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对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通过阅读一本励志书籍大家一定都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写好读后感,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见鹿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见鹿读后感篇1
?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的一本记录自己在央视十年的自传性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十年里经历的大型新闻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品读起来时,却意外地收获了更多的是是对柴静本人的敬畏,对众多媒体失职的痛心,更有的是对人类感情的崇敬。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明白我能到达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向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此刻,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以前,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透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理解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透过《看见》,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柴静。散文般的叙事风格,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述,都将柴静的博学多识与扎实的文学功底展露无遗。“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现,更是让我对于柴静这样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时刻,是柴静主动请缨去到现场了解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事实。她七次与“非典”患者应对面交谈,软磨硬泡才获许一个人进入病区权利,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公民明白真正的“非典”。她以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职责约束自己,用真实回报受众,用真实击败流言。她的勇敢和执着给每一位读者注入养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好处。也让我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职,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为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回报。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保密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那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最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此刻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应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到达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看见鹿读后感篇2
刚刚翻上两页,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平实无华的叙述,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页又一页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觉这是一本能触动心弦的书。读完,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和同样看过的爸爸讨论方知,那是因为真实。爸爸说,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我又何尝不是,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以来采访的书,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我对生命,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的理解。读它时,共鸣一向存在,让我犹如身在其中,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不断地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这本书给我两方面的震撼,其中一点就是对事物的思考,认知与理解的本事。我们真的明白自我是谁,在哪,又为何而做了些什么吗当我们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时,脑中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才是我们最应当明白到的。你或许不会关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新闻,你或许不会在意遥远他乡的违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许会对不收零钱的行为做出让步,你或许会对不开一张五块钱的发票忍气吞声。可是明天,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劳作的父母。你还会淡定吗如果明天,不给开的发票从五块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还能“淡定”吗此刻的人们,为了自我少惹一点麻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漠视一切。回顾历史,中国不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历史。今日,我们高喊着以史为鉴的口号,却忘记了那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条条框框,被权威“统治”渐渐麻木的人们,这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我们需要的发声人,不是某一个,某几个,而是全部,是浩浩荡荡的龙的传人们。
除了这样无声的“歇斯底里”,还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见到了作者笔下那让人心动的团队。千里迢迢,不畏艰辛,去寻找它们热血中的真理。“几十平米,低着头都明白对方要干什么的温暖是难以言表的”这段描述,着实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样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实在令人生羡,令人感动,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当记者的想法。那些年,她们拼过,累过,战斗过,此刻作者想来,也必须满怀幸福吧。
