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就是简单的复述活动的流程,这是不对的,写心得体会之前一定要理顺我们的写作思路,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国志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1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_、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_,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_、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_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2
“我命格无双,一统江山,破城之后,我却微笑绝不恋战。”听到这首“无双”,总能把人们的思绪引回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时代烽火连天,三个国家为了利益而你争我夺,三足鼎立,它,就是三国。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三国志》正是记述这段历史的书,它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陈寿48岁的时候,开始撰写《三国志》,此书直到现在,仍然是一本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同样璀璨的史学巨著,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那种种虚构出来的情节,但是史学家的语言同样可以厚重得如同千年的铜钟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
人们素常为“三国”这个话题所津津乐道。其中的人物也为人们所称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而我喜欢的人物是名扬天下的曹操。
曹操是个英雄,年少时,就有理想、有抱负、有雄心,并且喜欢交朋友,后来,天下战乱,他能招来军队,征讨四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诚心也打动了各方贤明,相继投奔于他。最后,他能与孙、刘三分天下,雄踞一方,实在有大将之风范,令人钦佩不已。
当然,这段历史是残酷的,在我们欣赏人物的同时,不能忘了百姓们遭受的涂炭之苦。
读过此书,我获益匪浅,其中有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读过“蜀书”,我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张飞就是个反例,他虽敬重贤士,却小看那些地位卑贱的人,就是这个弱点,是自己惨死于小人刀下,多么令人惋惜。魏国的一等谋士贾诩,时人称之为“鬼才”,当曹操有难题的时候他总能给曹操指点迷津,贾诩晚年时,不攀名贵,深居简出,在当朝的文官武将当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他谦恭的精神令后人学以致用。
这个时代,群雄割据;这本史册,经典永存。三国,有那么多的谋士与武将,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他们的毅力、意志与信念着实令我们学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转眼间千年已过,但是当时的英雄们永远为后人的精神楷模。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3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杀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屠城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毛主席,也非常欣赏、推崇曹操,主张坚决为曹操翻案。98他还曾特地前去许昌瞻仰魏都遗迹,并与罗章龙合作一首《过魏都》。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无论是秦王汉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仅是颇有军事才能,还能称得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历代皇帝能说在文学上有造诣的,能和曹操相提并论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晓松却说:“光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的话,李煜都不配给他提鞋,两只手都提不起一只。”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4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5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6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三国志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