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8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好读后感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认知有很大的帮助,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的解读和评价,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8篇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1

方华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生。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要孩子态度端正,教师慢慢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是让学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诲,也不是给予,而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达到目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氛围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逼了。

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老师只有慢下来,对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帮助,相信孩子只有被爱包围着,孩子成长才是快乐的,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2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简单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该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应从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现在的很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楚。我想,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并能影响学生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还记得在东小交流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绩变得很好吗?”回问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你呀,所以喜欢数学呀。”一句“喜欢你”,瞬间融化了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现在的叙事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考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有爱、有温度。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有些漫长,但是,也有一些幸运的事情,遇见《做有温度的教育》这一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能预想到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教育学者。事实也是如此。百度百科里有他的人物介绍,他更是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和行动力教育局长,2015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未来教育家》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方华局长不仅是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局局长,更是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他认为“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求高、会干扰成长规律”“求快,会打乱成长节奏”、“求全、会破坏成长环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先育己,道理大家都懂,可知易行难。因为这是从认知改变到思维改变再到行为改变的漫长过程。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要理解教育的内涵:关注学习,关注个体通过学习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核心。童年最大的任务是向内的探索,当教育“慢下来”,更多关注孩子本身,并给予多元评价,孩子才能温暖绽放。

认知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不太能够理解抽象的符号,还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学习,所以当老师遇到低年龄段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配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孩子们天生喜欢游戏。他们借由种种的游戏去探索世界,去了解事物,建立概念和各样的知识,学习使用语言,与人沟通,表达需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都是为了提升生活适应能力来做准备。所以,如果老师能够结合游戏和教学,让孩子能在游戏中学习,他们就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自然地学习。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游戏化。

当我们明白教学游戏化的目的之后,而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学习复习,不仅能够活络气氛,在愉快的情绪当中,能够自然有效地学习,而且,能够在娱乐当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举个例子,在教学一年级的孩子10以内的分与合的时候,等教学结束后,我会给孩子们介绍“抢10”游戏:把1-9的数字做成卡牌,小组4-6人进行,每人手中一张牌,同时翻开,然后看是否有两张卡牌的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的,如果有,马上按铃抢答,例如“3和7”“6和4”,最快说出答案的小朋友就能赢走那两张卡牌,如果没有可以组成10的卡牌,继续每人翻一张牌,赢牌数最多的就是最后的赢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个游戏,回家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既促进了亲子交流,同时10的分与合更是牢记在心。

儿童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也很容易受到新的刺激影响而转移。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入让孩子们能够专注的元素。而对孩子们而言,他们对有兴趣的事物,会有较佳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是让孩子们愉快,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在教学活动设计游戏配合复习,就可以让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而这样的学习就比较有成效。并且当孩子们觉得学习有成效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增加他们学习的动机,建立多元化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相信是可以彼此温暖的吧。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4

人们常说,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人生,爱读书的人可以有成千上百种人生。读书人跟着书中人物走进一种种独特的人生,品味各色各样的生活。今年的春节比较特殊,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缘故,我一直宅家门看书。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温度,每一本书都可以温暖我心。在此期间我认真阅读了方华老师写的《做有温度的教育》,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给我的教育道路指明了方向,解决了成长的疑惑。

今天再次翻阅笔记,写下感悟。非常欣赏书中方老师的三个观点:

1、教己育人

身在教育圈看教育,也深知我们教育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故而在教书路上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育人先育心,从心灵入手,从方法引导入口,从合作分享开始。育人需要结合德育教育、每周一课少先队活动课团课、每月主题教育活动。

育人关键在教己。英国学着贝奈特说,唯一真正的教育者就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疫情当前,“教师摇身一变成为主播,家长摇身一变成班主任,学生成为手机之王”,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不知不觉间就会与能自主教育的人拉开距离了。这不仅仅说教师要有“教己”的能力,学生也要养成“教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啊。

