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善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细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蚕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蚕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知道扇形并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四、教学难点
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并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3:观察各圆中的图形部分,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
你从中读出什么数学信息?
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探究问题:说说各圆中的图形部分的共同特点。
生探究后交流展示:
①它们都是有圆的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
②它们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重难点精讲
师指出:上面各圆中的涂色部分都是扇形。
认识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上图中圆上a、b两点之间的曲线叫做弧,读作弧ab。它是圆的一部分。
像图中∠1那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议一议: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探究后交流: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圆上a、b两点之间的曲线叫做弧,读作弧ab。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二)随堂检测
1、下面各圆中的涂色部分,哪些是扇形?为什么?
2、下面扇形的圆心角各是什么角,分别是多少度?
3、一个圆被分成了三部分。你能比较这三个扇形的大小吗?
4、在钟面上分别表示从12起,走5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所经过的部分。分针从12起所经过的.部分都可以看作什么图形?
5、每个圆里的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可以看作什么图形?这些图形各占圆的几分之几?
6、填一填
六、板书设计
扇形的初步认识
圆上a、b两点之间的曲线叫做弧,读作弧ab。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七、作业布置
1、在一个圆中画出两个不同的扇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预习第92页有关内容。
八、教学反思
认识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 认识温度计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多媒体出示温度计图)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师:(多媒体依次出示读数为零下22℃、零下18℃的温度计图)这时的温度又是多少呢?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评:认识温度计是本环节的教学要点,而正确地读出温度计所示的零下温度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零下20℃、零下22℃、零下18℃的对比练习,既突出教学要点,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例1。
(1)教学正、负数读写法
谈话:同学们,咱们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 +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评:通过练一练,既可以使学生更为准确、熟练地掌握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又为引入例2起到过渡作用。]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指板书):这里有许多数量,如果把它们的单位名称去掉,就得到一个个的数。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评:揭示正负数时,让学生经历 “具体——抽象(由具体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列举正、负数,可以初步感知正数的个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小明的一则。
20xx年7月18日 晴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
这则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评:以的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既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又有利于联系实际、培养数感。]
五、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总评: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老师注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
认识蚕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梯形,巩固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尝试用正方形纸折或剪出梯形。
3、愿意在尝试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等腰梯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等腰梯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若干;
2、幼儿用书、正方形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找出梯形的明信片。
1、小狗给好朋友小猫寄了一张明信片、这真是一张特别的明信片,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等腰梯形的明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它象梯子,是张梯形的明信片。
3、小动物们都觉得小狗的梯形明信片真有趣,它们也都想要一张梯形的明信片。看看小狗这儿还有梯形的明信片吗?
4、教师出示多种形状的明信片,请幼儿观察并找出梯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给梯形涂色。
2、记录图形数量。
3、变梯形。
三、活动评价。
我在导入时提供的形状一种是幼儿认识的图形,一种是幼儿不认识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帮助幼儿辨别什么是梯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梯形,难点是探索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各种方法。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请幼儿观察、比较。帮助幼儿辨别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有两条斜斜的边。
动手操作,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取新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两个动手操作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变梯形”,我准备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请幼儿想办法把这些形状的纸变成梯形的纸,一开始,很多幼儿都不太会,我提醒幼儿可以把它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幼儿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把这些图形都变成了梯形,本来这里还要请幼儿把变梯形的方法记录下来,但这里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计划,请幼儿变好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就可以了。
第二个操作活动是“给梯形涂色”,我准备了有各种图形拼成的人、房子、马,请幼儿找一找梯形在哪里,找到后给梯形涂上颜色。这一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了更深的印象。第二个活动中幼儿的成功率明显的提高。以上两个活动让幼儿很好地感受了知识形成的各个过程,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行为更加主动,有效。
认识蚕教案篇4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他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铅笔)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枝呢? 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数一数)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2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2枝铅笔?请你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2的组成。
(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板书: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
(还可以说)1个十和2个一组成12。
3、学习十几的数的组成。
(1)现在米老鼠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他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用卡片来表示。
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3、11、16根小棒,说一说:()个十和( )个一是( )
(2)我们也来很快摆出小棒,行吗?出示数字。(14、15、18、17、19) 你是怎么摆小棒的。说一说:()里面()有个十和( )个一。
4、学习20的组成。
(1)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19根小棒,再放1根是几根?该怎么放?为什么?
(2)说一说: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还可以怎么说?
(3)20的末尾为什么是0?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生活中的数。
1、出示气球图。怎么数?
2、数学书第84页主题图。小朋友在生活中这样的数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到图里面去找一找这样的数。
3、生活中还有在哪里看到或用到11-20的数?