书名为《看见》,柴静将她所看见的,别人看不见的,让我们看见。告诉我们不要盲从,要理性,要理解。她说,不管怎样样,我们终将像水溶于水一样,但她不一样,她是这茫茫大江中,最真实,最清澈的一涓。
看见鹿读后感篇3
血红、橙黄、魅蓝、亮绿、暗灰……这些极致鲜艳和极端灰败的颜色勾勒了这个世界。它们绘出了温暖的光明,也孕育了某些鲜血淋漓的事实。他们分明存在,却因隐藏于黑暗中无人相信最终湮灭,让人生出从未存在的幻觉。
?看见》一书与我预料中的不同,可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很多人说这本书很深刻,但是我读完后,却并未有如遭重击的感觉,可能是曾阅读许多相似的文章。但,其中的一章,却令我颇有感触。
它是《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其实,它真正打动我的,是它的章节名。
存在,是需要被证明的。或许这点会让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呢,存在不就好了,为何还需要证明,去被人相信。其实,原因是有迹可循的。先前听过一个传闻: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第二次是大脑停止运作,第三次是世人已经忘记你的存在。人类是群居动物,即使是不需要一同捕食维持生存,因为只有一种相处,一同生活,一同交流,你才会被世人证明,你是存在的。
这便是人类,连生存本身,都是需要被相信的。
因为只要试想一下,若是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你从未存在过,怕是你自己都会开始怀疑了,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它们都是相信汇聚而成的。
总是会看到很多评论,因为盲目相信舆论或所谓的“正义之言”间接逼死了许多无辜之人,以此可见,“相信”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当所有人都相信一件事时,它就会变成事实,无论真相如何。记得很多年前看过的一句话,至今深受触动,“真相如何,其实对人们来说不重要,因为他们只接受他们所相信。”
所以啊,这些人不相信那些鲜血淋漓的真相啊,校园暴力,性别歧视,道德绑架,家暴……有些人不敢接受从而希望生生抹去它们的存在,被暴力的学生为什么不躲起来,女性升职一定勾搭了上司,被一定是衣着太暴露等都是这些人心中所谓的“真相”,这些才是被他们所相信的。
如果你看见了这些,我希望你能相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某些可接受的观点从而抹杀掉真实。因为只有相信这些鲜血淋漓的真相的存在,这一切,才有可能从被忽略的阴影中脱离出来,出现在世人面前。
所以,相信这些存在吧,因为,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看见鹿读后感篇4
?看见》这本书是在高中毕业后买的。暑假期间,时断时续,看得很慢。每天看一小点,不敢读多,会痛。总是微微的鼻酸泪泛,但也不大哭。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与往事里行走、成长、看见。
这本《看见》你看不到大量的排比句,你看不到各种青春文学里细如牛毛的心理描写,你甚至看不到任何时下文艺作品里流行的词汇,以至于你会怀疑这还是那个在电台节目中的文艺女青年柴静所写的作品吗?这本书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个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喘口气接着来,又是一个新层次,一些更深的东西,细读它,你就会像我一般无可救药的爱上它!爱上它不带修饰的文字下潜藏着的思想波涛,激荡掉生活表面的装饰,直抵内核的粗粝,甘愿随它沉浮摆荡,不断去看见,又不断去经过。
柴静说,一个人的生命由无数他人构成。她如你我一样,没有多高的起点,是繁茂大树上不起眼的枝桠,从头做起,一步步,没有辗转翻腾的技巧,下的都是笨功夫,不断犯错,不断改正,只是每走一步,她会停下来想一想,看看走过的路,望望前方,想想为什么出发,将要去向何方,不疾不徐,走得再远,她有一股自省在里面,提醒自己不要迷失。
大概每一次溃败都是成长前的蜕壳。在这本书里,你有很多次机会,看到她这样蜕,蜕了又蜕,总以为已经很好了。不,还得接着蜕。没有完的时候。
我曾几度徘徊于第十七章——卢安克。在这一章,你会发现,一切既有的答案,都被推翻。一切已经成熟的逻辑,又被消灭。原来有一种无能,比“能”要强大一百倍,让许多人难以启齿。当我们面对命运塌陷、绚烂、惊骇,一心想着去建设,去争取,去抗争,去努力,原来不一定对。原来还有一种人的活法,“是把自己交付出去,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原来一直以为像地球绕着太阳转如真理般存在的我以为,竟被替代得体无完肤。
对于卢安克,对于那群孩子,我觉得都不陌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是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但看了这章,我才知道,远远没有。而且,了解与理解,再与真正的践行,其间的距离,简直比从地球去月球还要远。
常常在想我真的很赞同阅读的意义也在于,即使我们终生无法到达某地,但若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或理解某一处、某一人,便是我们的人生得以拓展,和延长了。所以柴静写道:”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中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接着是药家鑫那章。在未看书中内容前,我都是本能对这个残忍向无辜的张妙连刺数刀的男子贴以丧心病狂的标志。但读完,我体会到的心酸及震动。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药家鑫的父亲说。柴静给了他说出这句话的机会,也给了我们观看与思考这种救赎的机会。在那个被人肉的踩猫女一案,和药家鑫这一章里,我最深刻的获得是,如果我们愿意更耐心地看看那些我们觉得有资格唾骂和诅咒的人与事,愿意更深入地去对话和倾听,可能会颤抖着发现,罪恶与苦难的种子,也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而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如何发现,看见,面对这些种子,甚至是恶开出的花。
看完这本书,竟猛然想到了《相信未来》那首诗。是的,读着的时候看到的是落魄,体会到的是酸楚,读完之后会有相信未来的一种柳暗花明,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自省是看见自己看见世界的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我们总喜欢舒舒服服地活着。
有时候不是我们看不见,或许只是我们不想看见。
即使再艰难卓绝再历时弥久,我定与你一起,去看见,看见自己,看见世界!
看见鹿读后感篇5
今天华东、华北很多地方下起了雪,我们这也是,上午的时候豆大的鹅绒般的雪花从天而降飘飘洒洒的,一点风也没有,沉静而从容,雪下的有几分慵懒和悠然,想来“铃儿响叮当”唱起来的时候天空中也是这个样子吧……
这样阴沉下雪的情况下,窝在家里看书是最好的选择,我看的是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新书看见,看了一大半写写我的感悟:
小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唱过这样的歌:“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但凡知道一点京剧常识的人知道,白脸的曹操是奸的,红脸的关羽是忠的,黑脸的张飞是闹腾的,但我原以为这不过是戏,后来我看了柴静的书才反思了一下自己:原来我早已经活在了戏里,那么黑白分明,意味着世界上就只有这两种颜色而已……
细细想来,也许不光是我,小时候课本里的董存瑞、黄继光和千千万的红军战士哪一个不是高大全?说起日本鬼子,哪一个不是坏事做绝?现在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变了吗?其实未必!