作为一名教师,非常认同方老师说的一番话:“教己”是要有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要有不断修正、纠错的能力,要有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其次才是要有知识、技能、交流的素养。当然教育工作者还要有主动担当的职业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育人路上,要清楚认识学生和我们成人一样有喜好、有情绪、有选择、有惰性,且自控力还不如成人。所以,我们除了要对学生讲对错、是非外,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兴趣、喜好等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方老师说,真正“教己”不是非得学校组织外出培训学习,而是在“八小时之外”自我学习。我们时间花在哪里,我们的着力点在哪,成果就在哪。我们的行动在哪,成长就在哪。优秀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而成的。只愿我们都能一路成长。

2、读书联盟

关于读书联盟,真是越看越欣喜,多希望我校的领导也看到这本书,好抱团一起阅读。如果一名老师都不爱阅读,他又如何教会学生阅读?方老师说推进区域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只有教育者和青少年真正爱上阅读,对全民阅读的期待才有可能实现。

阅读是一个人内心的独白,是一个人静心的沉思,但阅读也需要同行的鼓励、同伴的分享。我们可以采用静读、闲读、细读、精读和群读、伴读、互读等各种方式,只为坚持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可以参考方老师的“三四式平台”。“三”是指形成三级平台,即县级、片区级和校级阅读平台。“四”是指明确读书联盟的四项目标:一是唤醒与激发联盟成员的读书意识;二是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培育读书氛围;三是通过阅读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专业素质;四是打造书香校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生态。

在校级阅读平台操作中,鼓励教师和家长一起阅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推荐(好书),每双月一互动,每季一诗会(为您读诗),每学期一展示,每半年一论坛,每年一评选(读书人家,最美育人家庭,最美阅读人等),每书一体会(一文一体会,一书一体会,一学习一体会),每活动一交流”等活动,抱团阅读,我相信这样的阅读活动能让学校走得更远更好。抱团阅读,能让教师精神世界更丰富,学校生活更精彩。

推及学生活动,我相信学生看到我们老师如此积极努力读书,他们也会加入我们的“抱团读书”,“书香校园”便指日可待。

3、尊重与接纳

尊重教育。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家校之间需要尊重,校社之间需要尊重。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教育观,有怎样的教育观就会教出怎样的人。我们工作者应以真心换家长真情,以热爱工作换工作热情。家校合作才能赢未来,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孩子=尊重我们的未来。

接纳教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乡村孩子,就像一颗颗种子一样,这些种子良莠不齐,有些发芽较快,成长较快,而有个别种子迟迟不愿意“发芽”,这时候我们要有耐心,给予他适合的水分、空气、阳光,温度,等待他慢慢“出芽”。

就如接纳我们乡村的孩子不是“优等生”,明白我所教育的孩子至少三分之二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优秀的孩子”,他们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的学习跟不上进度,作业没法按时上交,上交的作业错误百出,甚至有时会调皮捣蛋惹我生气,可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淳朴,那么善良,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让人心怀温暖。

也许我接纳一个个独特的他们。同时更要引导、激励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乡村教育需要“关爱”,需要“关注”,需要更多的“光”,愿真心扎根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真诚努力改善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带来更多美好。

仅仅写了一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多读几遍,多写几次感悟;更需要行动起来,把每一次的感悟内化为行动,成长自我,用心教育每一个学子。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5

偶然的机会有幸得以加入叙事者这个平台,通过这些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后感以及读书分享等,无声的浸润着我。最近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带着有温度的教育当是如何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旦开始,我便不愿合拢。他的一些观点,一些话,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时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职能不时地被贬低,教育者的地位时上时下。作者写到: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我觉得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工作者,无论身负盛名还是背负骂名,他的职业灵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转化优生,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搞好成绩!假设这些教育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没有考上985、211的,不是优生的,这些学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这部分没有达到所谓的教育目标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种“优待”呢?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迥异,天赋亦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里又如何都会称心如意呢?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出路,教育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快;而有的,稍微迟钝,有点吃力。面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让他即使某一个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很多时候,对后进生的学生冷眼相待,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灰意冷,对种种不如意的学生行为的消极对待都是在剥夺学生更好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教育者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师!

