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情感的真实流露与传递,作文写的要生动有趣,更要蕴含深刻的情感与思考,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新与旧融合的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1
一首汉俳说道:湖水碧连天,悠悠两排钓鱼竿,成败一线牵。小小的钓鱼就融合了对人耐心的考验和对鱼口腹之欲的考验,融合已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跟上融合的步伐呢?
以数学中的集合来类比融合,就是融入新元素,合成新集合。而今,社会的新陈代谢建立在融合的基础上,融合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其具体表现不胜枚举。
古有儒家学者在排拒佛、道的同时,又将其融入新的儒学体系之中,最终形成了理学。今有乔布斯将其创新精神融入苹果的创造之中,成为苹果的灵魂。历史的潮流证明了融合的脚步未曾停下,但为了顺应潮流,我们就应该跟上它的步伐吗?且待商榷。
融合的特点不仅仅是广泛性,更重要的是辩证统一性。就钓鱼为例,这一事件所融合的元素是有差异的,但元素之间彼此影响、制约,最终合成有机统一的钓鱼这一事件。如此来看,融合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融合所带来的影响远不只是表层上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发展,其理念已渗透到人的思想领域、精神层面了。有位名人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各有一个苹果;我有我的思想,你有你的思想,把我们的思想交流一下,我们就有更丰富的思想。”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想的融合培养出思维维度的多元性、发散性。思想的融合小至个体,广至群体。融合的力量如此强大,创造出我们丰富多彩、层次高低的精神世界。
另外,融合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种心态,“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是选择“竹喧”、“莲动”、“春芳”、“王孙”这一类永无止尽的物质诱惑,还是选择“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细浪淘尽我劳累庸碌的躯体,抑或是将二者相融合过得舒坦无忧,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取向。我们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常常询问多方,既考虑一方的有理之处,也考虑另一方的不慎之处,这其实就是我们在融合他人的意见。是不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早已跟上融合的步伐?
然而,我所提倡的是适当的融合,举西学东渐为例,我既不赞成固守传统,因为这会限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传入;我也不赞成“全盘西化”,忽视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是存在着绝对化和简单化倾向的。所以我支持“中西调和说”。适当的融合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修养和思想的广度。反之,绝对化的融合可能会令人失去自我和本真。
究竟是钓鱼者先失去了耐心,还是水里的鱼儿垂涎三尺忍不住食饵,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知晓的是如果我们明白了融合的道理,适当地谨慎地跟上融合的步伐,我们的希望,在前方。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2
融合,似乎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潮流与大趋势。其实,融合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遥远与庞大,每一天,当我们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时,实际上,已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一次融合。所谓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我们每人依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思想的碰撞,即是一次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徽,列国纷争,诸侯混战,然而,请允许我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所说的这句话来描述一段复杂的岁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大动荡的时代,更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正是在这个不安定的环境中,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奇观。儒、法、墨、道……哪一个不想用自己的理论来扛杆天下?然而正是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与碰撞,才有了其后的融合与统一。无论是后来西汉时黄老之术的盛行,还是更其后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随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思想的融合与统一必然是来自先前的矛盾与碰撞。有“不和”,才会有“融合”。
然而,融合必是趋势,必是潮流,我想,这更体现在人们“天下大同”思想观念上。从新航路开辟开始,分散的古代世界就渐渐演变为融合、整体的现代世界。在菲律宾,至今仍可看到一面双面碑,记载着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碑的一面,清楚地记载着,岛上的人民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如何经历了侵略与屠杀;然后,碑的另一面,却是这样的文字: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来到此岛,不幸遇害身亡,其船员继承着他的精神,继续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这一块双面碑,无疑是站在世界平等、融合的角度上,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如若这个民族没有足够的包容心,与世界一体的融合心,又怎能兼顾到民族与世界,立下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块碑?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在一首小诗中写过这样一段:失去了一个岛屿,欧洲就失去了它的一角;不论谁离开了,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失去了;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这是何等的一种大包容、大融合的心态?人类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败俱败,只有拥有了这样大悲悯的融合心态,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民族与宗教的任何束缚,世界、人类就是一个大融合的存在。
先有“不和”,才会有和;融合,必是大潮流,大趋势。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人类、世界、自然永是一个融合的集体。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3
五千年历史的演化,没有磨灭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特征——黑眼睛,黄皮肤。然而有一些东西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不是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到中国。各种文化在冲突中磨合,在磨合中融合。融合,注定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日常与别人说话中喜欢掺杂一些英文词汇。对于突然蹦出的几个英文词汇,我不讨厌,但也绝不能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什么是非要用英文代替的呢?或许,那只是一种习惯,但又或许,他是在语言文化的融合中,失去了那些汉字。
曾几何时,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火爆程度令人咂舌。一个普通的40人班级中,会钢琴的都快一半了,而那些具有民族气息的乐器如二胡、古筝却无人问津。嘻哈、rap等国外兴起的音乐形式,在中国越来越被熟知,被接纳,荒废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我很想问一问为什么,但我已经明白了。在东西音乐文化的融合中,我们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音乐。
又是曾几何时,西方的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融合进了我们的生活。汉堡、牛排已经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苹果、nike等国际名牌已经引领了中国的潮流,街上跑的是国外名牌轿车,人们穿的是国外名牌衣服,人们嘴里哼哼的是国外的潮流音乐,人们现在所接受的,是国外的文化与理念。
朋友们,中国特有的文化难道不岌岌可危吗?
