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见证,在整理好个人的思绪后,我们才能动笔写好体会,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卢永根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1
卢永根自小家境优渥,随着战争的到来,面对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19岁的卢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卢永根来到了广州,跟随丁颖院士从事稻作的科学研究,他用双脚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种和科研数据。卢永根从事华南农学院院长以来,鞠躬尽瘁,一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卢永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俭节约,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热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身上这股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卢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峡谷、披荆棘、踏草丛,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踏实肯干,不畏艰难困苦,不搞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解决与落实他们的难题与诉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卢永根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捐赠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选择用这笔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的他反而将自己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档礼品,要做到两袖清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绝没有好处就不办事的陋习,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卢永根院士不仅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教育事业,还决定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事业,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党员干部要坚守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2
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夏天,我在华南农大研究生饭堂吃午饭。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手里拿一个饭盒,在排队打饭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他周围的老师和大学生们纷纷向这位老爷爷打招呼:“卢老师好!”有的大学生还礼貌地向老爷爷微微鞠躬。爸爸告诉我,他是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卢永根院士。
在去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上,我又看到了卢永根院士。屏幕中的他卧在病床上,显得那么虚弱。主持人说,他将一辈子的积蓄——80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大学。
“800多万,这是多大一笔财富啊。很多人终其一身所追求不就是这个吗?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这么多呢?”
带着疑问,我开始去了解卢爷爷的故事,渐渐地,我有些懂了,他之所以把一切都捐了出来,是因为他已经从一粒种子化为一片森林。祖国是他的根基,学校是他的土壤,挚爱的科学事业是他的阳光雨露。当周围的环境就是他的家,周围的人就是他的家人时,还有什么是舍不得奉献的呢?
今年,卢永根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而他的精神在我们的校园里遍地开花。我看到,在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像卢永根爷爷一样的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求回报地为集体奉献,都是那么谦卑可亲。
如果能回到那个夏天,回到那个饭堂,我会在人群中向卢永根爷爷深深鞠一个躬。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3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 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野生稻,携带栽培稻不具备的抗虫、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种质资源。连续几年,卢永根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
卢永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种质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高校论资排辈风气严重,年轻科研工作者难以“出头”。怎么办?时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卢永根决心要捅破这层“天花板”。他冲破重重阻力,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年仅29岁,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
“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2016年底,身患癌症的卢永根住院,老伴徐雪宾问道。
“捐!”卢永根脱口而出,只有一个字。
“好,我也是准备捐的。”没有任何思想斗争,老两口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他颤巍巍地打开黑色旧挎包,掏出了里面的10多张存折。周围安静极了,只见卢老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不久后,他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
8809446. 44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徐雪宾说:“我们的生活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这些钱就是多余的。”
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卢永根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徐雪宾很满足。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这些壮举,大家说是“捐”,可卢永根却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老伴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
不仅“还”钱,他们觉得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党和国家的,也要“还”回去。于是,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4
一边是国外优越的科研、工作、生活条件,一边是恩师丁颖先生毕生收集托付给他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卢永根选择了留下,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个科研命题,让卢永根花了毕生时间来思考。他像普通的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稻。为什么?因为他有科研求真的恒心。
他担任华南农大校长期间顶住压力,破格提拔青年才俊,以人才断层困局,改变论资排辈风气,打开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为什么?因为他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忠心。
他的家中陈设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年过七旬每天仍自己到食堂打饭,简朴一生的他却毫不犹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尽数捐出,献给他钟爱的农业教育事业。为什么?因为他有无私奉献的爱心。
赤脚耕耘大地,卢永根不在乎名,不在意利,但求这一生过得有意义。扎根田里乡间,卢永根不顾得累,不害怕苦,只求育得青禾,苍生饱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心唯大我育青禾。正是因为像卢永根这样的一代代科学家舍弃“小我”而执着于“大我”,怀抱一颗质朴至极而又难能可贵的恒心、爱心、忠心奋力拼搏;一批批农业科研工作者躬身于田野乡间,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土地上;广大科技领域工作者不忘初心,发扬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农民在丰收时的笑容才会如此灿烂,粮食安全的红线才会被牢牢守卫,“苍生俱饱暖”的全面小康梦才会日益接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才能响亮吹奏。
在给予他们崇高礼赞的同时,社会也应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科研制度环境,破除“五唯”,让领衔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让他们的科研才华得以尽情发挥,科研抱负得以尽情施展,助力科技强国梦更早实现。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5
他,是中科院原资深院士,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他,因为毕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被称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还决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就是“时代楷模”卢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
“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些……还记得。”这是“布衣院士”卢永根在当选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回忆他于1949年8月9日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共地下党时的话语。
1949年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华南农学院学习,开始了他毕生倾注心血的农学研究事业。