或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即使始终不做作业的、调皮顽劣的,我都始终对他们怀抱着希望,我总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们会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当下成绩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着永恒!

社会、学校、家庭,太急于给成长中的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沦于坏标签中,既已定论,又何苦挣扎的消极避世态度。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知耻而后勇,却恰恰让这些标签称心如意。因为比起撕掉标签,接受这样的标签貌似更容易!

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及快乐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概率。教育,应为处于其中的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种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应是有的!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6

当我一拿到“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为我们推荐的学员必读书——《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时,便心生欢喜。“温度”——多么温暖的字眼,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很多。它仿佛一盏明灯,告诉我该如何前行。

在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教育是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它让我看到了方华老师的教育高度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几年的教育工作。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我算不算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五年前,我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大河这片沃土,从此成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心教育我的学生,将我的青春奉献在这里,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干什么都特别有激情。一开始工作就教一年级语文而且带班主任,面对这样一群刚踏进小学大门的小朋友是特别需要耐心和活力的。因此,每堂课我都用心备课,课上安排了很多小游戏,可以看得出孩子们学得很快乐。还不时地收到了学生们给我写的小纸条,说喜欢我。这让我工作起来更带劲。除了上课,课下有关班级、学生的事我也很用心。为了让学生们愉快地度过小学阶段第一个儿童节,我亲手用卡纸为我们班参加节目的二十几位同学每人做了一套服装,每一套都倾注了我的用心,孩子们穿着独一无二的六一礼服在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最后,我们班的《时装秀》获得了表演一等奖。

还记得教二年级时,我们班有一位叫赵x宇的孩子,他是一个很特别的学生。平时上课时,他总是动个不停,不是左顾右盼,就是玩自己的东西,连一块橡皮擦他都能玩一节课。但是,他在看课外书时却是格外安静。有一次上美术课时,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愿望,他画了一个蛋糕,旁边写上了一行潦草的字迹“我想要一本课外书。”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爸妈离婚后,爸爸就在外务工,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在家照看,也没怎么给他买过课外书,虽然他的画不漂亮,字也不好看,但是我却被他感动了。于是当天我就发了一个朋友圈,希望有谁能够满足这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小小愿望。当天下午,我的朋友就把几本课外书送到了我的手上,并写上了她的温暖话语,希望能够激励这个孩子。第二天,当我把课外书送到他手上时,他脸上的笑容比花儿还灿烂。虽然后来他不在我们班上了,但希望他能够一直热爱读书!

回忆当初的温暖瞬间,这一幕幕都记忆犹新,我想那时的我应该也算是一位温暖的教师吧!但不知何时起,我也成了孩子眼中严肃的教师,上课总是板着脸的教师,我和孩子们之间有了距离,现在他们上五年级了,这种距离感越来越强。他们不再向我吐露心声,上课不再那么活跃,课下也不再与我亲近。我暗自思考:我还是他们曾经喜欢的老师吗?曾经对教育的那份激情,对学生的那份热爱都去哪儿了?于是,某一天中午,我向学生说出了我的心声,希望还能做回曾经的曾老师,希望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我。孩子们也被我感动了,都纷纷上来同我拥抱。他们那一颗颗跳动的心是那么清晰,那么温暖。我想以后我也不该吝啬我的拥抱了,我要多多温暖我的学生。

读完此书,我想要做就要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要做就要做孩子喜欢的教师。路曼曼其修远兮,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定会不忘初心,温暖前行!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7

