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观影后,我都会写下观后感,这是我记录自己情感的方式之一,写观后感是对电影创作者的一种尊重和致敬,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感悟中国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1
12月2日,由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湖南卫视、北京伯璟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发布会。上百位嘉宾齐聚发布会现场,见证纪录片《中国》的扬帆起航,并共同完成一场“穿越”千年,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
发布会上,张华立、李东珅、喻国明、沙武田、王子今等纷纷发表致辞,对《中国》表达自己的期待和祝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表示,“纪录片《中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从当代人的眼光观望文化历史的一种选择。片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星辰,而在现实中国,他们可以是每一个人”。
嘉宾们从不同的职业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结构出发,对《中国》进行深入了剖析。《中国》总导演、总制片人李东珅以影视创作者的角度,从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及视觉呈现三个层面,分享纪录片《中国》用影像著史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从传播的角度,对《中国》给予了高度肯定。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沙武田,同时也是纪录片《中国》的学术统筹,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本片。
嘉宾致辞结束后,一段精彩视频揭开了整个项目播出宣传的启动序幕。随后《中国》总导演李东珅携主创团队联合总导演周艳,总撰稿邓建永,学术统筹沙武田,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中国》配音周涛等,就纪录片内容展开圆桌哼对谈。
纪录片《中国》的音乐由中日两国艺术家合作完成,其中日本著名音乐家梅林茂参与了整个作品音乐部分的创作。视觉创作方面则请到了著名摄影师罗攀,团队以电影级别的标准建构整个纪录片的视觉创作,片花中多个唯美镜头引来了现场来宾的赞叹。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2
“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还是对温暖的渴望里,还是您期待的目光。在这个极具变化的时代里,总要有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在向前走的时候会更踏实。”虽然言辞不是那么的华丽,但是却让人听着很舒服。
看完这个栏目,心里有说不完的感动。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普通,可是他们的事迹却是那么地不平凡、那么地令人震撼。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但他们却又有着同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用一两句话是无法表达的。
有时候常在想,是什么力量致使他们有如此广阔的胸怀?他们的壮举,让有着十几亿的人口的大国动容。
在这次的评选人物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被评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他的故事从钢铁城传到全国,作为新时期的道德模范,郭明义的爱心源自于平凡,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件件的小事,但是当量达到一定的时候,就成了质的改变。可能对我们来说,献一次血,没什么的,可是他坚持了20年,累计达6万升血,是自身血液的6倍之多。他的血液流动在无数需要人的血管里。
在被他帮助的人里,有一个叫杨思雯的女孩。杨思雯上小学的时候郭明义就开始赞助她上学,并且资助她和奶奶的生活。在没见到郭明义之前,她奶奶想这个人肯定是西装革履,皮鞋锃亮,至少从外表看起来是一个有钱人。可是当她看到这个默默资助她们的人,竟然是一个身上穿着劳动服、脚穿大头鞋、裤子上还有补丁的平凡工人时,她的眼泪就忍不住留下来。
郭明义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
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让别人感动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就像《爱的奉献》里面的歌词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3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三个多月,最终上海陷落。与上海毗邻的江苏昆山彼时也被战火包围,老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一年10月,钱七虎出生于昆山淀山湖镇一艘逃难的乌篷船上,因排行老七,父亲给他取名“七虎”。
钱七虎七岁时,父亲病逝,全家老小就靠母亲一人摆鱼摊勉强维持生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钱七虎从小对生活的艰难深有体会,更切身感受到国家贫弱必受欺凌。他清楚记得,每到傍晚时分,日本人就会开着兵船进村抢粮食。这种船配备的是柴油发动机,工作时会啪啪作响,所以又被称为“啪啪船”。每当这时,村里每家每户的门被肆意砸开,到处是乱飞的鸡鸭、狂叫的家狗。日本兵用刺刀把村民从土屋中赶出来,把粮食全部抢走,整个村子鸡犬不宁,一片狼藉。钱七虎上小学时,还目睹过日本兵将杀死的游击队队员的尸体放在操场上示众,逼迫镇上的理发店师傅下跪磕头,不从就砍头。这些童年时期铭肌镂骨的悲惨经历,让钱七虎深刻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也使他从小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助学金的支持下,钱七虎进入著名的上海中学学习。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成绩十分优异,六门课中有四门考出了一百分。1954年,钱七虎高中毕业。作为上海中学的优秀毕业生,他本可以公派前往苏联深造,但此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钱七虎毅然选择了后者。
哈军工设置有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程兵等五个系,其中工程兵系被认为“整天与黄土打交道”,最不受学生欢迎。当时每个人需填报三个专业意向,钱七虎填报了空军系、海军系和工程兵系,最后被工程兵系录取。他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从此与防护工程结缘。
科研生涯的第一项挑战是改进飞机洞库的防护门
刚进工程兵系学习时,钱七虎对防护工程并没有太多了解,直到他了解了上甘岭战役背后的故事,才对防护工程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
1952年,朝鲜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驻守在南北朝鲜边界的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狂轰滥炸,双方激战四十三昼夜。中国人民志愿军构筑了坚固的坑道防御阵地,经受住了敌军近二百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虽然山头土石被炸松了两米,但坑道内的人员安全地活了下来。最终上甘岭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全面防守胜利而告结束,上甘岭坑道因此被誉为“攻不破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在武器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防护工程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在哈军工,钱七虎年年被评为“优秀学员”,毕业时又被保送至苏联深造。
