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的高频率使用,让很多人都明白了它的意义,心得体会是抒发我们内心情感的文字载体,我们千万不能大意,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参观故居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1
想着要去乌镇走一遭,要去膜拜一下当代文学巨匠茅盾,就马不停蹄地了解乌镇,终于知道自己原本对乌镇的了解多么简单幼稚,只是流在皮毛。
乌镇,在文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历代文人精神的皈依地。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传为佳话;明代洛阳人茅坤,来到乌镇,许是《昭明文选》给了他一束灵光,后来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
想那茅盾的童年,就曾在立志书院里读过书;在庚寅年五月,我站在立志书院的门前,就一直在想,这碧水黑瓦的乌镇,怎会如此耀眼,如此牵动我的心怀?那一刻走神,放佛头枕乌镇的月色入了梦,听到书声琅琅,看到书页被一根根指尖拂动。
在茅盾故居旁侧,和一位老先生攀谈,说及茅盾,老先生说:“说茅盾,不能撇开他的母亲。”一句话,令我思绪翻滚如潮,想到孟母三迁,想到岳母刺字,母亲,在每个人的生命和成长印痕里都无法割舍的存在。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士。自幼饱读诗书,聪明能干,相当有主见。14岁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又不断求教于丈夫,读历史地理,打开眼界。难得的是,茅盾10岁那年,丈夫病故,亲自用正楷写了挽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这位母亲,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她的两个儿子。
茅盾中学毕业,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当地习俗,清贫人家的孩子,中学毕业后,就该去谋一份职业养家,何况茅盾又早年丧父,还是长子。但母亲把娘家一千两银子的陪嫁,给兄弟俩平分下来,这样,母亲力排众议,让茅盾继续读书,后来,考取北大预科。
每个寒假,茅盾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为伴。母亲的决定影响了茅盾的一生,从此,他走出家乡,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个世界交织了光和影,充满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故居在乌镇观前街17号。
观前街很是恬静,幽长的街道,给人望不到尽头的感觉。感觉江南古镇的小巷都是这样的,拖着长长的自己的影子,走啊走,就像走入梦里似的,悠远,绵长。与长长的街道相应和着,街面也不宽,两旁尽是木结构的楼房,错落有致的屋檐,织成一条此起彼伏的线条,自有韵味在其中。行走其间,慢慢地凝望两边的古朴房舍,感受这份宁静,竟生出在这长住的念头来。
我喜欢乌镇的这种婉约和雅制,心里就想,乌镇能够留住陈与义、茅坤这些文化人脚步的,是否也是这种屋檐织成的线条,再加上昭明太子的痕迹?每个到乌镇来的人,必定从东大街进入,沿着观前街,一直向西,走到春日的梦快要醒的时候,一个恍惚,就走进茅盾故居了。
穿越幽暗的走廊,就算已经进入到故居内部了,一行人拐进一间房,而我,顺着走廊一直进去。
离开那个走廊,视线一下子开阔了,映入眼帘的便是院中的藤萝架,我知道,架上有茅盾先生为孙女做的秋千,回想很多年前,茅盾和孙女在这里嬉戏,笑声必定回荡在这个院落里,抬头凝望,院里极为阴郁,属于南方特有的天气。淡淡的流云里,还有没有存留茅盾的音容?而那个唤他做爷爷的孙女,如今又会在哪里?会不会如我这般,在一个秋千架边,怀念他的爷爷?我想,那是一定的。
回眸,与甬道尽头的茅盾铜像静静相对,那安静祥和的雍容之态里,令我感受到一种亲切。这就是那个享誉中外编辑过10多种重要报刊,写出《子夜》《蚀》三部曲、《虹》《春蚕》《林家铺子》《腐蚀》《清明前后》等共计1200多万字的小说家,这就是那个集评论和学术论文、散文、诗歌,翻译外国小说戏剧等于一身的学者作家?
铜像下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一本摊开的书,上面刻有《子夜》的手稿,想到双桥镇,想到石板路,对这一方养育了茅盾的水土更是心怀敬意,很多年,这些婉约的水和石板路流连在茅盾的笔下,而今,茅盾又为他带来了多少荣耀?每年一次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就在这里举行,对乌镇,这是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盛宴。活络的,不仅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与茅盾对视,可以除去尘世的喧嚣。
拐进西厢房,那里曾是茅盾晚年起居的地方。
西厢房是一大间,由一个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茅盾晚年的时候,就在这里接见很多要人还有读者。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在一九三五年,茅盾就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
西墙边有一长桌,是茅盾练书法的地方,凝视着桌子上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墨砚,想象着很多年前茅盾在这里挥动笔杆,偶尔凝神窗外的花草,偶尔扶着疲倦的腰身叹气,眼泪上了眼眶,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竟扑扑滴落下来,伸出手指触摸那张桌子,仍旧不能自已,茅盾,这个用文字书写了一生的人,此刻,会寂寞吗?或者再没有静闲的一刻了!
走出房门,茅盾当年亲手种植的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们当是延伸了茅盾文学的精髓要义,和茅盾的精神指向一道,给前来拜谒的后人以警醒和启迪;也或者,他们代替了茅盾本身来迎接前来的文化人群,而茅盾自己隐身于叶丛间,再不现身,安心书写另一个尘世的华章了。
这样想着的时候,心里宽慰很多,微笑上脸,背靠着棕榈树干,侧耳倾听从树心里传来的低语,它们纷纷告诉我:平心静气,视浮名为尘土,才可以守得自己的本真。
从茅盾故居出来,又一次站在立志书院的门前,凝视门框上悬挂的“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眼前就出现一个背着老式书包的孩童,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的,一副天真但不幼稚的面容;穿过院落,抵达天井,头上又是“有志竟成”的匾额,还有茅盾青年时的汉白玉雕像。
一袭白衣的茅盾,看一眼,说不出的端庄威仪,这与他一直担任政治官员有关,身上自自然然的散发出一股凛然正气,令一些心内固有的胆怯,矛盾和挣扎都会沉稳下来,也似乎有一种力量,回到你走出某种漩涡……伫立片刻,竟也心内坦然很多,浮躁和虚荣都已成为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踪了。
“箭云楼”作为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种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早年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桌子旁靠定,看到橱窗里有这样一段话:“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极力用功勉成大器。”这当是茅盾最初的被肯定和断言吧?尚在小学时候,就这样被肯定一生的人有几个?茅盾是一个异数!