最近,读了姚岳林的《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感慨颇多。

一、有感于教育的温度

在此书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来谈教育的温度,即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和理性的温度。其中有一句话,很让我喜欢,那就是“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而学生喜欢的学校,也许更要从课堂入手,于是我从中引申开来,也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所授之课,正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以此为乐,让学生感触到教育的正常温度,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快乐的事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潜心服务于学生成长是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正如此书中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真正的好老师是对教育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的教师。”所以,我们应该深思、琢磨,到底怎样,才能让教育带着温度,带着合适的温度,不低——让学生心寒;不高——让学生膨胀而难以接受。那还是让我们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只要潜心苦干,不断捕捉、珍惜,不放过每一个发展时机,则终有腾飞之日。”

二、有感于“西西弗斯”和“狗吠火车”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的序二中,郑凌峰提到了西西弗斯,文中是这样说的:“我曾经怀疑校长这与现实赛跑的做法到底有多大实际效力,甚至联想到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巨石却总在接近峰顶处滚落,如此反复,劳而无功,永无宁日。”接着又提到了一个“狗吠火车”的典故。

正如文章中所说:“明日的到来通常意味着昨日的重返,一篇千字文章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保质期甚至不到千秒。不经长年累月,很难让社会发生改变——哪怕只是少数人的彻底改变。……常识与真理的传播,不能仅靠偶尔未知的大声疾呼,而是应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经长年累月,无以见其成。”

我深有同感。很多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看似简单的规章制度,既需要人们的自我约束,有时候还需要特意的守护和维持。一项活动的执行推广,也需要人们的恒心和毅力。如何做,如何做好,如何督促,如何推广,如何改进,如何……一系列的任务,其实就是在这样看似重复,看似简单、看似慢工的雕琢中完成的。“西西弗斯”的执著,“狗吠火车”的明知故做,也许就是给我们提醒,有时貌似无用之功,却有着实际的效果。

“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是西西弗斯,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巨石不会永远堕落在山脚。”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某一天,某一个时刻,西西弗斯的执著感动上天,推石上山之时,不再受到惩罚,在接近顶峰之处,猛然到达山顶,巨石成功上山。这既需要时机,也需要毅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让我们带着理想的温度、生命的温度和理性的温度,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篇8

有爱、有温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样,有爱、有温度的校园,才是学生温暖的家。一个有爱、有温度的老师,才是温暖的老师。而我,想成为这样温暖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是我校“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为学员推出的人手一册的一本好书,此书作者方华老师,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向我们谈了他的教育观。这本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我要想做好现在的本职工作,就得向他学习,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书,这对今后的工作一定有帮助。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接纳与爱,老师的爱才有意义和价值。

说实话,我是一个特别急躁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也是我这一生的必修课。课堂上,我总是常在强调“不要惹我生气,我的忍耐心是有限的”“上课不认真,就给我站到后边去!”每每看到学生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欣喜。可当我读完了这一段话,我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对吗?合适吗?我清醒的认识到学生们不是机器,哪个孩子不调皮呢?

于是,我尝试着改变一些,课堂上语气尽量温和点,微笑多一点。不得不说,的确有些改变,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学期的一节随堂课,当天有雷校长、李金彩老师来听的我上的——《刷子李》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活跃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我十分惊喜,也万分意外!雷校长告诉我,这一定跟你上课时的仪态有关,因为这一堂课,我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是啊,在学生眼里,老师的微笑对他们而言,是接纳、是鼓励、是赞许。在这之下,诞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调皮,更是他们的自信,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自然而然反馈给老师的,便是积极和主动。权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狭隘,相信在与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里,他们也会变得慷慨大方,真诚善良。

我希望能按书上的要求,去尝试做一做。我也希望能通过书上的习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温暖的老师,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有爱心的我作文600字8篇

有创意的学校活动方案最新8篇

有中介的房屋租赁合同参考8篇

有爱心的我作文300字8篇

青春有梦的演讲稿参考8篇

有关于感恩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我有一个愿望的作文8篇

有关于幼儿园的演讲稿8篇

有责任感的演讲稿8篇

大班有关于鱼的主题活动方案8篇

有温度的教育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