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对书中语言运用的观察和评价,与他人进行深入的讨论,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的独特解读,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观察力,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朝那事儿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各代王朝不断的更迭,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我们不断地前进。时至今日,那些瑰丽的古代文化,我们虽然无法亲眼见证其生机与活力,但古人留下来的东西,都在讲述着他们独特的生活和神秘的往事。
疫情放假在家,我们除了上网课,也有充分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所以读一本好书是必不可少的,在假期,我同家长一起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是一套书,讲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如何建立明朝,以及创立后明朝各领域的发展改革。全书以幽默诙谐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兴衰成败,其中蕴涵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一旦开始阅读,便让人爱不释手。
整套书内容量很大,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人,那就是明代名将——于谦。这个于谦并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明代的一位儒将。正统年间,能顾大军来犯,于土木堡击溃明朝最精锐的兵力,并活捉皇帝朱祁镇。当时,皇城将成为外敌的下一个进犯目标,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王朝内部的大臣们乱作一团,而只有于谦一人保持清醒。从战前的各项准备,到战争在即的呐喊与豪迈,于谦自始至终都游刃有余冷静沉着。兵临城下,一道道军令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但又热血沸腾。他将北京城每个门分派给每一位大将把守,最后将德胜门——北京城的最北,也是最有可能被进攻的地方,留给了自己。从上到下这一套措施,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他的沉稳威严,以及他给将士们带来的勇气与信心。而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发号施令的人是一个文臣,是一个向来温文尔雅,安安分分的文人。就在这样“不胜,就死”的力量的催动下,明朝以少胜多打败了外敌,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未来。
这一段历史,我反复看了很多遍,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让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历史上的每个人都曾那么鲜活。在这世界上,有的人为自己的理想奔波,有的人为平民百姓而繁忙,有的人却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人生于世界,所作所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蛛丝马迹,古人的智慧和丰功伟绩一直流传到现在,这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想法一个谋略,都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太多让人着迷历史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2
很早以前就听说这本书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刚开始看时还没有什么写感想的.习惯,后来越读越有感触,于是也忍不住写上几句自己的想法。
整个明朝从残忍的朱元璋开始,让我对这个大明公司的创始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明白了要开创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不光得有才能,还必须得心狠手辣。后面朱棣的奋斗史和朱元璋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几个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无能,但却涌现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应该是王守仁,心学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没问题,可以称为圣人。第二位于谦,在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于谦本人清正廉洁,最后被诬陷而死之后抄家,竟没有多余的家财。就人品和政绩而言于谦确实让人敬佩。
第三位是张居正,就政绩而言他可以称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当首辅的十余年里,大明王朝欣欣向荣,国力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可他私生活却比较乱,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议。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谦之后也合情合理。当然明朝还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无论如何,强盛的大明王朝也没逃脱灭亡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一切千秋霸业、万古流芳都是粪土。最后读到徐霞客,让我觉得人在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3
静静的夜晚,只有窗外的明月与身旁的孤灯与我为伴,而我却不感到孤独;清茶一杯,手捧书卷,这是一种莫大的快慰,莫大的幸福。尤其我手中捧着的是我最爱看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从而迷上了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明朝的那段历史。这套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索,用小说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加让我兴奋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用麻辣的写作手法,把那么枯燥的久远的历史,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事事都参与其中。
说实话,以前从未觉得历史如此精彩。总觉得历史无非就是一段绕口的文字;一片破碎的城池;生锈的兵器;就是衰败、战乱、新的王朝雄起,鼎盛;然后再衰败,再雄起,再鼎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复始,简直可以化成公式,甚至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
可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是那些残骸断瓦、古庙荒冢吗?真的就是那些泛黄的书页吗?当年明月告诉我:不是的,真的不是的。
"历史原来很精彩啊!"有人大声说。声音在空气中消失,那人踽踽而行,旷野上一片寂静。
"很精彩啊,很精彩!很精彩啊,很精彩!"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远处的古庙有点动静,走近一瞧,原来那个小和尚是朱元璋小的时候。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尘又呼呼大睡起来。达达达达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一个得意洋洋的将军来到了眼前。定睛一看,这不是平定北元的大功臣—蓝玉吗?!再看那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紧紧地拉住一位穿着龙袍,走路摇摇晃晃的皇帝,嗯,想起来了,这是方孝孺和朱允炆啊!呀,那是谁啊?是朱棣吗?难道他就是当年的永乐大帝?那边还有------
这些,都是明朝历史中响当当的人物。历史原来很精彩:那喷出的鲜血可以谱写出惊心动魄的文字;那看似无奇的和平却饱含着一位帝王的心血;那和蔼可亲的善面后面却隐藏着一颗阴险毒辣的心------这一切的一切,有血有肉,真实而自然。
原来历史不只是那些空泛的文字啊!
