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读后感8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一直都是我们工作学习中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为了深入揣摩书籍的内容,其实写读后感就是不错的记录方式,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屈原》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屈原》的读后感8篇

《屈原》的读后感篇1

在小茅屋里,一盏油灯,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灯光,你瘦弱的身躯伏在书案上,就着这若隐若现的灯光,奋笔疾书。

你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过国家的盛衰存亡,于是,你刻苦读书,十年寒窗,终于一朝金榜提名,你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你尽心竭力,为国为民,对君王一片忠心,却遭到奸佞之人的中伤和帝王的怀疑,被罢免了官职,流放到了江南,你的身心在流放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但这并没有磨灭你的信念和希望,它们在你的心中燃烧的更加炽热,你盼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国家兴旺,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是的,在国家日益衰败之际,你,不能像岳飞那样纵马飞驰在战场上,舞起长剑,高声吟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你,亦不能像米芾那样遇到不快,就提笔在纸上任意挥洒,“洒”出自己的个性,“洒”出崭新风格,你,只能通过文章,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悲愤之情,于是,你写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离骚》。在《离骚》中,寥寥几句,上溯到帝王的丰绩,下赞到王公大臣的丰功伟业,你论述了治国兴邦的道理,旨意宏大精深,托意精深幽微,你,志行高远,即使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也不被世俗变幻所玷污,你,至死严格要求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像一朵荷花傲然挺拔在荷叶之中,那种高尚情怀,可与日月争耀,使太阳茫然失色!于是,有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朽诗句。

当你得知国家将亡,自己却无力挽救时,你来到江边,写下了绝笔名篇《怀沙》,它表达了你无法报效祖国的悲愤心情,表示将效法古代贤人,以身殉志,你怀抱石头,靠近了滔滔江水,一声响后,一切又归于平静,就这样,你结束了你短暂而高尚的生命。

明月照耀,晚风轻拂,将我拉回现实之中,我却仍然惦记着你,也许,在今晚梦境,我与你将会再次相遇……

《屈原》的读后感篇2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吧!可你们知道屈原的闻名历史吗?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楚王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顾百姓,屈原实在看不下这一切,便壮着胆子去找楚王,对楚王说:“大王,您整天吃喝玩乐,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这样一旦给别的国家钻了空子,我楚国可是会有灭国之灾的呀!”“胡说,屈原,你竟敢诅咒我楚国!”楚王大发雷霆的说。屈原说的话真的应验了,在后来的日子里,楚国真的遭到了亡国之灾,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屈原认为自己对国家毫无用处,便忍着悲痛跳下汩罗江,以报效国家对他的培养之恩。屈原投江自杀的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把这天称为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又叫“诗人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区。赛龙舟在桂林每三年在漓江赛一次。据说那天老百姓为了不让汩罗江里的鱼蛟虾蟹去咬屈原的遗体。将粽子在赛龙舟的时候投下江去,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咬屈原的遗体。所以老人们常说:“吃粽子时,可要想着屈原的崇高品质啊!”

屈原不仅是我国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个为国家着想的伟大的爱国之人。

《屈原》的读后感篇3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屈原》的读后感篇4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时光的阴暗已撒满世界角落,随波逐流的种子已经在人心深处萌发。

而屈原呢?“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长长的历史通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的才华,然而与众不同的个性在世故的社会中不能保全,最终,为独行于世,不忘初心,他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涛涛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绝随波逐流。

而伯夷叔齐二人也是这样,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连微于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器具离开了殷商。武王是圣人,率领天下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唯独伯夷、叔齐认为他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却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忠实信仰。

在众人苟且偷生时,岳飞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而浴血奋战,在与金求和时,岳飞坚决反对,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后,高宗为了与金和议,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教诲“精忠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坚持初心,对自己生命负责。

而在现代,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时,鲁迅以笔为剑,斩除旧思想的荆棘,直指社会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巨龙从梦中唤醒,他在混乱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见渔翁,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流露在言谈之中,当时怀王身边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的肺腑之言,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他还不愿随众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社会过于复杂,人们来不及思考就被一双手推进看不见的轨道,多数人在这里随波逐流,平凡地走过一生,而那些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人,会随着岁月轮转,成为人们心中的闪光点。

《屈原》的读后感篇5

空气凝固,风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终还是来到了边。你脸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无理的诽谤、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终选择了纵身投进的这条大江。

用尽了力气,拂不去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主张抗秦,却遭受到楚国佞臣们的迫害。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于是,你渐渐被君王疏远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爱的祖国灭亡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灵,你赋《离骚》。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遭到受尽诽谤的后果!

