和平的时代是这些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儿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