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书读后感7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强化我们对书中的认知,读后感不是一味地复述故事的内容,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看法,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中的书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中的书读后感7篇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1

在加拿大的一条山谷中,有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是为什么呢?

两位旅行者用脚步和摄像机揭开了这一奥秘。原来东坡雪大,树枝轻易被积雪压断,只有雪松枝干粗壮、叶细如针,虽被压弯了枝条却坚强地承受了下来;西坡雪小,对树枝的压迫自然小了很多,因而也存活了下来。这次经历也让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做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这不正是雪松它独特的智慧吗?我们何尝不需要学习它呢?有的人面对问题,总是“寸步不让”,从而使事情僵化,将事态扩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想“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正是对青松以及像他一样的人们最好的褒奖吗?

历史上的韩信就是这样一棵“松”。他在成为大将之前,有一天在街上被一泼皮缠住,硬要韩信在“杀了他”和“从他胯下过”中选一样,韩信思考了一会儿,选择从他胯下钻过。这是何等的屈辱!他做了。我甚至能想像出他当时在强烈的隐忍着,咬紧了牙、攥紧了拳头,可是他收起了自己的`锋芒,选择了退让。现在看来,如果他杀了那个泼皮,就无法成为大将,不能获得一系列的成功。因此胯下之辱,不是屈服,而是一种方式,一种策略,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体现了他能屈能伸的品格。

还有近代的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不也说明了红军战士雪松般的精神吗?由于王明、李德、博古等一味地正面抗争,不懂得“弯曲”,主张左倾冒险主义,从而让工农红军受到很大的损失,被迫长征。在那漫漫征途中,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爬雪山、过草地、渡黄河,他们四渡赤水,甩掉追兵,就是为了保存实力,以求发展。当然,弯曲只是暂时的,只有“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要知道,没有爬不过的高山,也没有闯不过的险滩。

作为一名现代的小学生,我们要学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敢于抗争,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2

大学里学习心理学,还记得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在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之前,觉得此书肯定是关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兴趣。可是读起来发现书中的个个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缩影,上个月我阅读了前40页,里面的超限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个月我阅读了思维定势,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心灵再一次被震撼,我将这些原理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收获颇丰。

一、应用连锁塑造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老师发现小涛在离开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老师和小涛面谈了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5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每隔5分钟他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一周以后,老师告诉小涛他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小涛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0分钟才能得到奖励,但是,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更多。又过一周后,老师告诉小涛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他会更喜欢这次的奖励。

在这阶段中,小涛表现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颜铭辰,他的纪律特别差管不住自己,年级周通报下来每条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纪律差,课前准备差,桌洞物品摆放杂乱,作业抽查也有他不认真,中午自习和同桌说话等等,看到这样的通报全班同学笑了,他也很无奈的笑了,我也尝试将故事中老师对小涛的做法运用到颜铭辰同学身上,我说如果下周你上通报的次数能减半我不但不惩罚你还给你们小组加2分,结果你猜怎样,渐渐的,他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观,效果真的很好。连锁塑造这一心理效应,鼓励学生一点一点进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打破思维定势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我们之前也做过“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么老三叫什么?我们的答案是什么呢?三乐,小乐还是小明?”这就是生活中的思维定势情况,思维定势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我不禁思考自己的英语教学,很多同学在学习了when和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之后,形成了思维定势,那就是先行词是时间时,则引导定语从句需用when,先行词是地点时则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副词应用where,所以在做题时,常常会出错:很多同学往往会一挥而就,看到先行词是地点,就选where,而忽略考虑先行词在从句中起的作用,如果在句子中做地点状语,此时应用where,但先行词在从句中做宾语,应用which或that或省略。像can,may,must,could等情态动词,学生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看到他们就说接动词原形,但是情况真是这样吗?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及早发现英语语法中的“思维定势”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三、要想吃肉,先得吃蔬菜,合理利用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祖母原则,由于祖母常常对孙子说“乖,吃了这些蔬菜就让你吃肉”“做完作业后,让你看一个小时的电视”,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先让孩子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学习了普雷马克原理,我马上将这一原理用到我的课堂上做实验,结果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上总有几个同学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毫无兴趣,课堂上我想尽办法也激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了祖母原则,我灵感一闪,打探了一下他们在乎的东西,他们视小组竞赛的得分如命,以期望得到减免作业的奖励,所以我就投其所好,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单独布置任务,谁能如期完成任务,就能得到奖励分数,结果效果极佳,他们学习的热情大涨。选用学生的最爱作为奖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不但提高了我的自身修养,也改进了我的教育方法,书中的心理效应如同实验中的催化剂,使我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欲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3