想到茅盾在创作最后一部作品《我走过的路》时,曾在灯下写道:“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想到茅盾最后的心路历程,有无奈的认命,一种淡淡的遗憾满足自心间弥漫而生,假若我自己,在暮年的时候,有这样的感慨,也当是该欣慰的吧?
退出立志书院,在观前街站定,再次地想这乌镇——从昭明太子在这里读书开始,到茅盾在这里发奋,这千百年来的文化史中,书籍应该成为乌镇的灵魂所在,也只有书籍,才可以让人记住在乌镇身上流过的所有印记,也只有书籍,才可以成为文化人前来拜谒的精神寄托!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2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呐喊》等等。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祖居”里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正中央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学生。当年上课都要从自己家带桌椅,鲁迅坐在东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字──“早”,这个字还有一段来历呢,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同学一起在这里玩游戏。
鲁迅的一生离不开文章,就在他逝世前的第三天,还人主病痛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由于父亲的长年生病,家里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所以鲁迅决定学医。但不久他就意识到,医学只能挽救身体,并不能挽救人的想法和意志。于是,他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鲁迅还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言,语文书里曾经有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卡分的功夫用在工作上。”古诗集里曾经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3
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北京市鲁迅中学,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鲁博的展厅很大,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以时间顺序记录鲁迅的一生,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以及仿制书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手稿、藏书、拓片等珍贵文物。在展馆的精品中有鲁迅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先生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院内有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微风拂过,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阳光之下,她们就像一个个身着素装,头戴面纱的少女,仿佛在动情地讲述着鲁迅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绩。
提起鲁迅可能大家得先从他的文章说起,鲁迅一生爱好写作他写的文章不记其数。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无不让后人欣赏。而最家喻户晓就我们熟悉的有《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这几部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让我们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鲁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动力。从那时起鲁迅这位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我的喜爱。鲁迅离开了人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却历久弥新,说明他是成功了。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发展。他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戏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被誉为“战士”。我想他当之无愧。这次参观之行让我收获颇多。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4
6月2日上午,我院学生会200名干部代表在思政部老师的带领下,乘校车前往罗江镇张家沟,参观张爱萍将军故居。来到张爱萍将军故居,思政部主任首先跟各位同学讲了这次思想实践的重要意义,大家听解说员详细介绍了张爱萍将军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艰难的革命战争生涯,介绍了他对伟大祖国的巨大贡献和高尚的人生品德。
张爱萍将军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能征善战,政兼优,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尊重科学,勇挑重担,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品格高尚,公正无私,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长期担任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始终艰苦朴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层调查研究,他总是强调节约,绝不允许铺张浪费。
张爱萍将军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这是我们学生干部学习的好榜样。他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能文能武,军政兼优,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他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坚持求真务实,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雷厉风行。他顾全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识才,敢于用才,勇于护才,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良师益友,与科学家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热爱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听完解说员的介绍后,接着我们观看了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座落在青山环抱的罗江古镇旁,高大古朴的三合大院,全是古式木屋结构,显得十分高雅,静寂。院内两棵桂花树郁郁葱葱,景色迷人。正堂屋上方有原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亲笔书写的.“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我们缓缓步入张爱萍将军的旧居,观看室内陈设。正堂屋内左右侧各摆放了两把旧式木椅。左右两间是张爱萍将军的卧室,里面各摆有一张旧式古朴的木床,非常简洁。
这座高雅古朴的三合大院旧居可以看出,张爱萍将军就出生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家乡人民对他充满着无限崇敬,无限怀念的心情。这次参观张爱萍旧居,也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
虽然学生会干部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务,但是却要求我们要对全校同学和老师负责,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像张爱萍将军一样,兢兢业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怕困难,任劳任怨。在院系各部门的工作开展中,要团结同学,以集体荣誉为重,不利用自己的职务搞特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听取广大同学们的意见,代表广大同学的利益,向上级反映实际情况,为同学、为老师办实事。
张爱萍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我们今天纪念张爱萍将军,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以大局为重,大公无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更要学习他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张爱萍将军的丰功伟绩。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篇5
张謇,一个海门人民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就在今天,我有了答案。
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最东面。一下车,我就仿佛来到了清代。进入仿清式建筑的大门后,沿着甬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
绕过照壁,再往北走,进入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一进大厅,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堵数字墙,这些数字标志着张謇的一生:十六岁,中秀才;四十二岁,中状元;四十三岁,开办企业;一生创办三百七十所学校……
进入展厅,里面共分四个部分介绍了张謇:出生成长篇、实业救国篇、教育兴国篇和社会事业篇。在出生成长篇中,我们听了“夜读三更”、“接下联”、“九百九十九”等故事,知道了张謇从小既聪明又勤奋。在接下来的几个篇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展品和资料,知道了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又陆续开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还以此为轴心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等众多企业。因为海门靠江靠海,所以水上运输是必要的,于是他又兴建了青龙港和天生港。张謇还在教育方面拥有诸多第一,为海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他“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
参观完张謇纪念馆,我不禁感叹:“张謇,真不愧是集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伟人。”
参观故居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