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本纪读后感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与其他读者分享,从而促进了对作品的多元化理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节和发展,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吕后本纪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吕后本纪读后感8篇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1

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太史公也评论道:项羽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只想着成为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灭人亡。相比之下,刘邦就谦卑宽厚得多。郦食去劝说刘邦时,刘邦因为自己一开始的傲慢而赔礼道歉,后来获得了郦食的帮助。对待张良、樊哙等忠臣,刘邦虚心听取他们的谋略,凡事征求他们意见。刘邦也说,重用了贤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胜,这是项羽所擅长的。然而治理国家就得讲究顺应民心了,秦朝灭亡的这一个教训,项羽却没有吸取借鉴。秦国的降兵军心动摇时,项羽当晚就把他们二十几万人统统活埋;他占领咸阳后,大肆烧杀掳掠;项羽称霸后讨伐叛乱的齐、赵国两国时,一路上铲平城墙,烧毁房屋,对于一切降兵统统活埋。对于所占领的地区,项羽大开杀戒,用屠杀的方式来占领城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会引起百姓的极大恐惧从而孤注一掷地反抗。再对比一下刘邦的做法,在项羽死后,楚国纷纷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刘邦曾想发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军民这样做是出于守礼仪,为主死节,便派人拿着项羽的头给曲阜人看,最终使他们投降。对于项家的人,刘邦也不杀,甚至分封了几位对自己有功的项家人。

楚汉争霸一直是中华历史中一页引人注目的篇章,通过太史公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领略他们争夺天下时的风范。依我看来,项羽的作战能力强于刘邦,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胜利的天平还是倾向于刘邦。在太史公的笔下,重现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现了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无与伦比的霸气,也会错失良机、误信他人。历史选择了刘邦,但也没有忘记项羽,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人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2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在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欢的,还是项羽。也许是受了李清照的影响,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不禁想要为他拍手加油。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还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声望越来越大,战功也更加显赫。他的自信心也开始膨胀。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刘邦让出咸阳城之后,项羽屠了咸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他把刘邦那个“下三滥”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劝他留在关中称王,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没有想到,如果自己称王,谁还不知到他呢。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垓下之战时,他不检讨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我在想,这时的他为什么不去多多思考?为什么不镇定的想一些作战计划?他在矩鹿之战时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像刘邦,一个“下九流”的人,就是因为他能隐忍,会笼络人心,会算计让他成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虽然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虽然他的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我还是崇拜他。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3

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这些疑问使我翻到了《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有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的时候,嬴政已成为历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个人之力收获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垂名青史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就连他的亚父范曾都被他所猜忌,至于兵败垓下之事,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在巨鹿、彭越威慑三军的果断指挥官,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是反思。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一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4

读羽纪,我们都会感叹太史公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但是在历史长河中,成(功)了也不见得英雄,(失)败了也不见得就是小丑、懦夫或败类。所以英雄不英雄,除了言辞之外,还要看品行,对历史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不要忘记,《项羽本纪》的传主本姓项名籍,字羽,题目却定为项羽本纪。这已经看出太史公对于项羽本人历史功绩的褒扬了,要知道汉高祖早就下令不许称项羽,只准称项籍,违背之人都会受到惩罚。所以,成败论英雄放在史学里就不够专业,放在文学里也说不通。我们还是来看看项羽都做了什么吧。

刚才说,英雄不英雄,要看品行。太史公对于品行简直太看重了。在羽纪里,太史公记录了两大事件,让本可以纵横天下,占据道德制高点的项王一下子崩塌了人设。我总结是巨鹿受降章邯忘亲,长江弑杀怀王背国,封建社会,顶上无父无君的罪名,什么样人也架不住这么轰啊。

羽纪开篇并没有把项羽放到传主的位置,而是细致地记录了项梁的活动。项梁是项羽的叔叔,一手培养了项羽,本该写一写,但是羽纪那段似乎有些喧宾夺主了。其实不然,项梁的事实则都是为了表现项羽而服务的。写项梁,自然而然的就把项氏家族的背景和起事的背景都交代清楚了。也就相当于交代清楚了项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环境吧。

项梁因为获罪被囚禁在会稽监狱中,司马欣对项梁却照顾有加,曹咎和董翳也都是那个时候在监狱中照顾过项梁之人。到了后来,就因为这件事,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将司马欣封为三秦之一的.塞王,曹咎和董翳也都封王了。可见,项羽这个人很懂得感恩和报答。可是三秦中还有一位雍王章邯呢。你说对司马欣等人是感恩,那么对章邯是不是就是忘亲呢?

