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表达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体会了,将写心得体会养成习惯,这样是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的,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1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2
6月30日,在熟读《梁家河》一书后,我有幸随着区人社局全体党员踏上梁家河这片神圣的土地,近距离参观《梁家河》书中讲述的一幕幕情景、一处处实物,详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插队到梁家河,从一个15岁的少年成长到22岁的青年,从被动、抵触地适应这片土地到主动、用心地带领这片土地上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是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接纳了当年无依无靠的他,是这里朴实、厚道的乡亲们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分给他吃,是这里的黄土地用7年时光磨练了他,让22岁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反复阅读《梁家河》一书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人民公仆”——习近平,他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优秀共产党员忘我、无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这次走进梁家河实地参观,是一次精神洗礼,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通过阅读《梁家河》,又走进梁家河,,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读。这次在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令我印象深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一名干部的重要遵循,他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3
近日,细读了《梁家河》一书,感受颇多。该书记录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展现了青年时期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造福的初心,也给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在思想和人格上树立了榜样。
我们党通过97年的奋斗,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面对十九大确定的“三步走”到“两步走”战略,新的征程,路险且艰,我们任重道远。
书中习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做为一名乡镇干部,要在新时代伟大的工程中做出大贡献,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植根群众,融入农村,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干巧干,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定党性信仰,夯实执政基础。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需要不断升华,坚定党性信仰对其至关重要。有了坚定的信念,武装了思想,才能在真理路上披荆斩棘,直抵彼岸。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自学求知提升了自身境界,在担任村支书期间率领群众改变了面貌,完成自我升华,践行了党性信仰。我们也要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力量。一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让“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发挥实效,使镇村干部主动作为。二要借村“两委”换届机遇,选出一支“人品好、素质高、能力强,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农村带头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能人”提供一个平台,为乡村振兴夯实人力资源。
强化责任担当,打赢脱贫攻坚。在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中,他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群众融在一起,铡草、挑粪、放羊、修地,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改变贫困山区、传播知识文化的责任驱使着他,在离开梁家河时他说,我有一种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做实事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是当头大事。一要在产业培育上用足心思,紧紧抓住产业增收这个牛鼻子。围绕全县“两长两短+n个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加大规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二要加大技术培训和政策宣讲力度,让群众不断加深对各项政策的理解,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培育出一批新的农民队伍,示范带领脱贫致富,提升群众自主脱贫意识。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4
一到梁家河村,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丰收的粮仓、宽敞的村路、湍急的小河、整洁的窑洞、新建的瓦房……一派群情鼎沸、绿水青山的景象。村委会大院里悬挂着习总书记“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的巨型大红匾牌,村委会的墙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标语格外醒目。这边誓词阵阵,那边诵读声声,远方红旗飘飘,人流川息络绎不绝,团体活动一波一波,村史馆外排起了长队,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里凝聚共识,亲临受教,感受着领袖当年的艰苦环境和梁家河的崭新风貌,梁家河今天发生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缩影。然而40多年前,梁家河是陕北高原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一个“贫穷”与“落后”的无名村落。1969年,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批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习近平15岁来到梁家河插队,在这里整整度过了7年的知青生活,在梁家河入了团入了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支书。习近平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求真务实,实干创业,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初心”就在梁家河形成的。习近平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见证了习总书记7年知青岁月里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拼搏奋进的青春,
在梁家河村史馆里,一幅幅珍贵难忘的图片资料,一件件留存至今的生产工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仿佛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见证着当年习近平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辛,述说着习总书记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反映着青年习近平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我们边走边看边听讲解,不知不觉融入那个年代的记忆之中:青年习近平带领群众建起了四个淤地坝、挖了饮水井,使村里开始有余粮了;带领村民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全村的烧火问题;带领大家开办的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种蔬菜,改善了村民生活。走进习近平曾经住过的窑洞,长木桌上整齐摆放着的搪瓷缸子等生活用品、大通铺土炕、简陋锅台和灶具,都反映了当年知青生活的艰苦,也是习总书记7年磨砺的见证。炕桌上那盏煤油灯格外引人注目,在那种艰苦环境下,青年习近平时刻不忘读书学习,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可以看出,当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切身践行着延安精神,以及“心系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一身正气”的作风,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宝塔山下,延河岸旁,梁家河村,处处留下了我们接受教育的身影。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响彻云霄,庄严的《入党宣誓》铿锵有力,《延安保育院》的故事催人泪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心中,《回延安》的诗句久久回荡,《革命先驱雕像》前我们肃然起敬、寄托哀思。一场场特殊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立意高远、内容丰富;一幕幕真实生动的场景,身临其境、感悟至深。大家畅所欲言,纷纷把所看、所学、所感分享交流,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学习最大收获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出一个“实”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的根本内涵,深切感悟到伟大思想的历史源头,体会到了人民领袖的博大情怀,大家更加坚定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担当,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梁家河精神”。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5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党员,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让我不断加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没有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都能叫出来。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名年轻大学生社区干部,学习习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要敢于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热情挥洒在基层社区这片热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愿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在梁家河办沼气,试验成功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习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他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一名来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党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的榜样,给我今后干好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一盏光辉永照的盏明灯,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基层社区党员干部。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能激发我们砥砺奋进的地方。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