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写好了能够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有更深入的思考,好的观后感能够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转折和高潮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沂蒙情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沂蒙情观后感篇1
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完《沂蒙》我发现:如果不写点什么就不能入睡。这是看过上百部电视剧后的第一次。
沂蒙讲述的是故事都是我耳熟能详的。毕竟,只要看过一点近代史,都知道沂蒙人大嫂喂奶、以子易子等数不清的故事。只是,面对浮躁的演艺界,我从没有奢望能看到真实的再现这一经典的影视作品。
本剧的开始就让我震惊,朴实的剧情开端,一群黑脸膛的充满生活历练的非大牌演员,就让我知道,这是一部好剧。
随着剧情的发展,如我所料:没有伟人、没有战役、没有大场面。就是朴实的家庭琐事,把人从俊男靓女的变态演绎中拯救了出来,我敢说这就是真实。
作者应该是本地人吧,他没有追求所谓的剧情跌宕起伏,把主人公一家人演绎的纷杂凌乱,我没有看到一家三个儿子一个成八路、一个当国军、一个当土匪。这个功力我看比白鹿原的陈忠实还要深厚,没有牵强的编排,本剧也不乏亮点!
没有男女之爱,是演不了42集的。本剧表现的爱是多样性的,有两情相悦、有背信弃义、有不悔前言、有拌嘴吵架,唯独没有现代都市剧中变态的爱情的翻版。这是作者的献给青年男女正确恋爱观的最好忠告吧。
如果说男女之爱是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母爱父爱与爱国爱家是本剧的主旋律。生活中,恋爱是三两年的事,母爱父爱、爱国爱家是一辈子的事,作者处理的如此简单,却反映出现代剧作者们的生活匮乏。
至于恨,作者同样没有变态的处理。没有设计过多的巧合,都是大矛盾自然引发的小矛盾。看过电视剧多了,能看到恨生有因,是我对小说作者的最高要求。拜托大作家们和本剧的作者学学,如何正常的引入剧情,不要再无病呻吟了。
本剧没有什么大演员,难得的是他们有无数功力深厚的配角演员,这些演员配合起来,让观众感受到,没有香车美女,是演技为王的时代了。让大演员的做作演出见鬼去吧!
生活,是本剧的演员的必修课吧,从演员的脸庞、装束、口头语到神情、做派,看来深入生活是表演的灵魂。
剧情的延展,走的是流水账体系。没有什么倒叙插叙,就是简单的顺着时间演绎着沂蒙人用血用泪用奶用肉哺育新中国的一件件事。看一段,我们不会觉着什么,看着看着,我们就知道生活就是戏剧,是真实的。对了,剧情发展是缓慢的,因为生活就是缓慢的。
本剧的成功,我想根源在于沂蒙人做出的那些事!那些普普通通、但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更让人感慨的是,他们做过的事情太多了,作者只要简单的陈述、慢条斯理的再现先人的行为就够了。
沂蒙人的荣辱不惊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是文化积淀。没有声嘶力竭也能演绎悲喜的极致,是大牌演员应该修完的大学四年级课程吧。
作者处死了丧尽天良的进城当官儿子,是对现实中先烈的不肖子孙的“祝福”吧。尤其是母亲、妻子的态度,让我们回味着天作孽犹可恕的警句,痛快。
必须提到的十几个配角故事的处理,使整部电视剧变得丰富。人物命运的多样性,尽显其中。
当然,要看懂本剧,最好先完成以下预习工作:最好30岁以上、最好结婚生子、最好经历过些事情、最好看过新四军八路军历史、最好有耐心等等。
至于问题,也有一些情节显得虚假,至于是现代人看着虚假还是原著的待改进,就值得慢慢体会了。
好了,本人有感而发,不想引起争论。不同意我观点的可以看过电视剧和相关历史资料再谈。
沂蒙情观后感篇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年。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掌舵人,带领中华儿女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共产党先辈们以令世人惊叹的坚定信念在黑暗中与反动派势力做斗争,其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为之敬仰,正是那指甲里穿竹签也不动摇、万里长征力量损失大半后依然能重新组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在四面包围态势情形下依然能四渡赤水突出重围、即便在解放战争前夕力量依然力量薄弱却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所有的似乎奇迹般的事迹都离不开一个词,那就是信念,共产党员以其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无论在任何地主,他们都拥有着相同的坚如磐石地信念,牵引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般地为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抛下头颅、洒下热血。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以先辈们的英雄事迹鼓舞自己,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事实告诉我们:跟中国共产党走是中国人民的完全正确的选择!
