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作者所传达的独特读后感,通过阅读,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读后感,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1
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叹哉溥仪一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2
天气骤然变冷,静坐一下午,一口气把亦舒的看完,肚子饿了,出去觅食,偏偏这个时候找不到车钥匙,老是丢三落四,可恨!还好有备用的,下楼时还在疑心是不是昨天匆忙忘记锁了,到楼下,果然!一眼看见我的车,锁上挂着钥匙,呵~还算幸运!踏上车发现已暮色四合,只觉脸庞有冷冷的风拂过,看着柔和路灯,竟有种淡淡的喜悦,因为觉得自己释然些什么,下过雨的路面干净清爽,柏树也翠绿可爱……
肚子咕咕直叫。
每当我看完一本书,总会浮想联翩。
一本书能得深受读者喜欢,大抵是因为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吧,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虽然我没有书中人物这么经历丰富。
书中我最喜欢史安儿和唐晶,史安儿还算是个小丫头,她只有十二岁,但是却有二十岁人的成熟和理智。她有青少年的纯真却又有成年人的干练,言谈举止得体适宜。唐晶是一个事业有成,但感情空窗的职业女性,对待事业她游刃有余;对待爱情她宁缺勿滥;对待朋友,她十年如一日,言语诙谐幽默,透露出淡定和从容,她是个有个性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不允许平凡人的出现。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和亲人是幸福的,而主人公拥有这些却失去美好的婚姻,最终在身边人的关怀和自己的努力下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结局有点戏剧化,能在绝望中获得重生的不少,但能得到上帝眷顾的恐怕不多,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结果的。安妮宝贝说的好: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当然看到这样的结局很开心,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女主人公在生命的前半生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找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不禁感慨,那么,我呢?学生时代即将结束,我做了些什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3
我今生最喜欢的两位女作家,一位是亦舒,一位是艾青,当然,艾青是诗人,而亦舒则是一位小说家。
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但是她们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
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最近刚看了她的《我的前半生》,大抵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全职太太子君尤如大梦初醒,世界仿佛瞬间崩溃,她不能相信丈夫竟然被一个平凡的女人抢走,却不得不相信。在朋友的帮助下,子君自食其力,坚强独立,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蜕变了阔太太的与世隔绝,子君变得更加美丽,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且遇到了一个更值得爱的男人……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
初读此书,突然想到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我想亦舒无非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孩们,也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即使跟了再好的男孩也要拥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不然有一天他倦了,女孩的世界或许就黑暗了。没有了感情可以,但是万万不能没有感觉,万千的世界中花心变得十分容易,但大家的内心中其实都在寻找那个懂自己的'人,其实我们都害怕寂寞呵!
女主子君说:“我其实不想结婚,我只希望身边有一个支持我、爱护我的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我想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有自我,把自己交给别人来生活是最傻的人,因为她从未为自己而活。子君和涓生或许曾经相爱过,但是感情一旦变质,便是怎么都挽回不了了。涓生曾经想挽回蜕变后的子君,但是子君没有答应,我欣赏这份洒脱,女子,也有不爱的权利。
最终,子君遇到了自己的幸福,她曾经答应过儿子安儿将永不结婚,却最终在遇到真爱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也得到了儿女的谅解,没有什么比这个结局更好的不是吗?
不管是先甜后苦的子君,还是先苦后甜的唐晶,我想都是值得拥有幸福的女子,因为他们都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只愿。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4
一个身不由己,被人当抢来使的对“复辟”痴心不改的人,好可怜,也好可笑!看看溥仪身边的人,真是可悲。每个都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奔波着。“复辟”一时间似乎已没有那么的重要。尤其是那个郑孝胥,根本可以说就是为自己的地位把溥仪的“复辟”忽略了!身边根本再无可信之人,可用之人。日本有日本的野心,臣民由臣民的打算,就只有溥仪一个人做着“复辟”的梦,没有任何把它变为现实的可行之举动!