历史,犹如蒙上面纱的美丽少女,让人想近前一睹芳泽;历史,犹如冷峻潇洒的青年侠客,让人想不离不弃的永远追随;历史,犹如年老的智者,让人茅塞顿开;历史,犹如一面古铜镜,让人看到了沧桑,也看到了自己------
如此精彩的历史画面,若不是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那套书,有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吧!什么?什么?你说根本不可能像我说的那么精彩?我不和你争,只是建议你,强烈的建议你,赶快买来读一读。对,跑步去买!要快哈!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一系列的书,叫做《明朝那些事儿》。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讲明朝历史的书。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第一卷。第一卷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的艰苦过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决战,火光冲天,气势非凡。更有徐达、常遇春这些常胜将军帮助朱元璋打败张士诚以及大明最大的对手——北元。他们不仅是武力的较量,还有谋士刘基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更彻底的打败了元朝。
因为在朱元璋小时候,他的父母就是被那些贪污受贿的人害死的,所以在朱元璋当皇帝的那段期间,贪污的人都要严惩,甚至处死,每次有了一个新的大案件,都要处死很多人。正因为这样,许多官都不想做了,但是这又是造谣朝廷,罪加一等。于是有人开始装疯,特别在洪武四大案的期间,装疯的人更加多了。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骇人听闻的洪武四大案:
胡惟庸案件:因为朱元璋借口说胡惟庸谋反,所以把胡惟庸以及他的同党还有未经过证实是胡惟庸的同党的一些好人全都杀了。
空印案:朝廷每年都要到各个省对账,而对的帐错了一个数字就要重对,还要盖上印才有效。因此,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盖过印的空白文册带过去对。朱元璋发现了,又杀了很多人。
郭恒案:郭恒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私吞了;他私吞了浙西秋粮四百五十万石中的二百多万石;他在征收赋税时,创造性的多征收了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等。算出来,他和他的同党一共贪污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这次朱元璋杀了三万多人,一个部里最多只剩下三个人。
蓝玉案:朱元璋说蓝玉要谋反,共杀了一万五千多人。
在整本书的最后,是朱棣不满朱元璋把皇位封给了朱允炆,发起的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皇位。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篇5
看到最后作者的参考书籍,才觉得,历史的书不是谁都能写的,毕竟那都是真相,都是事实,你不能胡编乱造,你写出来的东西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自己从来不觉得读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因为变数太多,之所以读历史,只是想知道的更多!每个人活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年,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通过历史,你可以知道在你出生之前的几千年或者几万年,我们的国家,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人是怎么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过而已。也会想通过别人的一生,去替他自豪,替他唏嘘,替他高兴,替他遗憾……
读历史只为了解历史,了解自己永远不可能去经历体验的过程,读完一本史书,总觉得自己也在那段历史时光里走了一遭,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别人看不到我,我却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他们的正义,也看到他们的贪婪,然后也暗暗去思索,自己的.一生又该怎么如过。这大概也就是读历史的意义吧。
喜欢作者的严谨态度,不知道的不瞎说,会去查史料,去实践,去钻研,这大概也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吧。
明朝那事儿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