朋友们:让我们高举五星红旗,高唱红色凯歌,稳坐在中国共产党这艘乘风破浪的飞船上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沂蒙情观后感篇3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山好水好人更好……”这句歌词,正是对沂蒙人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无以伦比的贡献,早已载入新中国的史册。陈毅将军曾说过“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车推小米养活了十万大军。”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沂蒙》,讲的正是我的家乡沂蒙,剧中所表现出的沂蒙人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
?沂蒙》与以往战争题材不同,没有庞大的演员阵容,也没有华丽的战争场面,整个故事围绕一个普通的沂蒙家庭展开。剧中的主角是娘仨,于宝珍、心爱、心甜,——三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们从足不出户的农妇一步步踏上革命的道路,她们发自内心的那份革命热忱,来自于对亲人和祖国的爱,还有对日寇的切齿痛恨。她们虽然没有前往前线英勇杀敌,但对军队的贡献却不亚于任何一位战士。她们筹军粮、做军鞋、养伤员,成为整个大军的生命支柱。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心甜乳汁喂养伤员的情景。心甜去给山洞的伤员送汤,不小心被昏迷的伤员把汤打翻了。而此时搜山的鬼子已经来到了山洞外面,如果出去就会暴露山洞,伤员必死无疑,如果没有东西吃,伤员也会面临生命危险,情急之下,心甜解开了上衣,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了伤员。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无数沂蒙红嫂的真实再现啊!
于宝珍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母亲。有一次,她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一天之内做出五千张煎饼,她和几个妇女一起熬了一个通宵,于宝珍满眼的血丝,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时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她的儿子继成在战斗中牺牲了,面对这个灾难性的打击,悲痛不已的于宝珍鼓励家人坚强地活下去,并立刻接下了五千件军装的又一项艰巨任务。
还有不幸被丈夫遗弃的心爱,主动抚养了丈夫和另一个女人所生的孩子宁儿,后来又抚养了许部长的儿子沂生。沂生当时病情严重,许部长夫妇狠心让医院放弃了对孩子的治疗,含泪离去。可心爱不放弃沂生,日夜守候在他的身边,精心照料他,把药含在嘴里,嘴对嘴地喂给沂生,终于救活了他。面对鬼子对八路军后代疯狂的搜索残杀,为了救沂生,心爱把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当作亲生女儿养大的宁儿交给了鬼子,将沂生留下。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啊!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万分!
作为一个沂蒙人,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视剧的,虽然剧中的人物本身都有明显的缺点,但是他们崇高无私的精神却令人敬佩,他们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平凡小人物,正是他们的平凡,更彰显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伟大精神。
现在,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拥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默默无闻的老师,用自己一生的心血教育了一批批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起早贪黑的清洁工,用自己的双手清洁美化着我们的家园。还有医生、工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剧中的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十分艰苦,没有铅笔,没有黑板,他们只能用简单的木板教孩子们写字,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多彩的粉笔。这些,都是用无数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多么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他们学的第一个字就是“人”,老师说:“人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帮助人,而且人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父母老师,报效祖国,服务于全人类。
沂蒙情观后感篇4
听同事说《沂蒙六姐妹》上映了,心里就期盼着能尽快看到.那么多所谓的大片,我没有这种感觉,但这次不一样,因为片名中的“沂蒙”这两个字——我来自沂蒙地区.最终等来了——12月3日,中心领导带领全体同事观看了这片影片.