溥仪再也得不到有力的“复辟”支持,最终成为了那个“满洲国”的执政。他自己在书中写道:“我就是这样,一方面浑身没有一根骨头是硬的,一方面还幻想着未来的‘复位登基’,公开走上了这条卑鄙无耻的道路,确定了头号汉奸的身份,给血腥的统治者当了遮羞布。”于是,就这样开始了伪满的十四年。
溥仪在天津的这七年是没有一天不在所“复辟”的梦的。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啊!这就是我最大个感受,至于其他,关于他支持的和寄予希望的那些“骗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军政两种势力我都没有太记住什么。总之是溥仪在“出洋”与“还宫”的摇摆中日本对中国的进步行动开始了。于是罗振玉的那一伙势力极力劝说溥仪前往东北,而以郑孝胥和遗老们为首的另一方却觉得时机不对,极力反对着。溥仪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之中。
最终他还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踏上了日本人为他铺的路。离开天津,一切便更加得有不了他自己了。我觉得他处在一种几乎是被软禁的地步下。当他到达了旅顺被安排在一家旅馆,继续他的等待。他自己这样说:“事实上,这些口口声声叫我皇上的,这些绞着脑汁、为我奔波着的,他们心里的我,不过是纸牌上的荒地,这种皇帝的作用不过是可以吃掉别人的牌,以赢了一场而已。
日本人为了应付西方的摩擦和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才准备下我这张牌,自然他们在需要打出去之前,要严密的加以保藏。罗郑之流为了应付别的竞争者,读得日本人的犒赏,也都想独占我这张牌,都费尽心机把持我。于是形成了对我的封锁,使我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中……”唉!想想之所以他还能得到所谓的礼遇,无非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否则早就被掷弃一旁了。
皇帝不都是幸运的,尤其是爱新觉罗傅仪。紫禁城里,甚至是太监都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孩子的哭号是因为害怕,执着迂腐地将他关进小黑屋治疗,直到他筋疲力尽。有太多的人在关爱他,可他却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得
不到保证,一次之过,连食三旬粥汤,着实把傅仪饿得见食就抢,连鱼饵都送入口中。
有人说,满洲国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不否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傅仪有的选吗?他能选择吗?如果傅仪当时真的卧薪尝胆,颠覆历史,有一批股肱大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或许他就不会来惨痛的回忆他的过去。历
史不过是用来祭奠失败者的。多少历史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该不该信,那都无所谓,因为你真的存在过,即使没有追寻的价值。
?我的前半生》相比中国正统的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的一生更让我好奇。
这位中国末代皇帝的生活,距离我最近,而他在那个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四位继母“爱护”下的童年,在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父亲的过去,在半开放的皇宫中最后的皇子养成生活也被历史“润色”最少,因此我去
看了他的'《我的前半生》。不想过多评价这后半本书,总觉得有点乏味,还是那一段无关现在,还是他一个人的世界有趣。那一段无人关心却显得无比真实的小时候,与我们童年十分不同,但他却无比可渴望有我们的幸福的童年时代。
在电视剧里,皇帝有最权威的尊严,他的话是“圣旨”,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深深地满足了男人的大丈夫主义。是的,在爱新觉罗?傅仪的世界里,他是皇帝,他的话的确也是圣旨,他的话甚至是他的字都值千金。在
他的小朝廷里,他的捉弄与玩心在别人看来都是“圣上贤德”;他的年幼成了周遭大臣的财富,不断索取名贵的古玩字画,一点点小事前来邀功,加官进爵;在没有乳母的日子里,没有人真正去教导他,变得骄纵跋扈,脾气暴烈。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日军正式投降了。溥仪的命运也到了一种岌岌可危的地步了。日本再也不想保护他,也没有能力保护他了。我不知道日本人出于什么目的,并没有像溥仪害怕得那样对他进行杀人灭口,而是打算带他一起逃回日本。然而终于没能如愿,在沈阳的机场,他们遭遇了苏军,后来溥仪便被带到了苏联。
再也没有什么皇帝的称号了,他也再也不能对谁任意的施加他的残暴了,这个苦命的却觉得很可恨的人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了吧?
