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阅读并写下读后感对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有很大帮助,书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深化小伙伴们对名著人物的了解,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朱德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朱德读后感篇1
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4月12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兴奋的心情来到了伟人朱德的旧居,在门口拍了几张合照,之后踏进了朱德爷爷的旧居。
走进去,一面上面有一个大大的“福”字的影壁墙出现在眼前,然后,再往前走,一幅匾排挂在墙上,上面是朱德爷爷写的其中一句诗“一息承肩总未休”体现了朱德爷爷为国为民、追求真理、志向坚定、奋斗不息的初心和品格。
接着,我们走进朱德爷爷的书房,这是朱德爷爷的最喜欢的地方,也是朱德爷爷旧居最具代表的地方,朱德爷爷经常和陈玉珍奶奶一起在书房阅读,现在,科技发达,经过投影机,我们看见活灵活现的朱德爷爷和陈玉珍奶奶,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二十四史书柜,里面装满了全套二十四史,他们在这个书房看书、学习、讨论。之后我们来到了朱德爷爷与陈玉珍的卧室,简单又朴素的婚床还原了当时的生活气息。
走出卧室,来到花园。茁壮的茶树、挺拔的君子兰显得更加勃勃生机,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展厅。展厅主要讲了朱德爷爷在军事中的情况,比如:棉花坡大战,1916年三月,朱德爷爷率领他的部队取得胜利,扭转战局,凸显了朱德爷爷的聪慧和领导才干,除他之外,还有一位伟人——孙炳文,南溪人,中国共产党员,他渊博的学识、豪爽的性格、非凡的经历使得他与朱德成为莫逆之交,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了朱德和孙炳文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穿过展厅,我们来到制糖房。制糖是陈家的一门养生之道。首先,“削蔗去皮”,之后,“牛拉石辘搾蔗”,然后,“过滤分容"接着,“九锅连环熬糖”,下一步,“冷却切块”,之后,“打包装框”,接着,“瓮子灶熬制红糖”等等……原来,我们吃的白糖要经过这么多复杂的工艺,真是来之不易呀!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在朱德介绍那里拍了几张全体照,留着纪念,就唱着国歌回学校了。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铁柱幸任家国任,铜驼慢着棘荆游。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物色风尘谁做主?请看砥柱正中流。”参观朱德元帅旧居,牢记元帅志愿,接受革命教育,传承爱国精神,建设美好祖国!
朱德读后感篇2
诗人杨朔曾这样赞美朱德军长: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席间谈笑胸襟阔,最从平淡见英雄。无数的事实证明,朱德军长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为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在老师的大力推荐下,我阅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山上粮食不多,常要派人到山下挑粮,朱德也常和战士们去挑粮。他晚上还要研究战事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战士们心疼朱德,于是便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朱德很快又修了新的扁担。没过几天,朱德发现他的扁担又不见了,他便知道是战士们爱护他,可是他觉得他还是要跟战士们一起艰苦奋斗,于是他又修了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字,大家看了越发敬爱朱德军长,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朱德是一个人民的好军长,战士的好伙伴,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靠众多像朱德军长这样的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换来的。
朱德军长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车校长,她身上也带着朱德这种美好的品格,车校长本来事务就繁多,可是植树节的时候她却能不辞劳苦,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领我们师生一起参加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活动,让我们感觉到她的亲切,从心底生出了对校长的爱戴。还有我们组的卫生小组长,他也具有这种优秀的品格,每次搞卫生,他总能走在最前面,带领组员并和组员一起认认真真把卫生打扫好,而不是站在旁边发号施令,我们大家都很尊重他。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好朱德军长这种美好的品格,和大家走到一起,一起努力,艰苦奋斗,开创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朱德读后感篇3
读过的一些好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了朱德军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白天要上山挑粮,夜晚不仅要审阅文件,还要和毛泽东主席研讨革命斗争形势。红军战士们怕他累坏了,一位小战士出了一个主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红军战士每藏一次扁担,他又重新削了一根扁担。最后,他在扁担上写着“朱德记”后,红军战士再也不好意思地藏他的扁担了。以此同时,他郑重地对战士们说:“谁藏我的扁担,我就要批评他。”
