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教案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个科学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提高教学的个性化,一份优异的教案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重难点,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白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李白教案5篇

李白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4.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5.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讨、评析。

【教学方法】

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诗歌大家酒会想到唐诗,说到唐诗大家就会想到李白。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背诵高二学过的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作者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畅游。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蜀道上的奇丽险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简介蜀道,图片、音乐欣赏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三、听录音朗读

听其声、悟其情

四、诗题解说: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作。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的意图很可能是严防野心家发难。

五、字词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chán,岩号háo,古木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峥嵘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咨嗟zījiē

六、赏析课文

(一)诵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指出字的意义。

1.尚

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②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③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2.危

①危乎高哉高

②危如累卵危险

③正襟危坐正,端正

④上屋骑危屋脊

3.去

①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

②阳虎去齐走赵离??

③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④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一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诗歌主要在咏叹什么?请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含义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叹蜀道高而难行——去之难

二叹蜀道险而可畏——境之凄清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防)——居之难

以夸张的语调点出主题,奠定雄放的基调;内容层层深入,有一唱三叹之效

(五)诗歌解读: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蜀道的来历——长期闭塞、重山叠岭、五丁开山——历史悠久

表现人与自然间的斗争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是细节描写。

(2)想象和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以虚衬实,夸张地写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说蜀道的高危难行。

3.诗人给这个蜀道“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读第2段)

(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气氛,写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连峰去日不盈尺……万壑雷“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由静而动,写蜀道山水险恶,让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4.诗歌最后一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联系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六)全诗的结构总结

七、诗歌小结

1.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

3.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③表达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开辟之难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度越之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渲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安居之难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李白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 李白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让一个同学朗读。

……

教师指导以下几点。

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噫吁嚱 yīxūxī 鱼凫 fú 石栈 zhàn 猿猱 náo 萦岩峦 yíng 扪参 ménshēn

抚膺 yīng 巉岩 chán 飞湍 tuān 喧豗 huī 凋朱颜 diāo 砯崖 pīng

崔嵬 cuīwíi 咨嗟 zījiē

2.再请一个同学朗读。

……

从李白豪迈磅礴的写作气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

文章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的感叹,大家说,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生读(反复读):……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7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学生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读:……

4.听课文录音朗读。

……

5.学生齐读。

三。小结。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诗人表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诗风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气势。

第二课时

主要是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并体会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渲染等恣肆的手法。同时感悟诗歌寓意。

一。 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初步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手法描述了蜀道之难,感悟了诗人一叹三咏(又称反复)的艺术手法。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大家来看,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

①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惊险”,不可轻易前往;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诗人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创新。

二。探索作者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作者这种独特的“大气”。

1.我们先看第一节(朗读):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节里,诗人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突出蜀道的“高危”。那么,他又是怎样进行想象的呢?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两个神话传说写出了蜀道悠远的历史和神奇的来历。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

2.再看第二节(朗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一节里,诗人虚实相映,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以及感觉突出了蜀道的惊险。那么诗人又是用什么有映衬?摹写了怎样的神情、动作和感觉?

……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摹写感觉: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3.再看第三节(朗读):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一节中作者再运用了夸张和联想,突出了蜀道的凶险。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夸张和联想呢?

……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运用联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极言蜀道的凶险。

4.学生朗读,再体会李白这种恣肆汪洋的写法。

……

5.教师小结:

李白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他或夸张或想象,虚虚实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这就是李白,一个“大气”的李白!

三。简单探索诗歌的寓意。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

李白教案篇3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

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四、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附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他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学生自学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全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李白教案篇4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李白的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师:出示改编现代小诗《相逢是首歌》

相逢是首歌

同行是你和我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

真诚也活泼

相逢是首歌

歌手是你和我

心儿是永远的琴弦

坚定也执??

生:诵读(个别)

师:相逢是首歌,同学们,你为我们的相逢有什么话想说的?

生:自由说

师:愿我们的相逢是一首友谊的歌,是一首豪迈的歌,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为我们的相逢而热烈地鼓掌吧!