是的,他开始了新生活,可是他还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人,还是有人服侍他,他还是自己什么都不干。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时,他从来不说自己的罪过,将一切的罪行都推给了日本。如果说当初的他还有为了所谓的大局而迫不得已的话,今天的这些表现,却都就是他低劣人格的表现了。我看到的完全就是一个胆小的,面目可憎的罪人了。
新中国成立,溥仪开始了又一次在“高墙”中的生活。是的,他和家人还有一些伪满的军官一起被关在监狱里进行改造。改造中的生活对于溥仪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他不相信共产党会善待自己,他没有任何的自理能力,他受到家人的孤立……我想那样的“改造”是从头彻尾在进行,不过对于一个从小生活中一种高不胜寒的境地的人而言,内心的改变是太难了。如果说行动上有什么改变,大多的是为了争取原谅,是为了保住性命!!!抗美援朝引起了溥仪心里的又一次波动。然而我们这位“皇帝”在改造中还是慢慢地看到现实,还是有了些许无奈的进步。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看到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的简介,然后一直在网上找这本书,找了好久,才找到可以在网上在线看的,找的好辛苦。我很喜欢这本书,我对清朝的历史也比较感兴趣。之前看的《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是我对这位末代皇帝的初步了解。也就是这样,我开始想知道溥仪更多的点点滴滴。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记载着中国一位皇帝的戏剧人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一个大半生都被别人操纵控制的傀儡,一个前半生都过着奢侈富裕的生活,后半生却在监狱中重新改造的中国皇帝,也许是他的不幸,更或许是他的幸运。
这本书是从溥仪家世写起的,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书读完了很久了,但是迟迟得没有写个尾声,结束我的这次精神之旅。就连最后的读书感想也是很久的都没有贴上来,让我觉得我是那么的虎头蛇尾。所以现在补上:
在“改造”的十年中,溥仪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在书中的结尾他这样说:“‘人’,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被特赦的时候,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了,很为他感到高兴。在他所叙述的事情中,他的那些参观经历也给了我很大震撼。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所施加的罪行,是永远的也洗刷不去了!
看完这本书,总觉得很匆匆,太多的东西都是一带而过的。我不甚了解的历史,我不太明白的政局,我不太喜欢的世故……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溥仪的一生缩影着中国的一段耻辱史。有时候,常去揭揭疮疤,不会让人忘了自己的分量,自己的祖宗!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5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 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 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 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 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辟。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6
最近这电视剧大热。其实电视剧和原著几乎没什么相似之处。
亦舒的小说里,是没有爱情的。别说爱情,连亲情都不过如此。原著里罗子君的亲妈,也是希望罗子君抓住有钱老公,最在乎的就是是否丢了自己的脸。
很多年前,我就觉得,亦舒的小说,是质胜于文,琼瑶之流,是文胜于质。
亦舒好像就是为了给你讲清楚她的想法。故事都不复杂,描写铺陈也少。
亦舒小说的最大特色,就是,女人要靠自己,别相信爱情亲情。我的前半生里,连友情都变了。唐晶不动声色找了一个男朋友,在罗子君知道的时候,他们都要结婚了,并且结婚后迅速搬到国外去了。
“你不过就是永远想找个可以依靠的人而已。开始是涓生,然后是我……”
如果我有女儿,我会支持她看看亦舒的小说。别看那些霸道总裁文。
很早,张爱玲就说,我们对恋爱的所有概念,都是小说、电影给我们的。那些套路规矩,那些标准要求,其实都不是我们自己想的。
现在那么多公众号赖以生存的热文,都是什么“从聊天记录看他爱不爱你”、“这样的女人最让男人爱”、“为什么你活该单身”……
看看里面的套路,都好像一个导演对你讲解剧情:对方说这句话,你要这么回答,第一次约会的衣着表情,笑的尺度……
可是,我总觉得,这些套路,过去有用,将来,却恐怕真的没用。
很多女孩子特别喜欢看唯美漫画,和青春言情小说。网上小说排行很高的,也都是这样的小说。
我前年对六年级毕业班就说过,别相信霸道总裁会看上“傻白甜”!那是骗人的!