章邯何许人也?章邯的部将王离是灭楚的功臣,章邯更是在定陶大败项梁的秦军指挥官,而这定陶之败就逼得项梁自刎而死。章邯和项羽真乃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啊,巨鹿之战,就连章邯也真是被逼走投无路,才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奔项羽的,章邯看到项羽时终迟疑不决虽降,犹见羽流涕,作乞怜状可是项羽却轻松赦免了章邯。估计章邯的嘴都会笑歪掉。这件事,天下的元芳们,你们怎么看?

因为章邯是关中人,受降章邯,无非是在示好秦人,想要用章邯为前锋,快点打进关中,在关中称王。贪天下的心思,一看即明了。

巨鹿之战,项羽矫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进了关中后,公然自封西楚霸王,置楚怀王于何处?楚南公曾言楚虽三户能亡秦,楚怀王毕竟还是有个名号的,当初楚人能随着项羽南征北战,也正是因为项氏是楚之旧臣。项梁用了楚怀王的名号号令天下的。现在暴秦灭亡,按照当初的约定就该各安职分,可是项羽非要政由己出,杀掉楚怀王,分封封得有失公允,弑君还是那样的肆无忌惮。楚地的元芳们,你们怎么看?

项羽看到秦始皇都想取而代之,楚怀王更不会放在眼中,一朝权力在手,天下收归我有。贪天下的心思,一看即明了。

当初读巨鹿之战,佩服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今日再读,感慨项羽的短视。当初读截江弑君,奇怪项羽凶相毕露的行动,今日再读,感慨项羽的短视。

夜深至此,戛然而止,改天再续。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5

夜漫漫,星灿灿,意绵绵。燃一盏孤灯,赏一弯残月,思一位故人。

面对秦王朝的统治,百姓们怨声载道,你有怀仁之心,有恻隐之心,你亦不甘让你的凌云壮志,天地豪情,远大理想被埋没。于是你挺身而出,揭竿而起,欲还百姓一片安宁盛世。果然,你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涌上历史的大舞台。

巨鹿之战中,你英勇无畏,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你是历史的典范;你破釜沉舟,以寡敌众,置之死地而后生,你是历史的传奇;你一战灭暴秦,一战救天下,你是历史的丰碑。

世人叹你太风光,你笑世人看不穿。世人只知表面的光鲜,熟知你的心酸无奈与执着付出?你无怨无悔,终成就了一代千秋霸业,你让后世无比赞叹与敬仰,你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

鸿门宴上,亚父数次望向你,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可你却默然不应。亚夫怒斥:“竖子不足与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若不是有你的默许,项伯怎能有如此大的胆量护住沛公?若你决意要刺杀沛公,沛公焉能逃脱?人们说你,放走沛公是没有政治远见,是自掘坟墓,那是他们不明就里。众所周知,沛公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正是因为你顾念当日的兄弟情谊才放走了他,你是何等的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啊!你是一个侠骨豪情,无比伟岸的真豪杰!

垓下一役,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诘问你为何不卷土重来,为何不东山再起。可孰知你是为了江东父老,为了天下安宁而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胸怀何等坦荡,气魄何等宏大,使得易安都为你扼腕叹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围垓下,你纵情一歌。你满腹怨愤,无可奈何,气冲云霄,情深似海。英雄泪,红颜殇,你一声长叹,自刎乌江!何其慷慨,何其悲壮,何其有骨气!你义薄云天,胸怀天下,值得举世长叹,千秋景慕!

风吹起,尘飞扬,思项羽,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6

你的名字叫籍,你的表字是羽,世人皆唤你楚霸王。你是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之子,当之无愧的将门之后。你早在千年一前便死去,听不见千年以后我的诉说。但我还是要说,就当我傻了罢。

初次相识时,我并未见过你的音容笑貌。只是听说过一个故事——“霸王别姬”,感叹:哦,原来故事里的霸王,他叫项羽。那时起,我便倾慕于你,像所有可爱的女子一样,倾慕着心中的盖世英雄。但我又可惜,为何我只得在千年以后听听你的故事,在脑海里想象你驰骋疆场的样子。

我知你少年有志。

十几岁的少年胸怀大志,甚至敢说“取代秦王”的狂妄之言。我知道,你是有资本的。力大无穷,十四岁便能举起一口大鼎,同乡的子弟都怕你,一如司马迁所言“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可我的心中并无恐惧,原来我倾慕之人可“力拔山兮气盖世”。

我知你骁勇善战。

巨鹿之战,你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威名远扬。耽于饮酒作乐的宋将军,宋义,你敢取了他的项上人头领兵作战。我知道,这未免有些草芥人命,但还是不得不佩服你的敢作敢为。后来,你彭城的那一场战役又胜了。我仿佛看见我的英雄迎着霞光归来。“我要在西边采一抹火红,渲染你那凯旋的披风。我还有一吻要赏英雄,印证这一切不再是梦。”

我知你并非完人。

你在战场上是常胜将军,是马背英雄,可你在政治上缺乏了远见。你将诸侯分封,却未想到这会给你带来灾难,你心中念旧,有义气,却不知人心难测,他们是虎豹,随时都可以跳起来咬你一口。你将刘邦放虎归山,你以为的义气,你以为的忘年之交,全都是谎言。世人说你无远见,只是一介莽夫。可人无完人,若你心中城府极深,也不会有楚汉相争,百二秦关终属楚。到底是,人无完人啊!