你竭忠尽智,但终日被谤,你的心里又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汨罗江为长眠之地。这一天,你出现在汨罗江边。憔悴枯槁的身心,就连渔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宁愿赴江流而葬身鱼腹,也不愿蒙受尘世之污浊。

这就是你,华夏大地上坚挺而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即使成为鱼腹中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在一起,永不分离!

这时,在那一段沉沦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的一颗不屈的心!

啊,屈原!

《屈原》的读后感篇6

读屈原爱国故事有感——同情人民、向往光明。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屈原郁郁而行,他的一系列主张的提出,无一定主见,跟楚国早年的改革家吴起有许多共同之处。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这时候、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遭到更沉重的打击,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对旧贵族势力显然不利,他绝无回天之力,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成功了,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分赏识。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正道直行、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后的公子子兰。老百姓拍手叫好。着《离骚》,他气魄宏伟,作为一位家和改革家、靳尚一伙的挑唆,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九章》等作品20多篇,在楚宫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后郑袖、《九歌》,为何“信而见疑,长期在洞庭湖流域过着流放生活的屈原。他们结成死党,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屈原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天问》,一个改革家的悲剧。因为屈原的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标志着他的生涯的结束。

可以说屈原的一生都是个悲剧。他忧国忧民,深知楚国大势已去。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务,于当年五月初月怀石投汩罗江而死。怀王经不起郑袖。他把满腔愤怒化为诗歌,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这职务相当高。这些诗作如今万古流芳。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竭忠尽智”。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终年62岁?他百思不得其解。他被流放了,他失败了,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只好以身殉国这是个谬论啊,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憎恨黑暗的炽热感情,“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屈原》的读后感篇7

每一个时代,尤其是动乱或是官员昏庸腐败得一塌糊涂时,都会有人无力地呐喊。千回百转,或许,不仅仅是爱情的代名词,《离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似乎见到了那个行者,被放逐后,久久不忍离去。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他,此时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依旧不影响其对于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此刻的他,尽管已然明白,所有的遭际,都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不群。即便了然于心,依旧深深眷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最无奈的自我慰藉。

心底被深深震颤了,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司马迁对他的注解,并进一步阐释,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而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当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在那样一个举世溷浊的年代,他,无疑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一路受挫,让少年心事当拏云的他,胸中郁积着一股难以消解的怨愤。惟有文字,才能排解这份沉郁的执著。于是,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情况下,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样一座高峰,始终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胆怯。心向往之。

走进它,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记得那些时候,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无论站着,抑或躺着,脑海中出现的,尽是其中零碎的片段。很想完整地记诵,却常常难以拼凑。再次接近,增添了几分忧郁的喜悦。

不得不惊异于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香草美人,在他笔下,是那般灵动而富有生机。娓娓道来,花香四溢。

诗人苦苦追寻的,那般近,又那般远;那般真实,又那般飘渺。难以阻挡时间的印痕,一开始,便道出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担忧。毕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于是,不得不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像是要抓住时间的尾巴,一路追赶。及至于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旧四处奔走呼号。原本和谐的君臣关系,在小人的离间下,变得不堪一击。在所有的承诺都化为泡影的时候,依旧只是伤灵修之数化。

于是,开始种植各种花草。早上才刚刚采摘了去皮不死的木兰花,傍晚时分,又去拔取了一大束经冬不衰的宿盲草。这不,亲手种植的满园的兰草、揭车等,消除了一切的污秽。诗人正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够枝繁叶茂。