读完《风雨中的菊花》,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它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感动、伤痛等复杂的情感交织在我的心头,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我觉得那个小男孩好可怜,没有了母亲,还要乞讨!我突然发现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有健全的身体,还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疼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吃不完的零食,要啥有啥,过着皇帝待遇般的生活……可是,在这个社会上却还有那么多可怜的人在为生计乞讨、流浪,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吃了上顿没下顿,给这个温暖、美好、可爱的世界平添了一丝丝悲凉。难道,真的没有人去疼爱他们,照顾他们吗?他们就像被抛弃而受伤的小鹰,没人管,没人爱;像飘摇在风雨中的小草,任凭风吹雨打,却磨炼了他们刚铁般的毅志,使他们能够展开双翅,锻炼他们能在蓝天中自由翱翔。我想,可能他们展翅高飞的时机还没到吧,但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在这险恶的社会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真正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多么的恶劣,毅志却如此顽强。我之前是那么的讨厌乞丐,认为他们没本事,才出来放下尊严乞讨的,但是我想错了,或者他们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我很敬佩文中的小乞丐,尽管自己饿着肚子,但出于爱戴母亲,他宁愿自己饿着,也要给母亲买花,祝她生日快乐!在酒泉之下含笑!我想,这未必是我们所能做到的。

感动归感动,但我还是想说出这句话:我愿做暴风雨中的花朵,也不愿做温室里的弱苗!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4

每个孩子都很好奇,都想拥有一个神奇美妙的旅行,当然我也不例外。整天幻想着,幻想着自己一个人站在轮船的最前端,迎着朝阳,向浩瀚的大海勇敢前进,去见识那些奇特、有趣的事。因此我读了斯威夫特写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他不仅给我带来了趣事,也让我看清了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

作家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都是英国人。斯威夫特早年生活十分贫苦,因为父母过世早,他很早就寄居于伯父家中。他从小就喜爱学习历史和诗歌,岁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后来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他的很多小说都把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当时的学术的贫乏和社会的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格列佛游记》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故事,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的那一段。利立浦特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候选人必须冒着跌断脖子的危险来表演绳技,以达到爬上去的目的。爬上去以后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可想而知了。朝廷官员也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高低获得各种丝线,小人国里的官员腰上没有不缠丝线的,他们全都是奸佞献媚,贪婪无耻,丑陋的小人,难怪国人名字都带着小人二字,他们在绳子上跳舞是为了荣华富贵,因此变得丑劣不堪。当然这也不全是他们的错,社会本来就如此变态,人们又会好到那里去呢?斯威夫特借此抨击了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无情的讽刺了高官侯爵的阿谀奉承丑恶的嘴脸。

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与笛福的《罗宾逊漂流记》是截然不同,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的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罗宾逊最终承认英国现存文明的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通过主人公形象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其实,我觉得《格列佛游记》所反映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5

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同时,图形和背景可以相互交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虽然是同一对象,感知到的却完全不同,这样就得到了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表达了不同的内容,侧重于不同的方面。

书中举了这么一则实例:

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室里书声琅琅,突然一只小麻雀从窗户外闯了进来,读书声嘎然而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它身上。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书中作者用两个老师处理的方式进行了一个对比,一位老师很气愤地说:“快读书!一只小鸟有什么好看的!”学生虽然不情愿地拿起了书本,心却跟着小麻雀飞来飞去。

