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之后,总能产生深刻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后产生了许多强烈的读后感,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一年的马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的马读后感篇1
黄仁宇先生写史手法特别,《万历十五年》截取了历史的一个剖面,让时间停留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为中心,从描写一个皇帝和五位官员入手,即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抽丝剥茧,梳理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史为鉴,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在此,我只想谈谈让我感触较多的两位人物,万历皇帝和戚继光。
万历皇帝朱翊钧。聪明敏感,早熟,初欲励精图治,后日形消极。1572年9岁登基,1620年御宇48年后离开人间。
万历即位的前十年,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明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承平日久,府库随之日见充实,实现回光返照式的“万历中兴”。1582年7月,张居正病逝,万历18岁,他决心破除对外的柔弱印象,励精图治,但恰在此时,他观看了宫廷内戏班演出的《华岳赐环记》,戏里的国君慨叹地唱着“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时,聪明敏感的他似乎意识到即位十年,自己只是首辅张居正的傀儡,而并非大权独揽的君主,于是从否定张居正提倡的全国耕地丈量开始,揭开反张运动序幕。经张居正事件后,万历对一切都持怀疑的态度。
倒张之后,万历发现自己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自己贵为天子,只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身为皇帝,万历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他可以把不喜欢的官员革职查办,但是很难升迁拔擢他所喜欢的官员,以致没有一个人足以成为他的心腹。万历以自己的聪明,意识到自己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受制于廷臣,文官集团才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在即位的日子,不断的应付许多重复事件和不变的礼仪。
在与文官集团抗衡的过程中,万历是孤立无援的,幸而在感情生活中有心心相印的郑氏陪伴,但因文官们不容许他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悒郁寡欢,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万历竟以皇帝的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且长达三十年之久。他再也不愿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不再出席法定礼仪;不派人递补出缺的高级职位;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抽签的方法决定,一个官员出任什么官职,竟出于与事实无关的一根竹签。
万历,这个孤独的君主,在认清现实后,无意于做积极有为的君主,又不甘心充当臣僚的工具,他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性格,以老子所谓的“无为”消极抵抗。
——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却生逢重文轻武的朝代,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适应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一酬壮志,在清算张居正运动中作为前首辅党羽被参劾,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明朝历史上除洪武永乐两朝外,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已成为绝对趋势,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在这种制度和风气影响下,“军户”征兵、军事补给制度严重落后,兵源不足、补给不足、装备落后,“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对于将领的选拔,则认为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不在于头脑清晰,后虽有武试,但又重在刀枪弓马是否娴熟,笔试只求粗通文字而从未涉及军事科学,武备继续废驰,军事组织不断衰退。直至16世纪中叶,倭寇以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屡次入侵且长驱直入,文官集团才惊觉这低能的军事制度将要危及整个帝国以及他们个人的安全,但思变的结果仍只在于选择战略上深谋远虑而又精通各种战术的高级将领,而非改革落后的军事制度。
在种种落后的情况下,戚继光着手组织他的新军,世人称为“戚家军”;确立了铁一般的军法,即集体负责的“连坐法”;战术上注重协同配合,研习“鸳鸯阵”。终其一生,戚继光以鸳鸯阵法作为主要战术,这并非由于他因循守旧,而是他深知以一己之力难以触动整个国家体制。戚继光的朋友,另一位名将俞大猷,曾经提出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但这些有益的`建议因涉及军事制度改革而及于政治未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赍恨以殁。戚继光选择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戚继光的军事天才囿于现实并未得到完全发挥,但他接受现实,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一切只为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保家卫国。“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
人的一生,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理想的实现,除个人的努力外,还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外因,就算贵为帝王将相,胸中宏愿也有得不到现实回应的时候。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退一步不失为一种良策,与其抱怨,不如尽其所能做到最好,不断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不是所有的出行都是行装齐备,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称颂,有的妥协同样值得敬仰,当然这得看动机和目的,譬如万历皇帝的妥协,可悲可叹!戚继光的妥协,可敬可佩!
