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的我教案模板8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将实际教学内容与课程进度结合,确保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案的存在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调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雪中的我教案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雪中的我教案模板8篇

雪中的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难点】

1. 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文章以前是怎么分段的呢?还可以怎么分?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整体把握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的意思?

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请大家自由品读课文,从哪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在你觉得有触动地方画上标记,也可以用一个字或词,记录下你读时的感受。

(二)引出重点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甚至有潸然泪下的感觉。(学生答后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2.指名交流并初步引导读出感受

(三)体会重点段

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1.体会“他满脸的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1)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语抓住了你的心?引导学生想具体样子。

(2)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这38个小时里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讲述想象内容,师引导读好此句)

2.体会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八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比较课后第三题文句)

(2)你能把这漫长和艰难读出来吗?

(3)从这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止过他,为什么阻止?(指导读人们劝说的话,读出着急、担心的语气。)

(4)小结:

但为了救出儿子,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却是了不起,让我们来配合读课文5-9自然段,读出这份沉甸甸的父爱。

3.体会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父亲36小时不眠不休,哪来的`力量?

(2)这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平常他什么时候会对儿子说这句话?

(3)小结:

高兴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悲伤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胆怯的时候,父亲会拍拍肩膀,鼓励儿子说:别怕____

(1) 如今儿子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父亲虽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对儿子的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呼唤,他会在心里一遍遍对儿子说什么?

他又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什么?

(5)小结:是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支撑着父亲。所以尽管挖掘得如此艰难,尽管希望如此渺茫,但他没有放弃。

(6)36小时候,父亲已成为什么样呢?

三.检测反馈

感情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总结:此情此景,谁看了会不为之动容!我们要对这位父亲说:您真了不起!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被父亲的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里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儿子阿曼达身上。

一.展示交流(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课文第11~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可以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2.为什么他不怕?(无论……,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想象补白

(1)就在父亲进行着漫长而艰苦的挖掘的同时,儿子和伙伴们在黑暗的废墟下进行着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做的呢?

(2)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38小时,怎样饥饿恐惧的38小时。可惜文章没有描述,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阿曼达是怎样激励这13个小伙伴熬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学习文章对父亲描写的方法。

(3)生交流练笔内容。

(4)小结:

阿曼达就是这样不断的鼓励自己,也鼓励着同学,他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惧的勇气,所以我们说:这位儿子真了不起!

二.赞美父子,照应开头

1.让我们齐读20~23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爱创造了什么奇迹!

2.地震是残酷的,但是父子间因爱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这次地震。此时,我们不由地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真了不起!

三.检测反馈

1.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下面让我们用这句话来回顾一下这个艰难的历程: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____

当人们都来阻拦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依然是这句话____

父亲不在乎那38小时的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因为他知道,此刻,他儿子一定跟他一样,在默念着那句话,那就是____

四.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决不放弃 爱 乐观善良

了不起

教学反思: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文中对父亲的动作有一些细致的描写。对于这些词句,我采用了联系了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读懂、读活、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雪中的我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雪中的我教案篇3

教学思路:本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体验感受,自主探究,发现水墨画变现方式和特性,通过思考、体验、交流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寻求到水墨画的多种表现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欣赏导入—尝试感受—认知游戏—创作表现—交流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考虑趣味性、游戏性,在“玩”笔墨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综合与探索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水墨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发现和归纳水墨的特性;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优秀作品的欣赏,认识和感受水墨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通过对名作的局部临摹,掌握水墨画基本的用笔、用墨和用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其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重点难点:

对水墨画工具的大胆尝试;对水墨特性的反思;基本技法的体验与掌握

课前准备:

水墨画工具;范例作品;名家作品;数码相机。

作业要求:

尝试用水墨画工具画一幅画,主题自定。

教学过程:

一、工具检查:

首先要检查同学们工具的购置情况。因为工具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效果。全体同学伏桌,由指定的小组长检查同学们工具的准备情况,并作相应的记录。教师最后对工具的购置情况作小结。对依时买齐工具的同学 加分奖励。