从朱德军长的言行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勤劳能干的革命好干部。我跟他比起来,实在是天壤之别。在学校,我是一名班上的干部,对班级工作敷衍了事,不闻不问,失职不作为。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负责检查值日的同学打扫班级卫生工作,却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有垃圾的地方视而不见而急匆匆地回家。第二天早晨,我来到学校,不但没有赶紧清扫垃圾,还若无其事地去玩耍,被同学告状,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无忧无虑地生活,却不懂得替他们分忧。他们不但要管理鞋厂,回家还要做家务活,够劳累的.。我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里,只知道看电视,跟邻居的小孩玩。有时,妈妈叫我打扫地板、倒垃圾时,我总是溜之大吉,不见踪影,真是一个“懒惰虫”。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和意义。我要向朱军长学习,在学校,要尽职尽责,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家里,要主动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将来更好地为家庭为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朱德读后感篇4
今天是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爱国宣传日,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起了革命故事。
语文老师提着笔记本电脑,打开多媒体。他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和国民党对峙。国民党于是对井冈山进行封锁,朱德为了革命,就和其他同志们一起挑粮食。一张巨大的图片这事被投影在黑板的白色幕布上,上面是一位中年人在挑粮食。中年人穿着灰色军装,帽子上有一个鲜艳的五角星。在脖子间,有一条白色的毛巾,那个中年人正在用它擦汗。接下来另一张图片被投影到上面。那个中年男人正在和其他也穿着灰色军装的人讲话。语文老师说:“朱德要和其他同志比赛……后来,其他同志担心猪的身体。毕竟,朱德晚上要处理公务,白天要和他们一起挑粮食,多累啊。这个时候,一个小同志站出来,他大胆的把偷走了。”“那朱德爷爷怎么办啊?”我们一起问到。这个时候,有一张图片被投影到屏幕上。上面是一根扁担,在扁担的身上写了三个大字“朱德记”。“这就是朱德朱爷爷的处理方法,他重新用毛竹做了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字。从此,再也没有消失过。”老师说道。接着,老师他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拍下的照片给我们看,其中就有这根扁担。
历史正在书写着21世纪,透过照片,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朱爷爷那份爱国情怀。他用自己的人生,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家园。而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爱国人士,才让我们的祖国说得更加强大、繁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做一位热爱祖国的好学生。
朱德读后感篇5
星期一,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本《红色精神》的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中《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故事主要写毛泽东和朱德的部队在井冈山打败了国民党,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国民党反动派便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军队面临着衣、食、药等多方面的困难,其中最难的就是吃饭问题。于是,朱德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食。井冈山地势险峻,几十里没平路,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挑得最重的就是朱德军长。四十二岁的他不仅要把箩筐装得满满的,还在上面加盖上一袋装满粮食的布口袋,战士们觉得军长太累了,便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朱德发现扁担不见后,就连夜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们这一代小公主、小皇帝们,像生活在温室的花朵,整天被长辈们捧在手心里,宝贝似的呵护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苦怕累、挑三拣四的日子。像我上学时遇到下雨,或有时懒得走路,还要爷爷开车接送。
一次,家里停水我便和爸爸到外面一起去提水,爸爸提着一个大桶子,而我只提了一个比爸爸小很多的小桶子。在回来的半路上,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走不动了。我便让爸爸帮我提,自己却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哼着歌儿回家了。想想革命先辈们,不怕吃苦受累,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后代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在热闹的游乐场里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也能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享受幸福。
我们的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下来就先天具有的,而是革命先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有朱德爷爷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让这种永不凋谢的精神之花,绽放在我们的心田,让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让幸福之花遍地开放。
朱德读后感篇6
