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务必要认真对待,我们在撰写教案时,务必将实际的教学进度纳入考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诗歌画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诗歌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一、导语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
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
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表达技巧术语及含义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设问、反问等。
3.表现手法: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烘托、用典、渲染、对比/对照、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联想与想象。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三、答题模板
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四、典题赏析
[典例1](2019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说明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
情感表达诗歌情感分析主要借助意象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诗句的思想感情。颈联写“雨结”“渔乡”“风传”“雁夜”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孤高的人物形象。
结构安排从诗文结构来看,颈联一般来说是抒情较多,文中看似写景,实则写情,多婉转、含蓄之意。
第二步:找依据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典例2](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9658;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对比手法”,说明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
9658;第二步:据要点,找对应
语句形象特点
首句中的终年与寸诚,用时间之长与寸心对比决心之坚
三四句的山石细与海波平,用细石与大海对比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五六句的功难见与命已轻,用任务重、功业难成与生命有限对比精卫不能实现抱负的命运之悲
[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第二课时(练习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刘辰翁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注]。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注]临安被占,宋幼主赵昺遁湖广,后至崖山,崖山临海,故称“海上”。宋朝正月十五有贵戚宫人赠黄柑的习俗。可惜南宋覆灭,传柑一事只如一梦而去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从眼前的景象着笔,残雪未尽,梅花凋残,黄昏风雨,春寒料峭,尽显凄凉。
b.“杵歌串串,鼓声叠叠”是对偶句,极写昔日元宵节歌舞不绝,热闹喧腾的景象。
c.下片首句宕开一笔,描写自己漂泊天涯的境遇,抒发国破家亡、无以寄身的凄惨愁绪。
d.词的末尾运用设问,再以景作答,直抒胸臆,强化了词人的凄凉与孤独之感。
(2)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中“梦中去”在结构与情感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心寺①
柴望
寺比金焦②彻夜开,一山恰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③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恨,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①作者在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先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再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景象极为壮观。
d.第六句是虚写,写遗老们谈论起往日上皇曾经避兵此地,渡过此江。
(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注]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和东吴生流离失所,表达了沦落天涯的感伤之情。
b.颔联写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消愁,表达了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
c.颈联写出诗人对身处陋巷贫苦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豪门奢华生活的期盼。
d.尾联用自嘲的口吻写趁未衰之年应满怀信心,期望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2)诗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1)解析:d[d项,“直抒胸臆”分析错误,词的末尾是以景作答,因此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不是直抒胸臆。注意,下片开头没有顺着上片的回忆来写,而直接写现在的境遇,因此c项中“宕开一笔”分析正确。]
(2)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梦中去”三字承接上面所写过去都城临安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启示下文对如今元宵节境况的描写,由昔而今、由梦境到现实。
②情感上,反衬对比。过去元宵节的盛大场面只成回忆,宛如梦境,而现在国破家亡,自己漂泊天涯,反衬出今年元宵节的凄凉,既写出了词人对往日元宵节的眷恋和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也表达了丧乱之苦和亡国之痛。
2.
(1)解析:c[“景象极为壮观”错,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的赏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结合诗下面的注释“作者在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如“金焦”句暗示江防不再存在,南宋曾经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江水东流,浸沉过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答案:①“金焦”句暗示江防不复存在,南宋曾经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江水东流,浸沉过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3.
(1)解析:c[c项“不满”“期盼”错,应为揭示当时贫富不公的现状。]
(2)答案:①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揭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②将“泪满缨”与“开口笑”对比,表现了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但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
诗歌画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读诗歌。
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表现诗歌美好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
2.音乐磁带(摇篮曲)、录音机
3.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
2.活动难点: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3.指导要点: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欣赏、轻柔的声音朗读、讨论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和结构,感受诗歌的意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仿编。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1)播放《摇篮曲》,感受曲子优美、宁静、温馨的意境。
(2)让幼儿说说: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
(3)出示小摇篮,并请一位幼儿上来摇摇篮。鼓励其他幼儿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音乐摇娃娃睡觉。
小结:小床是摇篮,摇着布娃娃,小床轻轻推,布娃娃睡着了。
2.初步感知诗歌
(1)朗读诗歌,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进行朗读示范)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一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边朗读。(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读)
3.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提问:
(1)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
(2)为什么说(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幼儿用舒缓、轻柔、优美的语气语调,表达宁静、抒情的情怀。)
4.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1)仿编诗歌第一段在蓝天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带领幼儿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仿编。
例如: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白云轻轻飘,月亮宝宝睡着了。以同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仿编诗歌第二、三段内容。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读一遍仿编的诗歌。
5.配乐朗读诗歌《摇篮》
再次播放《摇篮曲》音乐,引导幼儿一起随着音乐用轻柔的声音完整地朗读诗歌原文和仿编的诗歌。
五、评价要素是否理解摇篮的含义,感知、理解理解诗歌的意境。能否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六、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继续仿编诗歌,可以扩展幼儿的想象,除了诗歌里说的摇篮,还有什么事物可以当做摇篮?