这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众人都在纷纷攘攘地争名夺利,惟有他,在老冉冉其将至的时候,害怕修名之不立。于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依旧挣扎,早就有了愿依彭咸之遗则的打算。所以,才会那么坦然地呼唤,在不可能得到回音的时代,在到处充斥着巧言令色的时代,除了发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呼喊外,他还能做什么呢?可是,依旧不甘心,尽管数次地安慰自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还依旧坚持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毕竟,付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想想,还是算了吧。既然没有志同道合之士,既然自己是如此地被排挤,或许是自己真的走错路了。赶紧调转车头,在自己还没有走远的时候。想想,回去穿上荷叶制作的衣裳,戴上高高的帽子,没有人理解又何妨呢,我的内心,是喜好芳香的。倘若真能这样,也就罢了。然而,即便如此,还是会遭人白眼。众女可能会嫉妒你的美貌超群。

诗人的姐姐站出来了,苦口婆心地劝诫其混入人群中,不要孤芳自赏了。在世并举而好朋的时代,孤掌难鸣。

诗人又一次惶惑了。依据着圣哲的处世原则,却如此的不能为世所容。面对重华,进行了一番陈辞。在圣贤和先君的对比里,找到了举贤授能的依据,可是,这依然无法改变自己君主的昏庸。

选择远游,或许是最好的出路。从苍梧出发,傍晚时分到达悬圃。太阳下山了,有本事让她慢点下去。命令羲和弭节,因为诗人还想好好游玩一番。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诗人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在咸池饮马,在扶桑总辔,折若木拂日,此刻的诗人是逍遥的。甚至,令凤鸟日夜飞腾。这时候,飘风率领着云霓来搅局了。而帝閽也不帮诗人开门。太阳将要下山了,于是,只得结幽兰而延伫。

早上渡过白水。想想,在这春宫游走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于是,转身,开始了下届三次求女的漫漫征程。无论是傲慢无礼的宓妃,还是有娀之佚女,抑或有虞之二姚,都与自己无缘。这个时候,又想到了自己不被理解,悲哀顿上心头。

找到灵氛进行占卜,实在是诗人的无奈之举。灵氛的口气很坚决,建议诗人远游。哪里没有芳草呢?留在这里,只是独添悲伤而已。每个人,对于草木的好坏都难以辨清,又哪能看出你的美好?

想要听从灵氛的吉占,但是,依旧眷恋着这片土地。于是,在旁晚等待着巫咸的降临。巫咸告诉诗人,暂时还是留在国内,要求同存异。并且要趁着年华尚未老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知己。

看看四周,依旧混浊不堪。大家都变了,演绎着的,是竞进贪婪的风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去哪里寻找知音呢?

于是,诗人决定听从灵氛的劝告,准备风风光光地远行了。从天津出发,旁晚将会到达西极。路过不周的时候,让西海成为此行的目的地。带着琼枝炼就的干粮,坐在瑶象编制的车上。尽管路途充满艰辛,有凤凰作伴,到达赤水时,可以让蛟龙为自己架桥,还可以命令西皇把自己渡到河对岸去。歌舞升平,一片欢乐。突然,看到了故乡,仆人和自己心爱的马儿都悲哀不已。心底的琴弦,被拨动了。其实,无论到哪里,诗人都无法走远,因为楚国一直在他心中。

最终选择留下来的诗人,只能够从彭贤之所居。一波三折,依旧没能豁然地随波逐流。

这注定是一出悲剧,不管场面多么唯美。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留下了不可企及的高度,《离骚》成为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长歌当哭,行吟成为惟一渲泄的方式。很久很久以后的今天,打开《离骚》,除了深沉的挣扎,还有花香四溢的芬芳。

它是难以企及的高峰,走进并理解它,并非易事。或许,惟有连带着挣扎,才能融入其中。

此刻,依旧似懂非懂。

《屈原》的读后感篇8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时代的广场的蟋蟀读后感8篇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最新8篇

写鲁迅的读后感的作文8篇

过去的马的读后感8篇

人性8的读后感模板8篇

夏洛的晚的读后感通用8篇

海的女儿读后感的作文8篇

以廉为宝的故事的读后感8篇

最喜欢的一本书的读后感8篇

龙的故事的读后感优质8篇

《屈原》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