我知你铁汉柔情。

垓下之战时,你最爱的女人,你的青梅竹马,你的妻,虞姬死了。她是忠于爱情而死的。我知道,你是铁血汉子,所有的也是唯一的柔情全部都送给了虞姬。我在千年以后的星河彼岸倾听着少年飞扬的心动。你的爱情很美:虞姬能歌善舞,具备了所有好女人应有的优点,她甚至能穿上战靴,披甲上阵,做你的.定心丸。这样的女人,你怎么能不爱呢?我的少年郎啊,虞姬死时,你该有多伤心。可我除了哀叹,什么也不能为你做,而她,能轻易抚平你皱起的眉头。

我知你飒爽英姿。

当四面楚歌响起的时候,我仿佛只身跃进了时间的长河。我听见杂乱的战马奔袭的声音,长枪剑矛穿透我的魂魄,相互碰撞,发出金属敲打时独有的铃音。我看见,有个人银甲着身,一抹艳红,穿梭于战场之中。我一眼便认出是你,不会错的,我知晓你的飒爽英姿。我想说这些话给你听:

“如果你出征,我以酒相送,带三分醉意去驰骋纵横。我要在东边挂一道彩虹,妆点你那闪亮的行程。”

世人皆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开始,你便不是为了自己争天下而反秦,你为的是天下苍生,过了那乌江,你便不是你了。“我还有一吻要赏英雄,印证这一切不再是梦,来为你抚平所有的伤痛。”项羽,你自刎乌江边遭天下人冷眼,但我敬你,敬你是个英雄。只是,恨君生早我生迟,不能日日向流光。(卢家岚)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7

项羽,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我爱他大杀四方的英勇,爱他威风凛凛的气魄;我爱他不知天高地厚的桀骜;我爱他扛鼎之力过人的才气;我爱他从一而终的少年模样。

可是我又恨他,

我恨他杀人如麻的残忍;我恨他目中无人的高傲;我恨他不分青红皂白的易怒;我恨他的不识良驹,错信小人。

“提及少年一词,当与乎庸相斥”我是那样爱他的自负,又那样恨他的.自负。

可他若不自负,他不会放出“学万人敌”的豪言;不会在江边打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诳语;他不会在鸿门宴上错过击杀刘邦的绝好机会,更不会放走前来投奔的韩信。

他若不自负,怎会留下巨鹿之战以一当百的传奇,怎么会有那一曲悲壮又磅礴的垓下之歌?他又怎会尽失人心,又怎会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是的,他可以走,他可以东山再起,他可以再争夺这天下直到得到的那天。可他若是真的选择踏上了那条船,他就不再是那个项羽了。他会卷土重来,会一雪前耻,听着那一声声陛下,接受着百官的朝拜,看着被端端正正摆在案前的和氏璧,说“你看,叔父,我做到了。”

然后呢?

他并不擅长笼络人心,也不怎么懂政事,可能一场蝗灾,一次干旱就会使他束手无策。他看到朝堂渐渐变得乌烟瘴气,听着各地的怨声载道,他却无能为力,然后再有人如他当年一般揭竿而起,推翻他的大楚。

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君主。

我并不想看到这样的历史,这比想到他自刎更揪心。

我宁愿他永远高傲,永远自负,哪怕最后这自负害得他功败垂成,只要他永远是少年的模样。

至少会有后人称他“人杰鬼雄”,会有人尊他为“西楚霸王”。

他是那个在烈日灼灼下扬言自己“学万人敌”的张狂少年。

他是那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大将军。

他的死是壮烈而不是惨烈。

我爱他的少年模样。

吕后本纪读后感篇8

过了漫长的一天,今天总算把《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给读完了,之前我读《五帝本纪》《周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的时候都感觉没什么好写的我还在发愁今天看完啦《项羽本纪》终于有了灵感,我就轻松了许多。项羽是个英雄。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有人说项羽除了打仗其它都不行,于当时的百姓无益,这样的人出任首领注定就是个悲剧。

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

吕后本纪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精进的读后感8篇

《茶》读后感作文8篇

补白的读后感8篇

庙的读后感8篇

革命的读后感8篇

向延安读后感8篇

水浒读后感作文参考8篇

交友的读后感8篇

大盗的读后感8篇

郊外的读后感8篇

吕后本纪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