女生们,看看亦舒吧。任何时候,你要有为之投入的一份工作!记住,不是混日子的工作,而是,你要为之燃烧!去拼,去争取,去流泪,去大笑……
原著里,说之前当太太的罗子君,美的没有灵魂。之后,开始工作,会开玩笑了,做泥塑,有情趣了……
我不鄙视全职太太这个“身份”,但做得好的,也是把这个身份做成了“职业”。
都不容易。我们总是看见别人吃肉,没看见别人流泪。
女子不好做。这个世界对女人的要求确实更高。做家庭主妇有风险,做职业女性,好像也心酸。
破解之道是什么?
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路,并,努力,做到最好!
要么干得好,要么“嫁的好”。这个嫁的好,是指你能经营,把婚姻当工作一样最好。把老公当老板或当合伙人对待。
这些都需要双商在线。
是啊,我们每个人身边,似乎都有你觉得没你聪明没你漂亮的人,可以不动脑筋就很幸福。
要么就是她没你想象的那么笨。要么就是她没你想象的那么幸福。
有人觉得,养儿子费钱,比如结婚要准备房子啊。
我觉得,养女儿,费心……
女儿不需要成绩好吗?
流星花园里,杉菜的家境不好,她爹妈努力送她进贵族学校,就是为了找个金龟婿。(不得不说,她爹妈成功啦。)
说现实的,别羡慕奶茶妹妹一步登天,人家清华毕业还不说,家境也是相当优越。
父母大多希望儿子成功,女儿幸福。幸福需要什么?
还是双商啊。
人世间美好又险恶,看着霸道总裁文,被父母保护得好好的女孩子,长大了靠什么去幸福?
美貌?
运气?
看看亦舒和张爱玲吧。知道人情世态,看过阴暗冷酷,才能分辨什么是真实和温暖。
后记:这部电视剧我没看。光是看各大公众号和各种娱乐新闻就知道大意了。“傻白甜”逆袭记。大家最喜欢的桥段。新闻说,还有很多人到凌玲的扮演者的微博下面去骂她。如果是真的,哎,真是智商感人。
就是很困惑,编剧为什么不给唐晶好结局?原著里连师太这么冷酷的人,都给唐晶一段好姻缘。这电视剧编剧,竟然安排贺涵爱上唐晶的狗血剧情,就为了戏剧冲突?
我不喜欢马伊琍。不是因为她不好,相反,看公众印象,她非常努力,非常伟大。但我不喜欢她。我觉得她很蠢。
理由有二:
1.很多很多年前,文章刚出道的时候,上“快乐大本营”。当时何炅连线马伊琍,问马觉得文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马毫不犹豫回答:听话呀!
全场爆笑。(我当时没有看过这两人的任何作品,只知道他们是夫妻。妻子当众这样说自己的丈夫,一个字,蠢!)
何炅又问:那你最不喜欢文章的缺点是什么?
马继续蠢:最不喜欢?他不听话啊!
我现在都记得文章当时的神情:他蹲在地上,掩面而笑。那么尴尬无语。
我当时就想,这对夫妻,过不好的。
本来就女强男弱,女的还恃强凌弱。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7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 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 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 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 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 1934 年初称帝。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 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8
皇帝不都是幸运的,尤其是爱新觉罗傅仪。紫禁城里,甚至是太监都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孩子的哭号是因为害怕,执着迂腐地将他关进小黑屋治疗,直到他筋疲力尽。有太多的人在关爱他,可他却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得
不到保证,一次之过,连食三旬粥汤,着实把傅仪饿得见食就抢,连鱼饵都送入口中。
有人说,满洲国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不否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傅仪有的选吗?他能选择吗?如果傅仪当时真的卧薪尝胆,颠覆历史,有一批股肱大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或许他就不会来惨痛的回忆他的过去。历
史不过是用来祭奠失败者的`。多少历史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该不该信,那都无所谓,因为你真的存在过,即使没有追寻的价值。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