去年路过学校的跳蚤市场,就过去随意的翻了翻地摊上的书,顺手拿起了这本很旧的《朱德选集》,心里竟然有些恋恋不舍,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我始终觉得,这人和书之间有时也是个缘分,有些书即使你翻了n 遍,也不见的会买。《朱德选集》,文章只收录到1962年,对于我所修的专业而言,研究价值似乎不大。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里面有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我深爱之。这篇文章我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难免会有些时代的烙印,掺入了一些阶级感情,但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对母亲朴素的爱和深深的愧疚!正好这次毛概课老师要交篇读后感,想了想,我再次打开了《回忆我的母亲》,眼睛竟有些湿润的感觉。突然想起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尽管前晚刚打过,母亲慎是很惊讶,我解释说没有什么事,就随意和母亲聊了几句。挂断电话,虽然是灼热的夏天,心里不免泛起了一丝凉意。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本文就写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朱德读后感篇7
从前觉得朱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司令。直到读过这本书后发现,他不仅亲切和蔼,工作认真。朱德更是位幽默风趣,清正廉明,热爱祖国热爱党,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的好司令。
说起朱德,不得不说他是一位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故事可真是说不完:他曾历尽艰难险阻,奔波劳累,也曾与家人团聚。虽然聚少离多,但他依然无任何的抱怨,反而越发努力学习;他也十分热心,在红军中十有八—九大字不识,朱德十分关心战士们学文化,千方百计教导红军战士识字。许多在朱德身边工作的“红小鬼”的文化知识都是朱德一字一句地教出来的。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率领下,红军战士们翻越雪山,到达了西北的懋功地区,在此与红军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了。可是,张国焘分裂党的举动,被朱德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看清了张国焘的错误的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朱德,刘伯承坚持和斗争下,张国焘被—迫撤消了伪中央,并同意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经过了几件事的操劳,朱总司令身穿打着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上背着一个斗笠和一个公文包,手中拄着一根棍子,棍子的两头已磨得溜光圆滑。为了党的事业,他日夜操劳,加上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朱总司令比过去显得黑瘦额头上的皱纹也比以前更深了,密了。这一生他都把自己奉献给了党。
1939年7月,日军集中了6个师团的兵力进攻晋东南根据地。面对强敌的进攻,朱德总司令略施两条巧计,利用太行山千沟万岭的险要地形,竟和鬼子玩起了“捉迷藏”!他的聪明才智则充分展现了朱总司令“捉迷藏”的技巧,令愚蠢的鬼子望尘莫及,气得鬼子直发疯。虽然敌人大兵压境,来势汹汹,但朱总司令胆略超凡,镇定自若。
朱德同他那一代领导人一样,生活上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为后世的我们树立起了楷模。
朱德爱兰花,他爱的是兰花的清新淡雅,素朴无华。他不仅爱兰花,也更像兰,他把精神和情操,寄托寓意在朴实无华,清新淡雅的兰花上。正如他那首《游越秀公园的诗》:“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他的故事一时说不完,道不完,只得细细的阅读。
朱德把一生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虽然没有给儿孙留下分文,但却留下了比金钱贵重千万倍的财富。那就是他的革命精神,革命家风。
朱德读后感篇8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课外文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完这篇文章,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大概是因为想到妈妈了吧。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妈妈,而每个妈妈都十分伟大。她们都曾经在肚子上放着一个累赘整整十个月;她们都曾经忍痛刨开肚子抱出我们;她们都把青春全部托付给我们……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
文中朱德的母亲钟夫人是一位能干娴熟的家庭主妇,我的妈妈和钟夫人竟“志同道合”,不知天下的母亲是否都同钟夫人和妈妈一样,但我看肯定,天下的母亲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脑海中,总有几件事让你忘也忘不掉。比如,那一夜。
也不知是几月几日了,印象开始逐渐模糊了起来,可能再不想想,就只有轮廓了吧。我自由体弱多病,时不时几声咳嗽,几场大病。我仍然记得,那一次,是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在呼呼的风声中,不知不觉,我头上的温度开始升温了,逐渐变烫了,几乎可以和火山的热度媲美了。当时,母亲一个人抱着我,对父亲问了问:“孩子她病了,怎么办?”父亲思索了一番:“先吃药看情况吧。”母亲按父亲谁说的做了,可药对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高烧仍然没有退下去。母亲把目光望向父亲,见父亲早已被睡意催眠了,也就不去打扰了。妈妈从衣柜里拿了件大棉袄披在身上,就急忙抱着我跑去医院。路上,我被寒冷浸灌了全身,我瑟瑟发抖,妈妈见我这样,把身上的棉袄拿起来,盖在我身上。我就这样一帆风顺地到了医院,可母亲,却见她嘴唇干裂得很,脸色被寒风吹得似乎苍白了些,脸上的皱纹更加明显。此时母亲的面容我永生都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
有谁能告诉我,有哪个母亲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季老先生的母亲、朱德元帅的母亲,她们都是如此,想必古今中外的母亲也都是如此的吧。就在刚刚,母亲跟我说,她今天很乏累,要早点去睡了,或许此刻我该做的就是——轻轻的做自己的事,不吵到母亲。我一定也可以像妈妈爱我一样爱妈妈!
朱德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革命的读后感8篇
★ 向延安读后感8篇
★ 交友的读后感8篇
★ 大盗的读后感8篇
★ 郊外的读后感8篇
★ 以后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