另外一个老师是这么说的:“小鸟为什么要飞到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呀?对啦!小鸟是被大家动情的读书声吸引住了,它也不甘寂寞,要和我们比一比谁的声音好听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要和小鸟一比高低”“我也要比!”……

一种课堂,两种结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体现了两种渐染不同的思想观。小鸟作为课堂的干扰因素,第二位老师却能够从消极中找积极,把它变成课堂的干扰资源,使积极地背景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正是这种灵活的、多方位的思维导致了教学机智,之后的教学效果也使这位老师懂得了教育机制的分量。对于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这样的机智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我们阅读的,一个个简单的事例的背后都蕴藏着很多大道理,很多都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容效应”告诉了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马太效应则让我们知道教师要防止“马太效应”。即要克服定势心理,树立发展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经验、能力起点不尽相同,要相信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会学习的潜能;皮克马翁效应向我们证明了当我们在与孩子们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孩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他们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了解了教育中常出现的这些心理效应,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也得心应手了许多。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我们要将这些心理效应付诸行动,从而产生教育的效应。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记录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描绘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细细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灵武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司马炎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从黄巾之乱开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国统一归晋的故事。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大事,且将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准确预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读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_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可是他没杀自己膝下的刘备,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大度。刘备重情重义,仁民爱物,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镇,都忠于职守,受人爱戴,他让我懂得了热爱百姓和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毫不畏惧,他誓与刘备共存亡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十分重要;孙权为人谦和,少年得志,同为天下英雄,使我体会到宽容大度的重要……

?三国演义》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富有策略的战争故事。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谋长节短,百战百胜,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场刀光血影的场面;赤壁之战更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还有那巧妙的连环计,精密的借刀_计,和那动人心弦的苦肉计……真是一幅幅壮丽宏伟的战争场面。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它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事要动脑,步骤计划想周到,心平气和勤思考,谋长节短胜战多,坚定信念不动摇,义重如山知回报,忠于职守待人好,一生美名乐逍遥。

心中的书读后感篇7

读完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如题所示,小说探讨了对时间的感知,以及成年对童年的割舍与延续。自出道时便伴随作者的称号“恐怖伊恩”并非刻意营造的惊悚,回想他的《梦想家彼得》《水泥花园》《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等与童年有关的章节,结合这本《时间中的孩子》,所谓恐怖有时只是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或浸染习俗的成人对回归“儿童视角”的惊悸,那未知或业已陌生的疆域,在神秘之门乍开的一瞬,自有其恐怖之效。本书似在提供心理学案例(不想称其为“病例”),分享特殊的样本。阅读其间,不禁在想,书中所及的童年的内心世界与成年的角色扮演之间的冲突,就像国人在左和右之间、集体与自由之间的分裂、撕扯与挣扎,个人童年与成年的时间轴,遵从内心或伪饰的思想线,时常陷于难以调和的迷局。

本书坚持麦克尤恩一贯的叙事风格,小说开篇的入题事件,直到书的结尾也没有就其本身得到解决,如他过往的书中(唯美而凄憾的《赎罪》《在切瑟尔海滩上》),失之交臂的爱情不会再度相遇,错过的时机不会重来,亦如本书开头走丢的孩子无法寻回,他拒绝大团圆的结局,像命运的观察者模仿人生的无常,却又于生活的无始无终之间留下希望,一切仍将继续,今日起于废墟,新生在爱与失去间歌唱。

心中的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我的书读后感通用7篇

《唤醒心中的巨人》读后感5篇

读不完的书读后感优质7篇

路遥的书读后感7篇

心中的锁读后感6篇

红军的书的读后感模板7篇

象人的书读后感7篇

叶圣陶的书读后感7篇

聪明的书读后感7篇

百年孤独的书读后感7篇

心中的书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