现在所谓的家庭伦理剧(也称婆媳剧)越来越多,但好的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的这类电视都把婆婆妖魔化了,把媳妇祥林嫂化了,把丈夫夹板化了,把孩子道具化了,我很不喜欢这类电视剧,原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因为这些号称“高于生活”的作品压根写的就不是生活,写的也不是人,只是一个个极端的符号,善恶一眼就看到骨子里……
看着柴静的书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人越长越大,信息越来越全,但思维架构越来越简单,就好像京剧里的脸谱,好坏什么的看一眼就知道了,可是作为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想起那些因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岛去砸车的人,想起了在网络上咒骂的人(咒骂的人里有时候包括我),我们判断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只要发泄和怒吼就够了,不用知道背景,也不用知道过程,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可能引来一阵喝彩或者是围攻!
柴静的书里和视频里写过采访过归真堂的邱淑花和虐猫女作为一个保护动物者我曾经大骂这些人,甚至想着一个天雷劈下来将这些人化为灰炭…但是我看了柴静在采访邱淑花的视频时,我一开始认为柴静有些过于宽容或是纵容这样缺德带冒烟的人,但过后想了想释然了:
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作为一个动物保护者我略感遗憾,但是我很欣慰,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问题可能只能激化却解决不了……
邱淑花和动保志愿者再大的问题是道德和观念上的差异,邱认为熊只是国家合法的商品而已,而志愿者则认为熊首先是一个不应该被伤害蹂躏的生命……所以我不准备原谅那些伤害动物的人,他们也不配得到原谅,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这个国度他们合法!
在采访虐猫视频的制作者时,他说只要钱够了,合法,这事就能办!但柴静问“如果违法呢?”答:“多少钱也不干(敢)!”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威慑和约束此类人性道德中最黑暗的事情发生,那么怎么才能立法呢?
最早的动物保护法诞生于英国,20世纪初英国人因为鞭打马匹而产生对人道对待动物的讨论,虽然最初立法没有成功,但是随后终于在数年后确立了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中的各项准则,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有全世界一大半的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法律我想是因为首先是物质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允许人表述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博客,我写了一篇“致李承鹏”的博客,本意是祭奠我们在碰撞中升华的思想并不想选边站队,但有两位博友觉得我的博客太淡,觉得什么也没写,还有一位觉得按照马列的斗争哲学凡是于己不同的都要党同伐异……越来越简单的观念自然不用浪费时间和头脑,能发泄就行,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否对我们有所裨益呢?
我只能说如果到了这个年月我还不能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别人,那我就不能称自己为正确,甚至不能说我鲜活,那我只是附庸和行尸走肉……
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思绪,但尽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的评价事物,最后找到不合理的逻辑并为之努力去修缮它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的!
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胡适。
看见鹿读后感篇6
文笔很好,素材很棒,故事很好,讲的也很好,我相信故事里的人接近真实。喜欢作者用比较文艺的方式,讲述那些或冷峻,或灰暗,或拉扯,令人忽冷忽热的故事。记者的职责是追寻记录和展示事物最本真的样子,但单纯的记录很难呈现问题的症结,而且记者也是人,也有人性,报道只能无限接近真实,不可能完全真实,那需要洞悉人事所有,这几乎不可为。不可为的事,就是难事,做难事的人都不容易,不容易还能坚持,并且在坚持中不断发现真我和扬弃旧我,是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她是一位值得倾佩的女性,她的节目并没看过很多,书中大多故事有所耳闻,许多观点启人深思,穿透力极强,这就是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强的地方,读书固然重要,但行路更难,难在知易行难,难在知行合一。
记者,记着,行者,行着。书名看见,取得很好,看比听更有行动力,也更有说服力。读书中,有很多零碎的感悟,很想记录下来,没在读后感中摘录,是不愿硬生生多出几分刻意,书中几处提到忘我,特别是卢安克在柴静采访顽童失败的话和第二次采访圆脸小孩失败后的自嘲,无法忘我,就无法超越,就刻意,就套路,就目的,就功利,紧盯着目标,难免急功近利,难免急于求成,难免基础不牢,难免南辕北辙,或许如此没有对错,但确实直指本心,忘我不是失了自我,而是找到真我。我们不是完美的人,所有我们不能代表自己批评和审判谁,我只能就事论事,把事物的本来面貌呈现出来,让基于共同法律和道德以及不同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人予以评判,或许这就是记者的天职……
看见鹿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