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优秀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反思和总结的心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技巧,通过与他人的心得交流,我们能够获得不同的视角,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于丹<论语>心得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于丹<论语>心得优秀6篇

于丹心得篇1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来说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是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或有时候过分的苛刻,还有一种是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把所读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相反,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他其实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于丹心得篇2

读完这本书,仿佛有一种心灵的体验,使我的内心无比舒畅,愉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个儒家理论最精髓的字眼:“恕”、“仁”、“义”还有“知”。虽然只有区区四个字,却带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联想,它们过多多少少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让读者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也让读过它的读者有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升华,学习孔夫子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这本书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孔子面对面,让孔子教受我们做人的道理。

?论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精华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在繁华而且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到真实而且简朴的心灵之美,让我们得到一种内心的升华和提高,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需要有“义”,才能“不惧”,仁者要做到“爱人”和“恕”才会“不忧”,会交好的朋友,与朋友对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现,才会“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是“恕”最好的解释了。对每一个人都要抱有宽容的心态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别人,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拥有人们所希冀的简单而又朴素的生活,宽容一点,就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让别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仁”,用孔子的话来讲,“仁”就是要“爱人”,要真正地去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与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别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升华与提高,你会体会到这种简朴生活的美丽与快乐,同时你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快乐。

“义”,孔子认为,子路对勇敢的事特别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义的前提下,否则将会有不良的后果。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约束,知错就改,要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君子的重要条件。

“知”:“知”就是同现代汉语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别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与别人对照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内在更加美丽。

让我们做到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拥有真实的简朴生活。让我们获取心灵上的富足,获取我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努力领悟享受着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体验和历险。

于丹心得篇3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这人有从来看不完一本书的读书历程,但是我却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又是一个寒假,趁者这稍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打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从容大度,这中感觉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老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主要讲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解读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点,我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得到了论证。记得刚看到我这个班级的时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没有一个让我觉得顺心的。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孩子们做的都是错事,做了太多的错事。我会以我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强制他们,结果他们学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了吗?我又一次忘记了《论语心得》。记得它的时候,我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的教学也因此丰富起来,孩子们也在师生的进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乐起来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需要这样的《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他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是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确实比别人多,当时,我想自己并没有摆好心态,我没有用那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我走进了这种境界,使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想到的不是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从中学习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生活。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当我们逐渐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开始与于丹老师进行对话,那是一种相当幸福的感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优点,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长处;如果心里都是对孩子的挑剔,我们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称心。回归到我们现在的教学,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彻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优点呢?我想,老师或多或都会对学生存在这么一点那么一点的挑剔。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爱,更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没有这双眼睛,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称心。就是这样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对人、对己、对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理。通过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在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善待别人;学会选择朋友;学习做一个君子;学习面对困苦;学习自信和诚信等等。

真的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真正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也因此变得从容豁达起来。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过的,我学会了从容宽大,也因此渐渐地长大了。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的乐观带动了国内外许多人,使我们大家也学着乐观起来。我们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读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使自己学会了好地对待人生。我们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人生吧!

于丹心得篇4

终于在忙里偷闲中粗读了这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网络内外的争论也大概了解了些。对专家学者或义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评价,一时也难下个人的断语,只是几点粗浅的感受,趁热先拿出来留样。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齐刷刷用了个“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满了指点迷津的意味。没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册子。日僧娓娓道来的佛心、宽恕、感恩,与心得有异曲同工之处。乐贫、自制、修己,与宗教真没太大的区别,都是尽力地调试自己的修为来适应现实,来追求内心的宁静。

于丹的胆子也真不小。凭自身的几分感悟,愣敢往央视开讲,其错误就在所难免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硬说成百姓对国家的信仰,胆子够大。又突然想起论坛上碰到过的一位作小学老师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经》,还与扯些关系。此君若有机缘,恐怕与于丹有得一拼。话说回来,能来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于丹还是有功劳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论语》及相关著作都翻出来重新学习了。那些书应该还在吧?好象当年的南怀瑾的《别裁》也流行过的。

有人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指责于丹在社会矛盾复杂的当下,大谈安贫乐道,是维护利益既得者。这说法多少有点“文革”的余味。孔子在那场浩劫中被批,不就是因为他的保守吗?这种指责倒反证了于丹没太大地偏离《论语》基本的出发点。在社会大变革中寻道,是每个国人有意或无意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书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气,他们有十足的理由生气。你一个影视学的博士来讲《论语》,还名利双收,这不捞过界了吗?捞过界就会犯错,就成“高学历文盲”了。但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国人关注,应该是好事啊!博士们何不来个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让人笑掉大牙。博士们还真没学到《论语》的真谛。

于丹心得篇5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好喜欢!每天倚在床头,欣赏几页,或者放上一段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品性得到升华.远离尘世的喧嚣,倾听灵魂深处的呼声.美哉!乐哉!

儒学渐热,孔子学院开到了很多个西方国家,可见儒学的魅力!《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了中国20xx多年,如今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把这本书这段视频推荐给朋友们共享!

于丹紧扣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易中天: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序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20xx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于丹心得篇6

国学讲堂带领大家重温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至圣先师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风采,再次认识到经典作品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作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整理,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内容精华很多,意蕴深长,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wg时期受到批判。今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部经典,应该采取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论语》的绝度部分内容光彩夺目,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和永恒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作为教师,孔子是我们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元和发展的,他能够做到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能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人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过好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当时技术手段落后、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道统观念,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说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时代感。第四,孔子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更是一名伟大的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汇集整理了当时的经典和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作为经典,《论语》是我们思想的宝库。《论语》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对后世子孙起到很大的教诲和指导意义。比如关于治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关于交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括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鬼神的态度,对待义利的态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特别在这个多元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摇摆,心态浮躁功利,读《论语》无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剂和压舱石。

在一个建设学习强国的时代,在一个强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时代,重温经典文化既能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从中汲取心灵的养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在现代科技与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读美文,诵经典,含英咀华,消化吸收,浸润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胸襟多了一种敞亮豁达,眼光多了一种敏锐深邃,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从《论语》开始,走进经典,亲近母语,照亮人生。“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阅读,让我们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程果)

于丹<论语>心得优秀6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论语心得8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5篇

论语课心得体会5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5篇

论语心得2000字5篇

对论语的心得体会8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模板5篇

论语心得体会300字8篇

论语课心得体会通用8篇

论语的300字心得体会8篇

于丹<论语>心得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9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