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诗歌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诗歌里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习词语“苏醒”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尝试根据诗歌形式,仿编诗歌。
3、使幼儿萌发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建议:
1、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充分感知体验之余,启发幼儿用各种表征手段表现对春天的喜爱。
2、带着对春天的感知与喜爱之情,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可引导幼儿重点讨论:春天对小草、花儿、燕子等说了什么话?启发幼儿模仿诗歌的语言进行仿编活动,可引导幼儿提问:春天还对谁说了什么?他们都怎么了?
3、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己举办一个“赞美春天”展示活动,大胆展现、交流表达、共同分享自己的作品,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附诗歌
?春天说了什么》
春天说了什么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
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
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春天对小燕子说了什么?
小燕子那么听话——都回来了。春天对世界说了什么?
世界那么听话——都苏醒了。啊,是不是,
春天的手里有一把五彩的琴,轻轻地拨一拨呀,世界就听懂了他的声音。
春天,春天是我们大家的。
诗歌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三 、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5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乡之情浓重。(以放学留堂不得回家为喻)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a、古代是诗歌分类。
b、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次北固山下》朗读。
2、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次,见课文注释。客路,见课文注释。行舟,行驶的小船。潮平,潮水涨满,似乎与两岸齐平。风正,风又顺又和。悬,挂着。残夜,见课文注释。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继续写船上所见,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见, 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积极、乐观的艺术享受。
(五)背诵这两首诗歌。7分钟。
四、布置作业:1分钟
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借助参考书,尝试归纳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字词和诗歌大意,当堂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教学步骤:
一 、简要复习第一节内容。2分钟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诗歌常识。
二 、导读《钱塘湖春行》
(一)题解:1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及出处。
见课文注释,补充:任杭州刺史时作。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钱塘湖春行》朗读。
2、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4分钟
水面初平,见课文注释。云脚低,见课文注释。暖树,见课文注释。不足,见课文注释。乱花,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才,刚刚。没,遮掩。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
颈联: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五)欣赏诗歌。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3。
2、赏析中间二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回答)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三 、导读《天净沙 秋思》
(一) 题解。3分钟
1、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作者号 东篱。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配乐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看动画,听《天净沙 秋思》朗读。
2、学生齐读《天净沙 秋思》。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三)理解字词。1分钟
昏鸦,见课文注释。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3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五)检查背诵诗歌。5分钟
(六)默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准备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欣赏精彩诗句。归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
教学步骤:
一 、复习。24分钟‘
(一)背诵四首诗歌。4分钟
(二)默写《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10分钟
(三)以《钱塘湖春行》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分钟
(四)作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8分钟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沧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绿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灿烂(càn làn) 浅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归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萧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为下列诗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行不足( )a.脚b.够c.充分
2.没马蹄( )a.沉没b.没有c.遮掩
3.昏鸦( )a.黑色b.昏迷c.黄昏
4.星汉灿烂( )a.银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点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②《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③《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
二 、赏析精彩文句。(讨论回答)10分钟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诗歌的悲凉气氛不相符?
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前三句只是列举了景物,和诗歌的是怎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4,练习二。10分钟
四 、作业:1分钟
课后熟读这四首诗歌和字词解释。
诗歌画教案篇5
课题名称:
家
活动过程:
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励幼儿根据儿歌提供的线索,尝试初步创编儿歌的兴趣。
准备:
1、背景图
2、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每人一个
3、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
过程:
引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
2、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3、对了你们说对了,
4、现在就让们这些好朋友起一做个游戏吧。
5、你们玩完乐也累了,
6、现在听音乐找到自己的家。
教儿歌
7、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8、现在们帮助他们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吗?
9、教师提问?
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茂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朵是谁的家?
美丽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10、幼儿看图分组说
11、幼儿看图连贯的集体说
(三)、让幼儿充分想象,创编儿歌
1、你们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请你们在动脑筋想一想,蓝蓝的天空还是谁的家 茂密的树林还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还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还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朵还是谁的家?
美丽的幼儿园还是谁的家?
2、明天们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说给小朋友听,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吧。
诗歌画教案篇6
春天又称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幼儿诗歌《春天》教案 ,欢迎阅读。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重点:
让幼儿知道春天是彩色的、会笑的、会唱的三本书。
活动难点:
春天是会笑、会唱的书。
活动准备:
教具 幼儿画册 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教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
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师出示教具)
二、新授。
1、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第一本书。
这是一本彩色的书,猜一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
这是一本会笑的书。谁在书里笑了?
小朋友是怎么笑的?
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
这是一本会唱的书。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
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2、整体欣赏诗歌。
看教具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放录音)
3、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
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
谁在春天里笑了?还有谁也在春天里笑了?
小池塘是怎样笑的?它为什么笑?
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4、朗诵诗歌。
幼儿打开用书
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
小朋友可以轻轻地跟着念。
大家一起朗诵。
5、游戏。
老师念前半句,幼儿念后半句。
三、知识迁移
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书,这本书还没有封面,现在请你们帮老师画一个漂亮的封面,好不好?
幼儿画,然后比较谁画得漂亮。
诗歌画教案6篇相关文章:
★ 画梨子教案6篇
★ 画柳树教案6篇
★ 画荷花教案6篇
★ 画豆豆教案6篇
★ 画兔子的教案6篇
★ 画小羊的教案6篇
★ 画葫芦的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