从影院出来,我的脑中一片空白.那位大娘叫什么那位从拜堂开始就没有见过丈夫一面的军嫂叫什么两三天内要完成的任务是多少煎饼、多少马草、多少军鞋……我全都没有记住.但我分明又记住了什么.是的,我的脑海里,清晰刻印下了那么多鲜明的面容,那么多生动的形象,那么多悲伤的场面……我没有流泪,但我的心在颤抖——亲人们啊,你们全在我的心中!
回到家里,老爹老娘已经做好了饭菜——他们还没有吃呢,一边等着我一边看电视.哦,是中央八套演出的电视剧《沂蒙》.多么熟悉的地方,我忘记中的老家就是这个样貌:破旧的草屋、低矮的石墙、窄小的胡同……这不也是六姐妹电影里的地方吗我的心境又沉重起来,跟着爹娘一齐看.我爹说,电视剧里那个村子,他还去过.我娘是很少看电视的,这次也看入迷了——远离家乡来到那里,她还没适应过来,也许这回在电视上找到家的感觉了吧.
连着看了几集,我的心又一次颤抖了.我仍然没有记住英雄们(在我眼里,那些乡亲们都是英雄)的姓名,但我记住了他们——牺牲前应对敌人刀枪的微笑,饿着肚子为战士送粮食的脚步,把从小养大的八路军的孩子毅然送回时的眼泪,……
我又看到了六姐妹的身影,我想,《沂蒙六姐妹》展现的爱国情怀是感人肺腑的真正原因,《沂蒙》能动人心弦也是它所展示的正义与爱国之情.
怎样样才能爱国呢从小事做起吧,莫因善小而不为;从细节做起吧,细节决定成败;父母健在的此刻就尽孝吧,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沂蒙情观后感篇5
我中心组织全体职工团体观看了一部向建国__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我被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妇女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形象所感动.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而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一段满门忠烈的悲壮史诗,一部展现沂蒙精神的不朽画卷,纯朴、善良、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温柔的身躯扛起了新中国的期望.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完影片之后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意识到沂蒙妇女的伟大.电影中的献血,搭人桥和结尾处送葬的情节十分感人.这部影片让我对战争,对沂蒙精神有了重新的认识《沂蒙六姐妹》不单纯是六个人,而是所有的沂蒙儿女彰显的伟大的“沂蒙精神”.以家为家,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大爱无边.我今后会用“沂蒙精神”激励自我,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争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文化体育人.
沂蒙情观后感篇6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10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亮起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亮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为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照亮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九十六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历史验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我们要铭记党,拥护党,坚定理想信念。以信念为舟,政治为帆,以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为指路灯塔,为梦想乘风破浪。
沂蒙情观后感篇7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即将来临的这段日子里,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格外兴奋。因为自己无怨无悔、曾发誓要至死不渝信仰与追随的中国,已走过风云激荡的漫长征程,将迎来100周年的诞辰。
100年来,是中国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光辉诗篇;是中国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壮丽凯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的党是富于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党;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勇于在困难和挫折中奋进的党;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奋斗不息的党。每一名员都应为此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汶川地震,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坚强,也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普通人事干部不平凡的爱,这些爱汇聚成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快,接好往下传!”在绵阳南河体育中心内场,人们在手递手地传递铺垫睡板的床砖。一个身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一边指挥着前列的人龙往后传递床砖,一边迅速地将手上的砖传递给下一个人。他就是绵阳市涪城区人事局的景兆钧,作为局里最年轻的干部,他坚持在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服务,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作为一名员,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前列;作为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要始终牢记服务人民的宗旨;作为一位四川的儿女,更要与家乡人民站在一起,共渡难关。这是一个人的奉献,这是一个人的情怀。
沂蒙情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师生情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