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中的活动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感,制定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明确,以便教师和学生共同达成,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他们在身体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阶段他们难免会对自己身体发育的特点和青春期应该怎样搞好卫生保健产生疑问;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体验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也会产生“各种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儿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生命的延续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编写的。本单元相关的生命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懂得交流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做好观察记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能够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能够尊重证据。
3、能够珍爱生命。
4、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
2、季风
3、信风
4、台风
5、山谷风
6、龙卷风
7、飓风
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知道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4.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6.让学生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
难点:硫酸铜和铁反应的实验。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淀粉遇碘、铁钉生锈等化学变化。
提问:这些都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
提问:为什么说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呢?预设:都有新物质生成。
过渡: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哪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展示:硫酸铜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铜溶液(蓝色)。
讲述: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变成了蓝色。
提问: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配制成溶液后为什么变成了蓝色呢?讲述:硫酸铜溶液为天蓝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称胆矾、石胆、蓝矾。因为水中含有铜离子而呈现蓝色。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硫酸铜常用于炼制精铜,与熟石灰混合可制农药波尔多液。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有毒,成人致死剂量0.9g/kg。若误食,应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铜和铁钉。
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硫酸铜溶液和铁钉都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铁钉为银色,且有金属光泽。
过渡:如果我们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骤:
仔细观察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并将其特点记录下来。
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半截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它们的反应。
两分钟后取出,仔细观察液体和铁钉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铜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冲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总结:反应前反应后硫酸铜蓝色颜色变浅(颜色变绿)铁钉银色,有金属光泽有红色物质附着提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的反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
讲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由此我们又一次得出了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的改变。
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过渡: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变化都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种种现象,请同学们仔细回忆都有哪些现象?展示:火柴燃烧、加热白糖、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化学变化伴随了哪些现象?预设:火柴燃烧发光放热、加热白糖的过程中颜色发生改变、白醋和小苏打反应伴随的现象是产生气体。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化学变化还伴随一个现象就是有沉淀生成,这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学到。
提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有发光放热或气体产生的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而烧水过程中也会有气体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状态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展示:展示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插入知识解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mp4。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的现象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6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7
教材简析: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教科学词汇:晶体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学具
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准备课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矿物晶体。
2.课外搜集有关晶体体及器材。的资料,包括图片、用途等。
教学流程
回忆用放大镜观察后赏一赏做一做谈一谈画一画看一看说一说晶体图片食盐晶体晶体用途活动过程基础设计
一、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说一说晶体形状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是怎样的呢?(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同一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板书:晶体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结合课件介绍食盐的形成。食盐来之不易,以后实验用盐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