1965年,钱七虎在苏联取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当时,我国正面临核打击的现实威胁。美国企图通过核打击遏制我国核武器的研发进程,苏联则希望通过核袭击来打击我国的国防力量。面对美苏的核威胁,我国积极应对,一方面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地下核弹防护工程。钱七虎一头扎进了防护工程的研究,并受命对空军飞机洞库的防护门进行改进。
这是钱七虎科研生涯的第一项挑战。飞机洞库防护门的设计并不简单,需要能够抵御原子弹爆炸的冲击。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钱七虎决定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深入核爆试验现场。
当蘑菇云在戈壁荒漠升腾,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他发现,核爆后飞机洞库门没有被炸毁,飞机也没有受损,但防护门出现了严重的变形,无法开启。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精确地计算变形,而原本的计算都靠人,计算精度差,效率很低。
钱七虎马上优化方案,全力攻关,决定采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以确保计算的精度和速度。当时我国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国内甚至找不到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就连晶体管计算机也只有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少数几家科研院所有。钱七虎辗转协调借到了设备,但摆在他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一是他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语言,要从头学起;二是这些科研机构自身的研究任务也很重,设备使用率很高,钱七虎只能利用别人吃饭和睡觉的空隙,打时间差“蹭”设备。
当时钱七虎手里只有一本上机手册,初看像天书,但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天资把它啃下来了,还学会了计算机编程。钱七虎带领同事圆满完成了艰巨的计算任务。1975年,在钱七虎的主持设计下,我国当时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库防护门全面竣工。他出版的防护工程专著,获得了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钱七虎经常提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把安逸和享乐当作人生唯一目标,那不过是猪圈里的理想”。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让钻地弹变成“钻地难”
钱七虎把防护工程作为自己的毕生研究方向,他虚心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做法,但并不满足于做“搬运工”,而是将国外的理论和我国的地质条件紧密联系,进行研究。
经过长期研究,钱七虎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城市核毁伤分析”理论模型和方法,合理确定了新的工程抗力指标体系。由他主持制定的我国首部《城市人防工程防护标准》,获得国家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六十多个大中型城市的毁伤分析中广泛应用,在确保城市总体防护效能不降低的情况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经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开始研制钻地核弹。这些钻地武器可穿透十多米的土层,并在地下引发热核反应,瞬间产生深达数十米的核爆坑。钱七虎敏锐地意识到,这将对我国防护工程构成极大威胁。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抗深钻地武器防护工程的系统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七虎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完成了若干个绝密的地下工程,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装上了“金钟罩”。
有一次,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工作时,询问钱七虎:“我们的地下防御工程能不能抗住世界上最先进的钻地弹攻击?”钱七虎自信地回答:“我们的防护工程不仅能防当代的,还能防未来可能的战略武器打击,什么钻地弹来了都不怕!”这个回答的背后,是一位防护工程专家数十年如一日钻研努力后的坦然,也体现了一个大国工匠对于自己事业的自信。钱七虎的这番表态让中央领导吃下定心丸。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4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摘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
20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已于20_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从20_到20_,感动中国走过_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在这个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缺失的年代,有这样一部精神史诗洗涤心灵,实属大幸。
每每看到这个节目不知你们如何,反正我是止不住我的眼泪。我们经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你们我们他们的身边。它是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的一种传递。“勿以善小而不为"。感动中国,正是这种精神与力量的传递,他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片未曾唤醒的春天。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的是,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坚信世间的美好,人的心灵不能被负面情绪所占据,这样你可能会永久的迷失,感动中国激励我们向着美好出发,以每个人的闪光点照亮你身边的美好,哪怕很微弱,但汇聚一起便是万丈光芒,千言万语,也行只有一句话:感动就在你我他每个人的身边,感动中国的精神与魅力一直在传递和发扬,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新一代人点亮。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两个多小时,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5
梦想是憧憬,梦想是动力,梦想是信仰,梦想是坚持,我的中国梦是考上清华大学,学好本领将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果我考上清华大学,我就能看到北京的优美风景。进入清华大学,去看那儿到底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说,那儿的学习环境很棒,校园的景色优美。有很多的垂柳,那长长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令人心旷神怡。还有很多花坛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花,那些花争奇斗艳,使校园充满生机。当然还有体育场可以随时供大家锻炼和娱乐。还有我向往的大图书馆……不过这些都是听老师讲的。将来我亲自去观赏,还要在那里学习知识。
如果我考上了清华大学,会发愤学习。毕业以后带领家乡的人民种树、种花,大办工厂,修公园。我还要修漂亮的敬老院,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等我有能力了以后,就可以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会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还要和家乡的人们一起修一所漂亮的大学,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将来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我们一起来建设家乡,把贫穷的家乡建设得富饶、美丽。