一年的马读后感篇2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在3年前,去年在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看着小孩们整理旧书,《万历十五年》被他们当做旧书要拉走,我随手抽出留了下来。后来断断续续翻过一边,因为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所以书中的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都还能有些印象,人总是容易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翻阅几页慢慢觉得很有意思。这次在北京与成都往返的火车上,又慢慢地读了一遍,渐渐觉得有点眉目了,就不免的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黄仁宇老先生在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这是让人对此书颇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天和子墨聊天,也谈到了这本书,听了他的一番见解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更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准备再翻一遍,顺便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书中第一章是从《万历皇帝》开始的,从京官接到不实消息而开始,一直讲到万历皇帝下令清查张居正而结束。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检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熟知的,但是里面蕴含的却是意味深长的东西,慢慢咀嚼很有意思。关于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历史的关键性因素,张居正生前颇受皇帝信任,从小就在这位老师的教导下成长,登基之后成为元辅的张居正更是皇帝处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倚重之人,尤其是1578年前后张居正离京前,万历皇帝表明心迹称张先生忠诚上薄云天,讲完后君臣感极而泣。如此的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君臣之间十分美妙的关系,可在6年之后皇帝亲自下令抄了这位忠诚上博云天的张先生的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里面的原因诸多,但是有几点是我想要说的:少年时期的影响,在皇帝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我先举个例子。有个父亲特别喜欢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拳头,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出了问题,没有劝说和引导,有的只有对孩子的打骂。孩子迫于这种威严,看见父亲总是显得胆小如鼠而且十分听话,可就是这个乖巧听话的孩子,私下里却说等到他拳头够硬的时候,一定会打回去的。这是一种让人惊愕的回答,难以置信却又无可奈何,在孩子心中已经种下了恨的种子。万历皇帝小时候在张先生的教育下读书学习,稍有不足,便会在先生和母后的威严教育下被处罚长跪,有时的这种处罚会长达几个小时之久。皇帝年方十岁,就在书法上取得不小的成绩,当他写完字赏赐给大臣的第二天,张先生就进谏让他不要再在书法这样的末节小技上花费时间了,皇帝的.日课就取消了书法而只剩经史。皇帝面对这样的进谏,只能听从,因为为国大计。从小就被张先生控制着,等到登基以后还是如此,因此那颗种子在皇帝“决心破除他带给别人优柔寡断的柔弱印象”的激发下,开始慢慢地生根发芽了。
“表面看来虽是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是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这句话说的非常好,有很强的哲理意味。当皇帝决心改变自己的印象时,首先就要摆脱张先生的巨大影响,再加上官僚集团的推波助澜,张居正这位权倾一时的政治家被炒被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极点而后必退,人与人之间总是要有个度才好。有一个朋友讲到他一段感情时说,那时他是那么喜欢、那么在乎那个女孩,就连得知女孩所在城市的天有大雨时,也要急促促地一连三五个电话告诉她记得带伞小心被雨淋。事无巨细的关心,让女孩觉得要窒息了。后来,当然是以悲剧结束,他以为他那么爱她,而在别人看来完全是“用力过猛”。张先生把绝大多数精力投放在万历身上,从小时候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到后来登基了之后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规定的一清二楚,这种打着为你负责旗号的规定和投入,其实背后还有自己私利的影子,为权为利,最终还是想把别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人最难掌控的就是思想,总会产生对自由的渴望,张先生和那套制度剥夺了万历皇帝的自由,所以,也就变相地剥夺了他们生前的平安和死后的安定。
历史的因果关系,恰恰是历史的关键。我们如果抛开历史这个重大的课题不谈,仅仅谈自己这个层面,你发现其实还是一样的,个人的因果关系也是个人的关键。张先生教导皇帝满口节俭,以至于皇帝没有钱赏赐宫女,而他自己却乘坐一顶32人抬着的大轿子,轿子中内分卧室及客室。这样的言行不一、生活奢华确实让皇帝动怒不小。所以,事情总有前因后果,看到结果顺着往前走总能查出原因,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变得物是人非了,在抱怨、不解的同时,静下心来认真找找,你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的。
一年的马读后感篇3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以一个“后之来者”的身份来回顾历史,总是会不自觉地那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当年改革伊始的做法,轰动一时的争论,震惊全国的案件等,大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沦为了历史的滑稽戏,这就是时代的距离吧!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能比后者更清楚更洒脱地看待那个时代。然而,这种洒脱可能只有作为旁观者的后人才具有的。当局者都有着最现世的利益冲突,怎么能如后来者那样轻易释怀。而后人也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当局者”们所创造的传奇,只能惊叹于时代。
虽然作者力图以客观的史家理性客观的角度,但是它所记述的每一个故事或让人血脉贲张,热血沸腾,或让人惋惜心痛,唏嘘不已,或让人肃然起敬,或让人激动愤怒,你很难一直保持着非常平静的心情去阅读。或许它更像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能令任何有梦想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故事,中间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是展示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许多难以言尽的委屈、痛苦。这本“小说”中,主人公之数远不止一百单八个,多到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他们都可以冠以“企业家”的名字。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