(以诗会诗,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同时对学情进行模底,了解借班学生的朗诵水平及感悟能力)

二、诗海遨游,诵诗入题。

师:刚才同学们读诗的感觉,就知道大家心里肯定装了不少的诗歌。随便背一背诗歌,哪个先来?

生:自由背诵

师:(以同学背诵李白诗为契机)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谁还能背他的诗歌?

生:自由背诵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课件出示诗歌)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点名反复读,读出问题(字音)

师:“赧”读什么?指导书写。

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秋浦”是一个地名,“歌”是歌颂的意思。

师: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大概是李白52岁左右,也是他辞去翰林职位,离开长安,漫游生活的第十年,流寓于此,

写下了17首秋浦歌,本首是第十四首。这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迫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却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

生:齐读

四、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首秋浦歌就是一幅壮观的图画,同学

们自由的诵读,把你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强调出来。

(学生自由诵读,个性得到张扬。环节灵动,教师依据学生思路安排教学,目的构建起那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感受李白热情讴歌劳动工人质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

1、预设环节一:“炉火”

师:为什么炉火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板书“炉火”)

生:炉火红艳艳,照亮了整个天地。

师:炉火还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句子或词语来形容这里的炉火?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照天地

师:是呀!天地之间一片红彤彤,你觉得炉火照红了哪?

生:工人们的脸庞、铁锹、河水、树木、云彩、月亮……

师:(随便指教室里的任何物件或人)这儿是红的,这也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惟宇茫茫,都笼罩在红的天地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些什么?

生1:拿画笔记录此时的壮观美丽!

生2:在这红艳艳的世界里,我陶醉了,我只想一饱眼福,让这美丽时刻永远留在脑海里。

生3:激情燃烧的红色浸润着我,我诗兴大发,用诗歌记录下此时的豪言壮语。(读诗)

生4:我只想兴奋的`尖叫起来……

2、预设环节二:“红星”、“紫烟”

师:从他的朗诵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板书:红星)

生:飞溅的火花到处都是。

师:“红星”是什么?“紫烟”又是怎么来的?

生:红星是钢花飞溅,紫烟是炉火太热,燃烧了许多东西,而冒起来的轻烟。

师:红星怎么样?“乱”是什么意思?

生:红星乱,乱飞乱溅的意思。

师:飞溅着的红星可能会溅到哪儿?

生:工人的衣服上、脸上、手上、炉火中……

师:从这个“乱”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以上预设环节画面组合)

师:(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师:看到这种热烈而壮观的画面,你最想吟诵诗中的哪两句?

生: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烟雾袅袅。如划过长空的流星跳的非常欢快。

……

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3、预设环节三:“赧郎”

师:你还想强调你脑海中的哪一幅画面?(课件出示诗歌)

师:你强调的是一幅赧郎冶炼的画面,“赧郎”什么意思?(板书:赧郎)

师:“赧”什么意思?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师:赧郎们个个脸红通通的,工人们的心情如何?他们是怎么劳动的?

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生2:激动,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会唱什么歌呢?

生:(唱——)

师:想听一听吗?(播放课件:冶炼图配乐劳动号子)

师:这样的劳动号子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生:高亢激昂、热情奔放、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师:这们的号子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的一首?

生:赞歌

师:赞美了冶炼工人什么?

生:乐观向上、热爱劳动、积极进取……(板书)

师: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是该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能真地震动吗?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

师:你还知道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夸张的修辞手法?

生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师:你觉得“动”仅仅就是震动的意思吗?结合情景说一说它还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响亮的劳动号子惊动了寂静的夜。(读)

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读)

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

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

……

师:是呀,铮铮号子,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李白的心;冶炼工人那十足的干劲、乐观的精神折服了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五、拓展升华,感悟李白

师:这里的寒川就不仅仅是冰冷的河水了,其实它还是什么?

生:“寒川”还是李白那颗冰冷惆怅的心。郝郎们那激人奋进的劳动场面感动了李白,消融了李白心底的那丝如寒川般的哀愁。

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百篇”。才华横溢、浪漫不羁的他本应享有仙人一般的天伦之乐,可他却为什么满怀惆怅,心里冰凉?

师:出示李白资料,朗诵。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愁了吗?