我相信这些都会成为现实,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我会努力地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让我们拭目以待,等待我实现中国梦的那一天吧!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6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笑脸。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旧民族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开创了崭新的历史局面。
现在距离“五四”运动已经有_个年头,这个长期的艰巨征程,是以“五四”运动为起到,今天的我们务必牢记。
然而革命远未结束,这也是我们在今天更有必要纪念“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首先是一个青年运动,热血青年成为革命的先锋队。这些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极利主义者,他们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面临海外列强横行之际,用青春和热血开创了崭新的时代而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五四”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只是关心个人的狭小天地、贪图安逸。
做进步的爱国青年就要感受时代的脉搏,就要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今天的青年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信仰缺失,当然,这不只是青年人自身的问题。但没有信仰并不妨碍青年人用实际行动爱国。在这次行动中,青年人终于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实嘴脸,借此也有大批青年反思自己已经形成的许多认识,从而真正的认识现实认识历史,信仰就存在于这种探索中。
进步的青年必有崇高的理想。而这崇高的理想,莫过于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幸福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与我们现在中国现状有怎样的距离?这些需要我们青年人自己来找答案。
纪念“五四”运动,就必须从“五四”运动开始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走到今天。在这条革命征程中,我们的先辈们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青年人去认真吸取的宝贵营养。
我们青年人要有爱国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笑脸!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7
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知道了每个人的梦想都是追求而得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那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小时候,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老师可以培育出许多的人才,能指挥班级里的学生做这做那,我一直都试着去尝试,看看老师们是怎么做到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梦想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我想当一个科学家,因为这份职业很有趣也很神秘,整天可以在自然的海洋里翱翔,干自己喜欢的科学项目,这样的想法让我既兴奋又担心,在那份莫名的担心中,我放弃了这份梦想。
之后我就学习了钢琴,听过了自己弹奏的美妙的音乐后,我的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是每天都能听着自己弹奏的乐曲该多好:“我当一位音乐家也不错。”可是在逐渐与交流音乐的时候,我发现弹钢琴也不是件容易事,我没办法适应,就只好作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在电视里发现了一个叫做考古的职业,“考古?”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所以对自然而然地对它产生了一种打心眼里的敬意,也让我开始关注它。当我知道那是一个能发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职业时,我彻底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我翻阅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我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没关注过得东西,我完全陶醉在那深邃的文化里了。我也是首次发现中国竟有如此多的精美的文物,从那以后我就立志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精通中国文化的考古工作者。
我的梦想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变化,我想在今后这么长的路上我的梦想还会改变,可是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梦。
感悟中国观后感篇8
何谓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在各方面有很大差距,而夺取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适时出现,并被时代赋予特殊含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范畴,给国人带来激励和感召,不仅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
发扬女排精神,就是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体育在发展进步,人们的体育观也在与时俱进,女排精神也有了新的内涵。不唯金牌论,不唯成绩论,更多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包容运动员,看到她们为了征战奥运赛场的付出和努力、泪水和汗水,这也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应有之义。
郎平曾经说过,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难赢也竭尽全力。张常宁也说,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机会,也要100%地努力。
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或许,中国女排将来还会有处于低谷、无法登上领奖台的时候,但这也是竞技运动的自然规律。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女排才能轻装上阵,向新的巅峰进发。
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的内涵不仅要有深度、宽度、高度和广度,还要有包容度。姚迪说:“女排精神不灭,我们的希望就一直在。”
“女排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集体,融入集体。”中国游泳协会主席说,“运动员的成绩都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而来的,大家要学习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不断拼搏奋斗,争创优异成绩。”
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
感悟中国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