中国,作为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国家,吸收和融合东西方的文化与理念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呼吁国人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没有根的树,很难碧绿遮天,一个没有本质的国家,相当于没有了根,即使他再强大,再富有,是没有号召力的,是不团结的。“中国人”,就是让我们凝聚在一起,身处异乡,心在一起。就是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就是让我们在他乡能骄傲地说“i am chinese!”
朋友们,让我们去寻找自己的枝枝蔓蔓,去寻找自己的根,让我们在国外文化的冲击下守住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最后阵地。在国际间交往如此频繁的年代里,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他们一定会竖起大拇指说“good!”
融合,并不代表失去。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4
上帝造人用了六天的时间,可人类组成社会却花了好几个世纪。不是因为社会的结构有多复杂,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接纳,承认,合二为一的过程极其艰难。没有人生来就只知道相信别人,也没有人直到死去也没相信过人。生活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圈圈,今天的终点就是明天的起点。这一切看似简单,但其实,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看懂它。人们或许是最不懂得融合的生物了。当动物能做到与天敌和谐共处的时候,人类还在为和敌人勾心斗角而忙得焦头烂额。上帝给予人类智慧的本意,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唯一知道的一点是,上帝肯定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累,而让我们与别的生物不同的。可是,我们却忘了这一点。我们学不会与同类和谐相处,我们只知道抢夺与战争。我们似乎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爱。我们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可为何每次吃亏的总是我们?人类真是一种矛盾的生物。
一方面高呼科技创新,一方面却死守旧论,一方面宣扬爱护自然,可一方面却破坏环境。我们做这些事情好像都是为了自己,可为何到头来却害了自己?是因为融合吗?是因为人类太聪明以至于学不会融合吗?融合的本质是互相适合,这样才能不假思索地放在一起。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多么的合适,可为何这些东西不能和平共处,而是非要靠暴力让它们被迫屈服呢?所以说,各行各业的融合再好,也比不上社会与社会的融合。人类社会没有进步,不是因为没有创新精神,也不是因为没有科学技术。而是因为人类始终做不到社会与社会之间真正的融合。那种,足以让整个世界改头换面的融合。默默地期待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我只能安静地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等待着这巨大的力量的释放。但愿,别让我等得太久,以至于,忘记了融合的本来面貌。也许十年或是二十年,我就能看见一个新的社会,就像我笔下所写的那样,人与人之间高度融合。每一秒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每一分钟都有融合后的新事物产生。那么,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实现了。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篇5
“融合”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广泛为人们接受并推崇的理念。各种文化的精华部分互相融合能够成就别具风格的文明并被人悦纳。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有世界各国人民参加的酒会上,日本人谦逊地拿出清酒,法国人浪漫地捧出白兰地,俄国人带来烈性的伏特加,中国人骄傲地摆出醇香的茅台。而美国人却幽默地拿出一个空杯子,把所有品种的的酒倒入其中,称之为自己的鸡尾酒。
其实,不仅仅是酒,在美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发展历史并不长的国家,“融合”在各方面都凸显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其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并被世界接受。
从广义上看,融合可以是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能为世界文化增添姿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融合更可以是不同的人,不同思想的融合,这样的融合能让人博采众长,吸收他人的精华而充实自己的思想。
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这样一个主张“兼容并包”的人,在他担任校长时期,蔡元培极力推崇和鼓励各种学者、大师的思想能在北大体现。正是这种融合的思想,使鲁迅、陈寅恪等大师得以在北大施展自己的才华,传播自己的思想,使北大成为学术自由开放的知识殿堂并被冠以中国最高学府的美誉。而北大的学生,也许就是在各种进步思想的感召下,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唤醒了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共同开创求亡图存的道路。
由此可见,不同思想主张的融合能让人有所选择地取其精华为己所有,表现出自己深邃而极富精神力量的思想,开拓人的视野。
事实上,不同思想主张的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早有体现。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佐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思想主张的融合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使各学派的学者吸纳他人的精义,更为中国的文化史掀开绚烂的一页。
融合的理念从古至今在中外都被人们普遍接受,相信智者一定都看出其中的奥秘了吧。进过融合的思想是深刻的思想,经过融合的文化成就文化的盛宴!
新与旧融合的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