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兰亭作文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扩充自己的词汇量是我们在平时要做到的,这样才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通过用心审题后一定会将作文写优秀,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游兰亭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游兰亭作文7篇

游兰亭作文篇1

今天我参加了我们班的冯俊熠妈妈组织假日小队活动---《兰亭森林公园烧烤及兰亭游》,刚好今天爸爸也有空,早上9点,我们一家3口开车来到了集合地点,兰亭森林公园门口,许胡天一家、冯俊熠一家、肖子彦一家、钟亦卓一家、舒忆柔一家及陈培铭和他妈妈,他们都已经到了,还有安美姬和丁益栋没来,于是我们大家等到他们来了,一起开车到森林公园里面烧烤基地。到了烧烤基地,我们小朋友开始玩耍,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烧烤的食物,和开始烤食物给我们小朋友们吃,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很快香喷喷的食物就烤好了,我们吃的饱饱的,然后爬了一座小山,到达兰亭水库,看到水库边有好多很我们穿的不一样衣服的人,我们很好奇,于是跑过去看,原来他们是巴基斯坦人,在我们绍兴工作,今天也开车来兰亭森林公园烧烤,他们很友好,还和我们拍了张照片,呵呵。

烧烤结束后,我们又来到了书法圣地---《兰亭景区》,妈妈说,我们都还小,到这里游也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等我们大家的书法练好了,再来游玩,就会有特别的感受了。我期待着那一天。时间过得好快,愉快的一次假日小队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假日小队活动。

游兰亭作文篇2

在绍兴,有一处景点,每天游人如织。她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更因为那里的两位名人: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既是一对父子,也是两位著名的书法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我来到兰亭风景区,探访这个风景胜地。

走进风景区,迎面而来的,便是碧绿的沙沙作响的茂林修竹与习习凉风。枝叶间不时传来幽静的鸟鸣与小虫的呢喃。

信步向前走去,我便看到了王羲之与王献之合写的父子碑:鹅池。虽然是两人写的,但是却都透露出了行书特有的苍劲有力,笔走龙蛇。这使我对二人的敬佩更深了。

十倍的后头,便是鹅池了。清波荡漾,池中,几只大白鹅,顶着红头冠,在池中自在地游着。我仿佛看到,王羲之站在池边,仔细的凝视着池中的白鹅,想到了行书“之”字的写法与结构与大白鹅之间异曲同工之妙。不写字时,他一定也是一边看着白鹅的姿态,一边想着与书法的联系。

鹅池不远处,便是墨池。据说,王羲之每天都坚持练字,练字之后在墨池边洗笔,久而久之,把池子里的水都洗黑了。现在,黑色的池水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池发青的水,但我站在池边,迎着凉风,还是感受到了王羲之时隔千年的坚持与毅力。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王献之练字的十八缸水了。十八缸水与石板边,有一个大大的“太”字。关于这个“太”字,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年,王献之奋发图强,久久不出门,一口气写完了十八缸水,练得了一手好字。我走过去,拿起一支笔,轻轻地在石板上写下了一个“太”字。字很快隐去了,但王献之的精神却留在了我的心上。

夕阳西下,在沙沙的竹林风声中,我走出景区,带走了一条让我终身受益的道理:只要坚持,哪怕是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游兰亭作文篇3

今天是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带我去兰亭玩儿。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翠绿的竹子。

随后,我们来到鹅池。鹅池边上的岩石上,有几只雪白的鹅,一边帮同伴打理羽毛,一边伸着脖子嘎嘎地叫着,像是在迎接客人。旁边还有两只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白鹅,相映成趣。“鹅池碑”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之作。据说王羲之特别喜欢养鹅,他写的鹅字各不相同,展现了千姿百态的鹅。当年王羲之刚刚写了一个鹅字,突然接到圣旨,他的儿子王献之看见后提笔写了一个池字,形式了著名的父子碑。

再往里走,就是“曲水流觞”了。一条清清的小溪,溪边一个又一个的棕垫,溪中漂着一个又一个的小酒杯。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古人坐在这小溪边,然后有人从上流漂下几只盛满酒的酒杯,杯子漂到谁那里,谁就饮酒作诗,谁作不出就多喝三石酒。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的由来。每年三月初三,都会在这里举办兰亭书画节,可热闹了!

我在王右军祠看到了《兰亭序》真迹。王羲之用毛笔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作品《兰亭序》,一个个字龙飞凤舞,粗中有细,细中有粗,让人赞不绝口。

在小茅草屋那边划竹排也特别好玩,用撑杆朝泥里一按,一撑,这小小的竹排就漂动了。另外,我 还 发明了一种划法,先握住杆子中央,左一下,右一下……果然快了许多。

在兰亭,我既增长见识,又玩得很开心。兰亭真是个好地方!