生1:他愁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

生2、他愁自己再也不能实现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了。

生3、他愁自己一身才学,却没有一个发挥的大舞台。

生4、他愁社会的动荡,眼见百姓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生5、他愁朝政日趋势下,奸佞当道,国家蒙受灾难。

……

师:是呀,李白无比忧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个愁呀让他那满头青丝不知何时变成了秋霜?(课件出示)

秋浦歌(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师:(课件播放朗诵带)

师:这就是《秋浦歌》组诗第十五首。你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吗?

生:“愁”

师:李白有多愁?

生1:愁得头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全白了。

生2、他的愁足足有三千丈。

……

师:“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李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权贵重用;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男儿豪情,却始终不能实现。这就是李白心中一生都无法抹除的隐痛。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他那个愁呀……

生:齐读《秋浦歌其十五》

师:(课件回到《秋浦歌其十四》)李白的愁好比寒川,却胜过寒川。李白在秋浦时,感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了出路,没有了光明。

也就是在这时,一副感人至深的劳动场面,让他震撼了。在这一瞬间,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

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举杯泼墨诗一首,热情讴歌众郝郎。”终于一首不朽的诗歌《秋浦歌》诞生了,一首诗坛上为数极少的热诚讴歌劳动工人的《秋浦歌》诞生了。

生:配乐有感情的朗诵。

六、质疑延伸,浅酌收获

师:学完这首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当然,你还有什么未能弄明白的问题借此机会也可以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师:老师前些天备课读完这首诗后,再想想李白的生平,颇有感慨。李白的几份诗兴竟感染了我,提笔记之,今天带来与大家分享。

教案二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教案篇5

钻研教材:

?秋浦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劳动》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秋夜冶炼图,抒发了对壮观的劳动场面的赞美。

学情分析:

本诗是李白少有的一首劳动题材的诗。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李白不少诗,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古诗,分组探究,边读边理解诗句,以体会诗中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背诵本诗,积累与劳动相关的诗句。

学习准备:

1、课前查找李白的相关资料,收集李白的诗句;

2、收集与劳动有关的诗句。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语: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诗人,也留下了无数的名诗佳句。……关于李白的诗句,你还想补充什么?(汇报交流李白的诗句)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少有的一首以劳动为题材的古诗——秋浦歌(板书)

3、简介写作背景。

二、同桌合作读诗,初步感知古诗。

1、自由地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同桌互相读诗,互相正音。

3、抽生读一读诗。

4、师范读,指导节奏及读古诗的方法。

5、齐读。

三、自主合作细读,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1、同学们怎样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歌呢,让我们来读读学习提示吧。(出示学习提示二,生读。)

2、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3、汇报,师相机点拨。(相机板书)

4、小结:看,炉中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天地,火星在紫烟中四处飞溅。一轮圆月下,一个个冶炼工人满头大汗,他们的脸被炉火烤得通红,使者夜晚显得更加明亮。听,在寒冷的月夜里,冶炼工人唱的劳动号子震天撼地,使冰冷的河水都微微荡漾起来。看到这样的劳动场面,诗人那颗冰冷的心也被感染了。

5、带着对诗句的理解一起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6、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试着背一背古诗吧。

四、拓展延伸。

1、以劳动为主题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生汇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与劳动有关的诗句(出示相关诗句),一起来读读,积累积累。(生齐读)

2、同学们,《秋浦歌》是一组组诗,一共17首,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第14首,现在让我们来读读另外两首,欣赏欣赏吧!

3、小结:劳动是美丽的,因为劳动不仅可以为我们创造财富,劳动还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劳动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正如——(全班吟诵古诗。)

板书设计: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

红星

赧郎

歌曲

壮观的劳动场面

李白教案5篇相关文章:

儿歌教案教案优质5篇

谈读书教案教案优质5篇

小班教案快乐幼儿园教案5篇

儿歌教案教案通用5篇

大班教案月亮船教案5篇

5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优质6篇

防溺水安全教案小班教案5篇

中班教案我长大了教案5篇

防溺水教案大班教案参考5篇

小班教案认识数字2教案5篇

李白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