二、水墨画简单介绍与体验:

水墨画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对它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水墨画的特点以及它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意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毕竟这些东西是枯燥的,不宜多说。反而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尝试中体验水墨画的特性,更为重要。既然这是一节练习课,是一个游戏,那么在学生的尝试时,我们就没有必要作太多的限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探索不同的笔法、墨色。指导他们观察自己画面产生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尝试固然重要,但体验之后的反思,却是本环节的关键。这里我们用一句话引导:在尝试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常会发现了许多许多东西,我们要注意这些信息的整理,有条理地把水墨的特性通过学生的嘴巴显现出来。

三、名作欣赏:

那么,水墨的这些特性是怎样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之中的呢?我们通过名家作品欣赏的环节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我们主要选用了林风眠、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水墨画作品,而且内容主要以花鸟人物为主。通过欣赏作品,特别是观察作品中一些细节,了解大师们是怎样运用水墨的特性来表现对象的。

四、尝试表现:

看过大师们的作品,学生难免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刚才的尝试是没有主题的涂鸦,这次则是有主题的创作。首先自选一个主题,然后尝试用水墨工具进行表现,可以把刚才体验到的各种水墨特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五、评析交流:

教师把学生作业张贴在作业展示区:

a、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说说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说说创作的心情。

b、 请部分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修改建议。

六、回顾与反思:

在水墨游戏中,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本身是没有对错可言的。但到了水墨创作环节,学生估计会发现,水墨这个工具还真是不容易掌握。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探讨,就是使学生的技术得到提高的关键了。因此,这里要预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反思和相互探讨。

最后,对整节课作一个简单但系统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清晰头绪。毕竟这节课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

雪中的我教案篇4

游戏目标:

1、能用方块积塑进行插接。

2、能注意构建物体的形象。

3、了解一些家具的用途,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游戏准备:

1、情境创设:家的场景

2、材料准备:软塑小精灵、木头积木、方块积木、各种大小的盒子等

游戏过程: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积木积塑有序地建构好十间平面房间。

师:(出示小熊)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熊欢欢。我家搬新房了,可是我却不知该买些什么家具,小朋友你们家有些什么家具呢?

2、幼儿介绍自家的家具。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以组为单位,共同建构一个家。

(2)提醒幼儿建构时,注意颜色的搭配。

(3)完成后可轻轻地与同伴介绍一下作品,并将剩余的材料有序地放进筐子里。

4、幼儿分组活动。

幼儿自选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建构。鼓励幼儿注意颜色搭配,表现家具的不同特征,教师全面观察,适时对幼儿进行指导。

5、幼儿作品展示,介绍家具。

(1)请幼儿有序地摆放家具。

(2)幼儿介绍各自家中的家具。

(3)表扬游戏中能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的幼儿。

雪中的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活动准备:

日历电话遥控器钟表人民币等带有数字在实物标有数字在头饰若干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律动《翁巴巴》师幼一起去给翁巴巴过生日,幼儿根据自己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二.操作探索: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理解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出示翁巴巴的生日礼物,让幼儿观察上面的数字,并且能说出都代表什么意义。

2.寻找生活中的数。 "你们给翁巴巴准备礼物了吗"如果没有,那么就要通过翁巴巴的考验了:

①提问幼儿还发现哪些生活中的数字了

②完成操作材料上的内容

三.活动结束:师幼律动《翁巴巴》为翁巴巴庆祝生日。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孩子互相交流,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孩子们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孩子们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孩子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再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然后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引发孩子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

雪中的我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只有当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境,才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进行宽广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表述也正说明新课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更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如衣服上的花纹、地砖、栏杆;幼儿游戏活动时按男女间隔排队;律动、做操中动作的反复等等。这些事物幼儿都很熟悉,因此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本活动的素材,希望从中让幼儿更生活化地感知规律,并且最终培养起幼儿的数学可以服务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如运用规律知识进行装饰;创编游戏、动作等等。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

