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灵活性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帮助调整教案,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北师大版七上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重点:
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类推,导入新课
1,口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课件1]
3/4=( )/8 1/2=( )/10 6/( )=2/7
2/3=( )/18=16/24 12/24=( )/( )
二,探求新知,提高能力
教学p108 .例2: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提问:
a,怎样使2/3的分母变成12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2/3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2/3=2×4/3×4=8/12
c,怎样使10/24的分母变成12
d,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10/24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10/24=10÷2/24÷2=5/12
补充例题:把2和3/7,5/8化成分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分析:
a,想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b,2是个整数,怎样化成分数呢以多少做分母,分子又是多少呢
p108 .做一做1,2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109 .2
2,p109 .4
3,p110 .10
提问:这道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份数的大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述: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反而缩小(或反而扩大)相同的倍数.即: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以3,这个分数就扩大3倍;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这个分数就扩大5倍.
2,p110 .11
要根据分数和除法关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填空.
3,p110 .思考题
先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入5升的7升水桶,这时5升水桶里剩下3升水;将7升水桶中的水倒掉,把5升水桶中的3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3升的7升水桶,剩下的就是1升水.
四,家作
p110 .7,8,9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2、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三、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四、教具准备:
实体标本: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红艳艳的枫叶及京剧脸谱等图形
五、学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纸、剪刀、实体标本、树叶若干片、胶水若干瓶、图形、画有等距离点子的方格纸。
六、教学过程:
观察激情:
教师出示实物标本:美丽的蝴蝶、黄绿色的蜻蜓、红艳艳的枫叶及京剧脸谱等图形。这些昆虫标本、树叶及图形好看吗?学生被这些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异口同声地说:“很美,很漂亮”。“他们有什么特征?”生:“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特征的东西吗?”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如飞机、剪刀、花瓶、黑板、镜子等)把这些图形贴或画在黑板上,接着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研究这类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通过你们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一种新本领,并运用你学到的新本领设计出许多更多、更美的东西和图案,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丰富,美丽。”
操作明理:
剪剪、折折、发现特征。
(1)指导学生把图画纸对折,如左图画出小树图。用剪刀沿图案剪下来,打开观察。
(2)自己在用一张彩色指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己想画图形的一半,在剪下来打开(有的是一朵花、有的是一片树叶或各种装饰图案等)教师问:“这些图形虽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找出来吗?”(两半图形完全相同,大小一样)。
(3)请学生把打开的两半、再沿折痕对折,你又发现了什么?(两半完全重合)
(4)教师把印有下列图案的工作纸、分别发给每个小组,要求照刚才的方法对折观察,讨论这些图形也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概括出: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过来,在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强化新知
(1)研究讨论刚才同学们举例说出的图形(飞机、剪刀......等)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2)教师出示下列图形,引导学生思考:
那些图是轴对称图形?如何标准地找出它的对称轴。
(把图形对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便是轴对称图形,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引导发现,拓开思路。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那些东西是对称图形?你能找出蜻蜓、树叶、蝴蝶、北京脸谱的对称轴吗?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运用提高、发展思维。
(1)比一比谁用树叶拼成的轴对称图形最多、变化多。
(2)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请画出对称轴?
(课本68页的做一做)
(3)小猴不小心,把小花猫漂亮的照片污损了一部分,你能想办法帮帮小猴把污损的部分恢复原样吗?
(4)比一比,谁在方格纸上设计的轴对称图形最美,(选佳作贴在黑板上,及时反馈、、欣赏)。
课堂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准确地找出它的对称轴,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新本领。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希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环境装扮得更美丽。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优点。基于以上的安排,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利用知识的迁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统计意识,也形成了基本的统计数据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迁移,着眼于“引”,启发学生去“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新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的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优点,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都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它和本节课的学习有关哟!
出示谜语: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
学生自主猜谜。
(如果没有学生猜出,师公布答案:鞋)
师:淘气和同学们想开一家小小鞋店,应该怎样进货呢?我们一起来帮一帮他们吧!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确定调查的内容。
选两名同学到前面模拟开鞋店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忙进货。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进货”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倾听)
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应进一些款式新颖的鞋。
生2:应主要考虑鞋号的问题,应调查一下同学们都穿多大号码的鞋。
生3:我也认为应根据同学们的鞋号去进货。
2.以本班学生为例,对学生们的鞋号进行调查。
(1)小组讨论调查方法。
(2)指名汇报。
(3)选两名鞋店成员,一名调查女生鞋号,另一名调查男生鞋号。
(4)用表格记录调查结果。
(5)学生汇报并展示调查结果。
师:看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男生鞋最大号码是38号,最小号码是33号;女生鞋最大号码是37号,最小号码是32号。
生2:穿34号鞋和35号鞋的人比较多。
生3:男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7人;女生穿34号鞋的人最多,有8人。
小结:通过统计表我们发现穿34号鞋、35号鞋的同学居多。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掷双色片”(板书课题)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规则:你们的桌上有一些圆片,圆片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是蓝色的,当你们看到红色的圆片就用红笔记录圆片的个数,当你们看到蓝色的圆片就用蓝笔记录圆片的个数,明白要求了吗?
2.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图片,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板书。
3.小结。
4.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1.小丁丁在掷7个圆片时,总会遗漏几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不重复、不遗漏的好办法,你们看:(出示8行同色的双色片,师翻转第二行的第一个圆片;翻转第三行的第二个圆片),接下来他会怎样翻呢?
2.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听故事,想原因
从前有个穷人,他只有10枚硬币,财主十分看不起他。穷人说:“我出10枚硬币,你也出10枚硬币,你掷3次,落地后如果硬币的正反面相同,那我的硬币就送给你,否则你的硬币就送给我”财主答应了,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输了很多钱,而穷人却得到了很多钱。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版七上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