他们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总是原有体制的突破者也是违规者,常常被迫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拥有着血腥和铜臭味道,因此获有“原罪”。虽然少数人顽强的度过艰险修成了正果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但是更多人却被无情的被时代碾压过去,或被人遗忘,或坐进了牢房,甚至成为了悲情的时代祭品。然而在今天看来,他们毫无疑问的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
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改革成功者,曾经也走过荆棘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倒卖起玉米,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年代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智慧致使他脱颖而出。当年的许多人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而那些一度成功,几番挣扎,最后被历史遗忘的改革失败者的人总是给人一种悲情英雄的感觉,让人惋惜无比。李经纬将健力宝从三水县的一个只拥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发展成为了一个在中国能与可口可乐相抗衡的国企饮料巨头。而后来整个“国退民进”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使他与他的健力宝却深陷产权泥潭,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在今天看来仿佛命中注定。
最后他一病不起,而他的健力宝也消逝在时代中。与他同样悲情的领导者还有褚时健。褚时健抓住烟草行业发展的机遇,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让玉溪卷烟厂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烟草大王,但是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还有其贪欲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命。类似他们的“悲情英雄”还有好多,虽然有许多人都为他们抱不平,叹他们生不逢时,讽制度的僵化,但是我总觉得他们的失败这与他们这一代企业家身上的“草根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们的成功大多都是当时他们所做出的几个具有时代突破性与相对偶然的正确决策与自身企业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所造就的。如果他们没有身处特殊的位置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民营经营者,取得成功完全是不现实的。如果他们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不停地运用自己的那“三板斧”,悲情可能不会上演。假如他们具有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自身素质与真正科学的管理方法,结果肯定会非常不一样。然而这样要求那个时代的人明显是不现实的,身处时代之中的人想要超越时代太过困难,这不过这只是我这个后者的意淫而已。
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故事都是我们高中时极好的论据,而当时对这些事情的评判几乎只是简单的为了单一的论点而简单的贴上符合主题的标签。一件现实的事情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很难用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方面解释清楚。全面客观是探求事物真相的基础。
30年诞生了太多人物,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各有不同。我十分赞同这本书前言引用《唐璜》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定义——“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成功的时代探路者。
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的成功源于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他们的成功相对容易,但是取得成功始终是困难的,需要我们走在时代最前沿,甚至超前于时代。现在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空白,仍然是个处处存在着机遇的时代。也许过了多年之后,我们在看待如今的时代,正如我们看待过去的年代一样,感叹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好时代!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从1978年至如今的30多年是中国最精彩的华章。从改革开放初江浙人民冒极大风险发展贸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的全民下海的热潮„„全体国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了所有人的价值追求,而这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现的。
中国这场改革运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性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争论特征”。由于中国特有的复杂社会情况,中国的改革的走向非常像是社会学的gartner光环曲线。每当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争辩和强行推进的时候,往往成效甚微、陷于流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紊乱,而当所有的争论这都已经精疲力竭的时候,改革却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取得突破。其严谨且极优的途径选择往往小于人们之前的猜想。可能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吧!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一年的马读后感篇4
看《傅雷家书》,收获很多,广大家庭里,很少有他们这样的经历。如果人的一生都可以像傅聪一样,可以去追求自己所爱,可以不用担心其他的杂事,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那是有多幸运。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 954年到 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关心,是如此地深厚,是许多父母所不能及。即使儿子远在千里之外,正在准备一场极为重要的音乐演出,而他却好像在对待即将赴考的孩子一样,殷切的关注着他的每一个举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要在去的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好应该如何去应对,傅雷在这儿所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他高深的艺术造诣,更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应有的关爱。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傅雷在给儿子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中华民族是文明世界中真正乐观的民族。
除此以外,他还用着自己的经历,教导着儿子,在婚姻问题上指导儿子,如何和弥拉如何相处,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对待矛盾,如何对待文艺。虽然儿子已经成家,他还是事事提醒,事事操心。是父亲,是朋友,是指路人,是支持者!