四、11-20的数序、大小。
1、出示10个数,小朋友你们会读这些数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提问:一共有几个数?从左到右数第4个是几?从右到左数第4个是几?中间有几个数?是几和几?
2、这些数排成这样你喜欢吗?怎么排?下面我们把这些数请到一条神奇的线上?大家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1)读一读。
这么多的数你想读吗?请女生从7读到13,从11读到20,男生再来读一读。从10读到19,从20读到13。一起来读读,从0读到20,从20读到0。
(2)看数轴回答问题:11比()大1,19比()少1;
12<() 18>()
12<()<18()
五、游戏中运用。
1、数一数
(1)看到这条线,小青蛙要来玩一玩。它是怎么跳的?(2格2格)这些数都叫双数。剩下的都叫单数。分别读一读。
(2)小兔也来凑热闹。看看它是怎么跳的?(5格5格)
(3)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米老鼠奖励大家许多草莓,一下子引来5个小动物,它们想知道这些草莓有几个,却有不同的数法。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
2、猜一猜
(1)我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
(3)我在11和13的中间()。
(4)我比14多1的()。
(5)我比18少1的()。
(6)我和我的朋友是19的邻居。
六、全课总结,加以延伸。
1、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3、还有什么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突出体现了: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掌握了数的大小排列顺序、培养了数感;用活动的形式,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清晰可见、易于接受;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数学很有趣味、很有劲头,也很轻松。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生生交流做得不到位;
(2)有几个问题的设计还不能贴近学生,如:20根小棒为什么要这样放,如果改成19根小棒再放一根怎么放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什么?
(3)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
认识蚕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说出口鼻眼耳的名称,在老师的口令下指出相应的位置。
2、初步探讨和了解口鼻耳眼的作用。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这些器官。
4、体验游戏的快乐。
5、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二、活动准备:
ppt
三、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问好。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女孩头像图片请幼儿观察,漂亮的女孩子头上都有些什么。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五官的名称,并请幼儿指出它们的位置和数量。(教师总结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鼻子并告诉幼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五官)。
2、感官游戏: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1)出示眼睛,问幼儿: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让幼儿回答。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问她:能不能看到其他小朋友。如果我们的眼睛受伤了可能就会看不见啊,那我们该怎么保护我们的眼睛呢?(不能用手揉眼睛,眼睛会红的,不能用东西戳眼睛,眼睛会瞎的,不能坐太近的位置看电视,也不能长时间的看电视。)
(2)教师出示香水或者出示一些可以闻得到的东西让幼儿闻一闻,并问他们是用哪里来闻的,再出示鼻子,问幼儿:有什么作用呢?让幼儿回答。我们知道了鼻子的作用该怎么保护它呢?(不能乱挖鼻子,不要把东西往鼻子里面塞,这样会很危险也不讲卫生。有鼻涕的时候要用纸巾或者手帕擦鼻子。)
(3)出示一段幼儿较熟悉的歌曲,问幼儿这首歌曲听过吗?你是用那里听到的?在幼儿说出耳朵的同时出示耳朵的图片,我们的耳朵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该怎么保护它呢?(小朋友不能自己掏耳朵,掏耳朵的时候必须让大人帮忙。也不能把小东西放进我们的耳朵里,不要听太多很尖锐的声音,那样会伤害到我们的耳朵。
(4)刚才的那首曲子小朋友会唱吗?唱一小段给老师听听,或者请一位会唱的幼儿唱一下,刚才你们是用那里唱歌的啊!在幼儿说出嘴巴的同时出示嘴巴的图片,除了唱歌你们还知道嘴巴还能做什么吗?嘴巴会吃饭,说话,唱歌,讲故事,会呼吸。我们知道了嘴巴有那么多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呢?不能放脏东西和小手到嘴巴里,不能吃太烫的食物,吃完东西要漱口,早晚还要刷牙。
(5)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五官,还知道了它们的重要作用和保护它们的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来好玩的游戏吧。
3、指一指游戏:看谁反应得又快又准。
师:下面老师要和小朋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指一指。教师找一名幼儿配合示范游戏(教师用手轻轻拍幼儿的一只手,一边说:"指指,指指,鼻子。"幼儿赶快用另一只手指在鼻子上,要求能够听到后,快速的指出相应的五官)幼儿学会后可以自由找自己的好朋友玩这个游戏,教师鼓励帮助交往能力差的幼儿。
(三)结束部分:
让幼儿回家照镜子,并唱儿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因为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认识蚕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认识蚕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