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记录个人感受最直接的方式,写读后感是记录书籍内容最好的方式,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鹰和蜜蜂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鹰和蜜蜂读后感篇1
寒假就要结束了,我的寒假作业也已经接近尾声。寒假作业上有一篇文章——《一只离群的蜜蜂》。文章的大意是:一只自以为是的蜜蜂觉得自己干的活很多,吃的蜜却太少。在跟别的蜜蜂吵了一架之后,他一气之下离开了蜂群,他要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是过了几天他又扇动着无力的翅膀回来了。经过一番恳求,蜜蜂们让他回到了蜂群。看到工作一点儿没耽误,他无不惊讶地感叹到:“无论怎样,‘我’总是不如‘我们’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一件事情。
四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一个星期五,老师在第一节课下课后领着我们去校南区试验田摘蚕豆。一开始由于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分头摘,所以我们收获的都不多,多则十几个,少则只有七八个,后来老师让我们两个人一组,一人摘豆,一人牵袋装豆,一会儿功夫,我们每组都收获了四五十个!
是啊,“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不都是这个意思么?如果只靠自己一人,怎能闯天下?正如那只蜜蜂所说的:“无论怎样,‘我’总是不如‘我们’的!”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神通广大。
而且,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有一点点小成绩而自满。这只蜜蜂不正是因为这一点,再加上忽略了群体的力量,才离群的吗?我认为,这只蜜蜂还有点儿缺少自知之明,他非常的骄傲、自以为是。但是不管做什么,都要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啊!要不然,我们就会像文中的蜜蜂一样,“扇动着无力的翅膀”喽!
鹰和蜜蜂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作《一只离群的蜜蜂》。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只自以为能干的蜜蜂与蜂群闹了意见,它抱怨大家对它不公平,就去创造自己的天下。可过了几天,它无力地回到蜂群,发现没有它的几天,工作照样进行得很好,便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怎样,‘我’总是不如‘我们’的!”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动物的世界尚且如此,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一样。
去年的暑假期间,省城合肥举行了一场省级大赛——“琼花杯”古筝大赛。我与我的许多好朋友在古筝老师刘老师的支持下报了重奏。那段时间的练习实在是太紧张了,大家常常是头天晚上在活动中心排练到十点多,第二天上午继续去和同伴们排练一上午……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不知弹断了多少根弦,不知讨论了多少遍,也不知翻破了多少琴谱,一曲优美动听的《绿岛小夜曲》在我与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弹奏十分美妙悦耳了。在比赛时,我们八个人齐心协力的演奏,最后获得了“琼花杯”古筝大赛一等奖!
可在这次比赛中,因一位同学不满队员们的安排,硬是让刘老师把她转到独奏去。可结果却如那只离群的蜜蜂遇到的一样,我们重奏的队伍并没有受她的影响,还是取得了好成绩,而她却……看到她失落的目光,我想,如果她参加了重奏,与大家融为一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就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所以说,集体的力量总是强于个人的力量。我们要牢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告诉我们,融入集体事业,发挥自己的力量,就能收获到许多东西,明白很多道理。
鹰和蜜蜂读后感篇3
我曾经读过很多章,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一只离群的蜜蜂》这谝文章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捍,使我的人生从此也发生了改变,深刻体会了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能创造辉煌。
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只自以为很能干,很聪明的小蜜蜂,觉得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比别人付出了更多,而邻到蜂蜜却很少,觉得大家对它一点也不公平,忘记他的辛勤劳动,于时他很生气的跟同伴吵了起来,最后竞赌气离开了蜂群,自己单干起来。
这只聪明的小蜜蜂怎么没有想到,蜂群中少了一个它还是一样的生活,大伙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采花粉还是采花粉,酿蜜的照样酿蜜,个个精神饱满,工作热情,而且干起来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而这只离群的蜜蜂,整天忙忙碌碌,偈个蛇螺似的转个不停,一会儿要出去采花粉,一会儿又要去酿蜜,看到这些小蜜蜂不禁伤心起来,不由心里怀念起以前跟同伴们一起的快乐时光。看到这只可怜的蜜蜂的遭遇,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我也自以为很聪明能干,无所不能,什么都会结果,在天次考试中,竞考得很差,令父母很生气,我自己也叹气,经过这次教训,我也明白了,世上没有万能的人,每个都有优点,只有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好成绩离不开自己的辛勤汗水,也离不开同学之间的无私帮助,更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啊,说的就是团结。