2、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的主要特征。

3、尝试自创规律,发展幼儿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有色彩排列出规律的衣服。

2、可以串挂的小积木若干,穿挂用的绳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课件(照片以幼儿身边场景为主)。

活动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1、欣赏衣服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同伴的衣服,并发现衣服上的规律。

2、观看课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或什么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这个规律是怎么样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种规律

2、集体交流自己运用的规律,并将其转换成符号形式。

3、引导幼儿分析与提炼规律的主要特点。

(三)运用规律

1、排队:我们小朋友可以排排队,排出规律。

2、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规律。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雪中的我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树干的花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习在瓦楞纸上画出各种花纹装饰树干。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美工》。

2、各色瓦楞纸;剪刀;油画棒;绿色彩色纸。

3、用瓦楞纸作的范画。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讨论。

1、你知道哪些树?说说它们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见过哪些树呀,你还记得它的名字吗?

2、注意过树皮上的花纹吗?说说是什么样的?

师:那你们注意过树皮上的花纹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3、结合幼儿用书“树干上的花纹”中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树皮花纹,并与语言描述。

师:请你们欣赏一下我们书本上的树干上的花纹,他们的花纹是怎么样,他们像什么呀?

(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二、欣赏瓦楞纸范画,感受纸质、装饰树干的方法。

出示范画,让幼儿摸一摸、说一说瓦楞纸画的感觉,并观察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表现的'?

师:这是老师作的画,请你们来摸一摸,再观察一下树干上的花纹。

师:摸完以后,请你们说一说瓦楞纸制作的画是什么感觉的。

师:那树干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

三、明确作画要求。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美工“树干上的花纹”的左半部份,再边讲解边进行示范作画。

师:请你们把观察一下美工纸上左半部分,他们是怎么做出树干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观看老师用瓦楞纸制作制作小树的过程,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不过,老师现在有几个要求请你们注意听一下。使用剪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把尖尖的朝着小朋友。使用完了拿住尖尖的部分,轻轻地放在盘子里。各种垃圾也放在盘子里,等一会我们一起来收拾。

2、请幼儿尝试在颜色不同的瓦楞纸上画出树的形状,然后画出树干的花纹,剪下贴在美工书上,并添画树叶。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分层指导。

五、幼儿相互欣赏,说说谁的花纹最漂亮,谁的花纹最特别。

师:小朋友都完成作品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活动反思】

?树干上的花纹》这是个大班的美术活动,教师一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鲜明和切入主题。教师首先出示各种树干,由幼儿自由联想“树干上的花纹像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别出心裁,引出线条元素,有直线、虚线、曲线、不规则图形、椭圆形、螺旋形、菱形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组合的形式,将幼儿所画的树组合成一个小树林,因时制宜的调动幼儿兴趣积极性,互动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大班美术活动。教师的活动现场调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与幼儿生动的互动都值得我们学习。

雪中的我教案篇8

目标:

1.调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知道一些标准用具的作用。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

1.流调查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1)交流调查情况。

大组交流调查情况,介绍自己的调查表。

(2)小结: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了解统一标准计量工具的作用。

(1)幼儿测量桌面。

(2)用尺子进行测量,记录结果。

(3)拓展经验。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准的计量工具?

3幼儿操作。

幼儿结成小组,选择同一种测量工具看结果是否一样。

活动反思:

在本课中,我主要以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来进行教学,让幼儿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幼儿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幼儿去发现数字中的奥秘,能巧妙的运用数字完成任务。

能通过在教学中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是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举行多种活动能让幼儿为主体,幼儿们能积极的参与活动,能学习生活中的经验与知识。让幼儿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也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雪中的我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书中的我作文参考7篇

书中的我作文优秀7篇

书中的我作文800字5篇

书中的我作文600字7篇

理想中的我作文推荐7篇

镜中的我作文200字5篇

书中的我作文500字推荐5篇

书中的我作文600字6篇

书中的我作文400字6篇

书中的我作文500字通用6篇

雪中的我教案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