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热情,让我们更频繁地去阅读和探索,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他们的动机和成长过程,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的古诗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1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
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
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2
西湖垂柳桥边立,
旭日渔舟薄雾游。
印月晚钟骚客醉,
满江红遍唱神洲。
注:笔者近日利用带薪休假的绝佳时机来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子湖畔,当年苏东坡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起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形容成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西湖都是美如仙子。对西湖我向来是心驰神往,但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为学习、为生计奔波忙碌,一直没有机会畅游西子湖畔。直到今年夏天才圆啦我多年的美梦。在游历断桥残雪、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岳飞坟等著名旅游胜地时,遥望远处薄雾里的渔舟,吟唱岳飞的《满江红》,一时间豪情万丈、思绪万千,激动地拿起愚拙的笔,悄然写下了这首小诗。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3
第一章节是春风飞扬,搜索脑海中关于春天的诗歌,也有几首,但是对于这些古诗,自己也仅仅停留在会背诵、能知晓意思的层面,对于其中的意境也是一知半解。阅读后,知道了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是春秋,而不是冬夏。小楼一夜听春雨,第二天满眼繁花,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变化多大呀,在春秋之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到了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知道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描写早春的,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沥沥小雨落在身上犹如细腻绵滑牛奶般的酥润,这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呀!有描写春光再盛些时的,如贺知章的《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绿意分明,柳条飘荡;有描写暮春落花时的,如欧阳修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知道有描写快乐春天的,有描写忧伤春天的,更有描写仇恨春天的。春天的每一处风景不是一般的风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心情,每一处风景都凝聚着道道意境。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个春天要走过,希望在来年的春天里能随着这些诗章,这些意境,一路走来,让自己的心绪有所依托承载,让精神变得丰盈饱满。
这本书我还未读完简记几句,希冀自己能继续走进于丹老师的秋思浩荡、斜阳晚钟、明月千古……
慢慢品读,细细回味。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4
小时候,看着一本本配有精美插图的故事书,品味着古人之间妙趣横生的典故,总使我不断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春秋”这个词来替代历史,而不用“冬夏”呢?带着这个小小的疑问,我跑去问妈妈。可怜的妈妈,一下子被我问倒了,但她还是告诉我:“书本里的问题要从书本里找。”
于是,我开始从阅读中不断找寻答案。可是,这答案却与我玩起了捉迷藏。字里行间,怎么也寻不着,而我却已经迷失在里面了,迷失在了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中,逐渐忘掉了最初的问题。但关于季节的古诗文章却逐渐积累起来。我品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朱自清的春,史铁生的秋,老舍的冬等等。逐渐的,我似乎悟到些四季的奥秘:春季是新生,夏季是生长,秋季是衰败,冬季是终结。万物生长就这样归于统一,周而复始。
时光在飞越,书本在翻阅。终于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那是于丹老师所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当我翻开书,在眼光接触的那一瞬间,无数繁杂在我脑海中爆炸、盘旋、飞升、又拢聚起来,汇成一道道思想,既喜悦激动又久久无法释怀,多年来阅读的积累终于汇成答案。“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激荡我们的内心”。用于丹老师的话说,“春秋”更适合中国人的诗情,更蕴含了时光流转的美。
孩童时不经意间提出的问题,用了十年时间慢慢寻找,又在一瞬间完成了领悟。阅读,伴随我度过一次次春秋冬夏。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5
唐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减。“明月松间照”的清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柔美,“海上生明月”的宁静……
当我还在呀呀学语时,就在奶奶的怀里就学会了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多么至高无上的爱,多么独一无二的母爱,在大诗人孟郊的心里,母亲爱他胜过一切。他即将要远游他乡,就在上路前,他那慈祥的母亲还将对儿子的爱千针万线地缝在儿子衣服上。担心孩子远游迟迟不能回来有感吧 ,多么令人心酸的母爱呀!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
现如今呢?当自己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讲课时,当自己坐在饭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菜时,好像从未想到过从哇哇啼哭的婴儿成长成今天的自己,母亲要付出多少心血?我很小的时候,也不知道母爱是什么?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人人赞颂的母爱到底是什么?直到那一次我病了,妈妈把弟弟交给了奶奶,彻夜陪伴在我的床边。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母爱的真谛:犯错时,妈妈的教诲;学习下降时,妈妈的鼓励;遭遇挫折时,妈妈的安慰……一件件,一桩桩,往事一起涌上心头。
儿女们在一天天长大,而母亲的姣好容貌却在一天天逝去,那一声声的叮咛,那一句句的嘱托,那一针针的缝补,无不是母亲的青春,无不是母亲的心血?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爱,是清新的空气,弥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爱,是普照大地的太阳,让黑暗无处藏身;爱,是热情奔放的火焰,融化儿女心中的残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6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转瞬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载满诗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以洗涤心灵的积尘。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的诗篇。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我们拾起诗意与恬然,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的生活,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开出自己最美最绚丽的石油花。
月的古诗读后感篇7
我从小就喜欢读唐诗,每首诗读起来只要读懂了都是那么的精彩,每句诗都是古代著名诗人从脑子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词语而组成的。
我读过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题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晓》、李坤的《悯农》等等。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是李坤写的《悯农》的.第二首。讲的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锄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中。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呢!这首诗告诫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艰辛。有句格言写得真好:“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呀!反映了不是个别农民伯伯的艰苦都是这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深刻的揭露了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农民伯伯不幸的命运。
记得一次暑假期间,中午我随着爸爸来到了乡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儿子在家,据舅舅的儿子说舅舅还在田地里锄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里喝了一杯水后就跟着舅舅的儿子来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块田地上。这是已是烈日当头了,看见舅舅在锄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锄草,就走到舅舅面前兴奋地对舅舅说:“舅舅我也想锄草。”舅舅答应了,然后又给我做示范,在示范的时候我看见了舅舅那一颗颗晶莹的汗水从红彤彤的脸夹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随后,我接过锄头后开始锄草了,一开始,锄起来不是很累,但后来锄着锄着手就开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悯农,这首诗真实写照了我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饭时,感受这饭来之不易。在盛饭的时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饭撒到地上去,吃饭时,平时,饭闻起来淡淡的,可今天闻起来却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我呼吁不珍惜粮食的人,不要在浪费粮食了,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要知道这粮食来之不易。千万不要愧对了我们的农民伯伯呀!
月的古诗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古诗笋读后感8篇
★ 读古诗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