最后,我想对那只离群的蜜蜂说:“亲爱的朋友,回到你的集体中去吧,是你启发了我,谢谢你,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鹰和蜜蜂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昆虫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家、文学家法布尔。这本书向我们主要介绍了7种昆虫。
?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佳作。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为我们介绍了昆虫世界的各种趣闻逸事,是一部集知识、趣味、文学、哲理于一体的散文集。这本书精选了有关红蚂蚁、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种较为在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让我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学习了科普知识。
小时候,每到夏天,我都会在外婆家住上一阵子。跟着大我三岁的表哥,我们几乎翻遍了院内院外的每一个角落。大有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情趣。捉过萤火虫,掏过蚂蚁洞,撅过蝉的幼虫,甚至还养过数不清的蝈蝈。跟昆虫没少打过交道。殊不知,在阅读了《昆虫记》后,我竟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从不知观察虫子,与虫子打交道还有如此高深的学问。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这许许多多关于昆虫的知识,竟使我有种第一次进入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的幻觉,我仿佛成了“虫盲”。
法布尔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鹰和蜜蜂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一只离群的蜜蜂》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有一只蜜蜂总以为自己很勤劳,但是自己吃得蜜很少,于是便生气的飞离了蜂巢……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但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三个星期前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大扫除,老师给每个组分配了任务,我们组负责清结整个教室。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认真的去打扫。大扫除结束后,老师决定给勤劳的同学发奖品,每个组选三个人领奖。
组长们把名字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我想自己打扫得那么认真,上面一定有我的名字,可是一直到领奖结束也没有我的份。我十分气愤,我那么用心的打扫,领奖时竟然没有我的份。好,既然你们先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了。下次我就不打扫干净,让你这个组长被老师臭骂一顿。我为自己想出的计划暗暗高兴。
上个星期五又有一次大扫除,我故意扫不干净,心想:这回看你这个组长怎么被老师骂。打扫结束后我去看我扫的那个地方,结果却被扫的一尘不染,真是气死我了。后来,老师说我们组打扫得最干净,要给我们发奖品。
当我上台去领奖的时候,立刻就有几个同学说:“我好像没有看见他扫啊。”其他几个同学立刻附和说:“是啊是啊。”还有同学说:“他没打扫也来领奖,真不要脸。”接着全班都哄堂大笑。我在嘲笑中回到座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从这件事中明白了:惟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
鹰和蜜蜂读后感篇6
最近,读了一篇《一只离群的蜜蜂》,使我深有感触。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只自以为勤劳的蜜蜂,埋怨自己干得太多,得得太少,大伙批评它,只在意自己,却看不到别人的辛劳!蜜蜂一气之下飞走了。
文中,蜜蜂可见是一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知它是否想过在自己辛劳的同时,其它的蜜蜂也都在不停地劳作着、努力着,默默地,只是它看不见而已,只知道在那儿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其实在家庭中,亦是如此,家庭也是一个大集体。每天拉琴,常常使我腰酸背痛,叫苦不迭,却从来没有想过家里的其他人。我的妈妈,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陪我写作业、拉琴,收拾房间;而爷爷奶奶更是没有一点休息时间,要洗衣服,打扫卫生,还要按时给我们送上可口的饭菜;爸爸经常要出差,旅途的劳累、工作的压力已让他增添了许多银丝……
想到这儿,我羞愧不已,才知道,其实一个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付出,我每天拉琴的这点苦与累又算得了什么,我连忙拿起琴,认真地拉了起来。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劳作、努力着,可工资却少得可怜,就如我们故事中的蜜蜂,但他们却从不埋怨、不放弃,始终带着信念走向成功。
所以,人在觉得辛苦、劳累时,千万不能埋怨、退缩,因为,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在默默地努力与付出,只是有时被蒙蔽了双眼……
鹰和蜜蜂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