卢永根深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期间,他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打破了当时论资排辈的风气,轰动全国。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在纪录片《南粤楷模》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回忆说:“在科研方面,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诚实,对待科研的态度要严谨,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卢永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他说:“不舍得(扔),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节俭的他,对捐资助教却毫无保留。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将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而后又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他将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是他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最后坚守。
他逝世后,华南农业大学校方表示已经按照他本人生前遗愿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卢永根院士的卓越品质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家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6
有这么一名党员,他出生于香港,20岁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国;他去美国留过学,放弃原本在美国的大好出路,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水稻事业;他积聚的财产可让他的糊口安逸,可他省吃俭用,将积蓄都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时代楷模”,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研究。在美国的亲朋都劝卢永根留在美国发展,但卢永根没有被劝服,他坚守着初心,坚定着不曾动摇的信念。“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这样回绝亲朋的好意。
卢永根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事业。1952年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师从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他跟随丁颖先生的步伐,继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经过不断的找寻,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既使70多岁,卢永根依然亲自带着学生穿梭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搜集资料,找寻野生稻种,走不动了就让学生们抬着去找寻。
卢永根不但投身于水稻的研讨,还积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卢永根广纳英才,唯才是用,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间把抓紧人才放在第一要务。在过往人才的选拔中,职称的评定需要论资排辈,费时费力,年轻人才很难有上升空间。针对这个情况,卢永根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破格晋升了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储备了一批中坚力量。他还通过书信方式,联系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教授、名家,让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他为祖国的农业事业积聚了大批人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助推剂。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正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卢永根向党组织申请,在医院病房里成立一个特殊的临时报告的专题上,虽然卢永根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全程参与研究和讨论,更新党的知识,履行党员义务。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正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卢永根向党组织申请,在医院病房里成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开展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虽然卢永根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全程参与学习和讨论,更新党的知识,履行党员义务。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7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他毕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被称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间,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还决定,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贡献。
卢永根,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永根同志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他协助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教授组织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各地区水稻引种、地方品种资源的改造和利用、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纪录片《南粤楷模》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对卢永根的教诲记忆犹新:“在科研方面,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诚实,对待科研的态度要严谨,不能搞花架子。”
在华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发布的长文中,讲述了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认为,卢永根院士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1986年年底,整个大学的教师结构是个断层,那个年代的职称评选权力在上级,他为了推动学校年轻人才的发展和成长,专程去北京找当时的农业部长汇报,并且提出要在我们学校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中选拔一批任职年轻教师,破格提拔。”
“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卢永根同志生前无数次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一生献给祖国。学生们对他的印象也是如此:“从他的衣着、打扮来看,他就是一个很朴素的老人。我们平常一起吃饭都会遇到他,他就会拎个小饭盒,一起去饭堂。”
晚年罹患重病后,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青年优秀教师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龙新望曾经在节目中深情回忆:“他用他虚弱的身体,颤颤巍巍地把整个牛皮纸包着的银行存折拿出来,来输密码。”
记者找到了此前卢永根在采访中对学生勉励的录音。殷殷嘱托中,赤诚之心满是期待:“我非常兴奋,非常感动,看到我们国家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希望他们在社会上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记者昨天(12日)联系华南农业大学,校方表示,根据卢永根同志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因为按照卢院士的意思,他想一切从简,也不开追悼会,他也不想打扰他的家人和学生。”
昨天(12日)下午,不少学生自发来到华农院士广场卢永根院士的雕像前,手捧花束深切悼念和缅怀。
老校长,一路走好!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8
中央宣传部15日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矢志奋斗永葆初心的优秀员。当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反映卢永根先进事迹的短片。
卢永根毕生努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讨,始终站在科学研讨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是一名良好的农业科学家。他艰苦朴素、无私贡献,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讨和医疗教育事业。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我们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卢永根院士曾对他的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土壤里,一定要亲自观察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目前,各地都在大兴调查研讨之风,指出,调查研讨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议权。然而,一些地方走过场、重摆拍的“作秀式”调研征象依然存在。这些征象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调研工作的紧张性;也反映了一些干部存在“权要主义”等不良作风,把本人当成“官”,忘记了本人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知道调查研讨是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发觉问题、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调查研讨时,要让裤脚多沾泥,脸上多淌汗,一头扎进人民群众中间去,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号召、不听汇报、不用伴随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真正做到“带着责任下去,解决问题回来”。
卢永根的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惩戒心得体会8篇
★ 客户心得体会8篇
★ 盗墓心得体会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