傅雷在收到家书的时候,一方面为儿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真心的为儿子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不忘告诫儿子,不要被胜利而冲昏了头脑,要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一直强调的,便是这颗赤子之心!
或许我没有能做到如此的细致,知识丰富,有艺术情操的父母,但我的父母,也是一样的关心,爱护我,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不同于艺术的方式。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相信,他们都是尽自己所能,倾其所有,只为儿女。
一年的马读后感篇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欧洲历史上,正是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笔下,我们开始了一场难忘的大历史之旅……
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试图革新的倾向,都是不合时宜的,一切企图在虚伪而又被认为是万能的道德之外发展法治的观点,都是异端邪说。于是改革家空有抱负而鲜有实践之机,变革在重重困难中或夭折,或走样;道德纯正的人尽管其行为获得了统治者的赞赏和平民的钦佩,却难以获得效仿——无人想去发扬和继承其高尚品质。对他们来说,阳奉阴违,道貌岸然所带的,比这虚名要现实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时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压中度过一生。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一个年轻的、曾经试图励精图治的君主,在诸多程式阻碍下,只能循规蹈矩,延续枯燥。他并不甘心:也许出于负气,或者是无奈的消极反抗,此后(1587年)很多年,众臣再也很难轻易见到他出席各种仪式——漫长的怠政在明王朝的历史轨迹上延续 。从他观赏中官掷银取乐表明,“一个喜欢活动的人具备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无法用之于做出积极的创造” 。他的`壮志,他的宏图,已是历史云烟,难以再续。立,何其难也,而破,也是千难万难。
“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在安逸的光景中,守成名正言顺的成为单调生活的旋律。于是,一切变得不那么重要,一切似乎可以无所谓。安逸,足以造就肆无忌惮的不思进取。在平淡无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为了年轻君王的必修课。他的苦闷,乃是历史的悲剧。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品德可谓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却鲜有人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大多活在官方的宣传和平民的称赞之中。他们的信条和个性使他们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们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们的榜样办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别人皆雷锋,却很少考虑自己也应该那样无私。他们只是“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却无法引起公众行为上的追随。海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强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意严格要求别人。于是他的所作所为,令各方面感到为难和纠结。万历十五年,岁暮天寒,“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的松了一口去,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
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打扮成道德标杆,高尚莫比,严以待人,却无法严以律己,甚至宽以待己;相应的,同时他们也就把自己当作道德监督者,实践总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只需对此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因而他们总是正确,别人多少——如果不是总是的话——有错。明朝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张居正。“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据说张居正大人的官轿,32人抬着(按当时礼制皇帝也不过16人规模),约有50平米,分为会客室和卧室,全套明式家具,还有个独立卫生间。轿四周有围廊以供观景怡情。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
在作者看来,“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促进人类共同行为准则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它。但是将道德——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作为万能的手段来调控社会的一切问题,则是荒缪的异想天开。道德必须被遵守和实践,乃至被信仰,否则便是虚伪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规制和约束,在功利主义——毋庸质疑,我们大多数人是这样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难突破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中的困境,成为难堪的所在。而法治,则弥补了道德的缺陷,从而“使人类的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富勒语)。法治应当成为一种公众信仰。而正如苏力教授所认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
当前,中国正处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书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古为鉴,今人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给中国留下一个天翻地覆、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创造法治历史时代的机缘。
一年的马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