游兰亭作文篇4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去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浙江绍兴的兰亭游玩。

一进入景区,只见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写着“兰亭”两个大字,继续往前走,林深叶茂,过了一座小桥,我们到了鹅池,鹅池旁边也有一块石头,据说,上面的“鹅池”二字是由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共同完成。鹅池的水真清啊!一条条美丽的鱼儿在水里玩耍。鹅池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块美玉。

继续前进,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一座亭子下,亭子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兰亭序》了。这块石碑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沧桑。可是,上面金光闪闪的字却依旧看上去写得那么有力,那么规整。亭子旁有一片竹林,竹林边有一块石头上写着个“太”字,上面的“大”字是王献之写的,下面的点是王羲之写的,可谓是画龙点睛啊!

穿过竹林,来到一个小池塘边,池塘里的荷花可多了。有的完全开放了,有的只是花苞,还有的看起来含苞欲放。

兰亭的景色真美啊!它令我流连忘返。

游兰亭作文篇5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一样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欢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感叹生命的短暂,却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得以看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的珍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我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即将离我远去的世界。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的完美,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完美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里,我们更应当怀有乐观的心态,抛去无谓的遐想,去迎接完美的明天。你无需邀请群贤畅游兰亭,你不必一觞一咏,出口成章,你也不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你只需抓紧流淌在你身边的一分一秒。

游兰亭作文篇6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述。前句不写水美山肥、青山叠翠,也不写绿水白浪、彩石丽鱼,而是避开一切具体的色彩,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

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岭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搞笑,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后句写天气与风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与亲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

这种以少胜多、以虚当实、以简驭繁的写法,除了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带给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这也是作者写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当属一种本能的体现,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人生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抛开一切的事务,无论多大的情怀,应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

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欢乐及其欢乐过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此等情怀,绝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我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所以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我,漠视生命的态度,并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

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之后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就应说已经被“感”所代替,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游兰亭作文篇7

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于初秋之际寻访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实人间仙境。观书圣《兰亭》,忆古思今,遂作此文,才疏学浅,不足为凭。

——题记

沿着曲折的小径步入兰亭,欣赏着沿岸那竹苞松交的胜景。深山古刹,竹径磬声,云栖竹径,柳浪闻莺,漫步于幽静雅致的竹林,倒颇有几分“空翠湿人衣”的韵致。

凭栏倚望,白鹅戏水,池水清碧,仿佛诉说着王羲之爱鹅、书鹅的传说,而上书“鹅池”二字的鹅池碑亭,相传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璧而成千古佳话,誉之“父子碑亭”。

绕着淙淙浅溪,几番折转,伫立于流觞亭前,葱郁的竹林掩映着“之”字形的曲水,岸边是芳草萋萋,怪石林立,中间那块木化石中,“曲水流觞”四个字格外夺目。凉风一起,掀起碧波万顷。“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觉无我;仙缘难预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梦回东晋,兰亭雅集,我仿佛看到当年四十二位名流与此次盛会的主人王羲之,把酒临风,畅叙幽情。不似寻常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却是别具风雅的曲水流觞。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挥毫洒墨,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由此得冠书圣之名。

“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宁无明清,正草篆隶行”,建于康熙年间的王右军祠亦是兰亭的精华所在。粉墙黛瓦,四面临水,祠内方池,相传为书圣洗笔之墨池,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祠旁环廊,集山水廊桥亭于一体,独具匠心。在古朴雅致的园林中信步游览,其园林之美令人心旷神怡。回味《兰亭集序》的疏朗雅致、清新洒脱,其笔法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更是惊为天人,感叹书法圣地的历史积淀之丰厚,魏晋名士“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的雅趣令人思慕……

历史已经模糊,文字艺术的魅力却愈加清晰。如今正是互联网时代,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之瑰宝——书法,正在打字的风行下渐行渐远,不知不觉中,打字的便捷取代了书法的意趣,快节奏的生活让研墨铺纸成为了回不去的`往事。当墨韵书香晕染了历史的沧桑,我忽然明白,传承书法,珍藏一脉相承的经典,才是寻访书法圣地所得到的最好馈赠。

游兰亭作文7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6篇

游苏州作文5篇

游桃园作文8篇

游长城,作文6篇

游江南作文5篇

游苏州作文优秀5篇

游洱海作文5篇

游长城,作文优秀8篇

游苏州作文通用6篇

游风车作文5篇

游兰亭作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