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氛围,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合适的教案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的守恒教案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容积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容积守恒问题。
3、乐意参加讨论和交流,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杯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若干。
2、蜜蜂胸卡(红、黄、蓝、绿、橙),《小蜜蜂》视频资料,圆形吸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蜜蜂采蜜”引入活动主题。
(幼儿根据胸卡的颜色分别到不同的地方“采花蜜”)
二、幼儿操作探索活动
1、将各组的蜂蜜放在一起观察并讨论:
(1)哪组小蜜蜂采的蜂蜜最多,为什么?
(2)出示记录表,幼儿自由选择项目进行投票。
(3)想一想用什么最好的方法来比较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探索思考,感受容积的守恒
(1)教师提供相同大小的杯子,每组请出一名幼儿将自己组的蜂蜜倒入杯中,看看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
(2)讨论:各组的蜂蜜倒入大小相同的杯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各组的蜂蜜一样多吗?为什么大家刚才说各组小蜜蜂采的蜂蜜不一样多呢?(帮助幼儿理解瓶子水位的高低与瓶子的粗细、大小有关)。
3、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容积的守恒。
(1)每位幼儿在大小、形状不一的瓶子中选一个瓶子,观察各自瓶子的不同。
(2)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并在杯子中注入相同数量的“蜂蜜”。比较讨论:杯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
(3)请幼儿将杯子中的蜂蜜倒入各自的瓶子中,观察讨论:瓶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
(4)小结:我们杯子中的蜂蜜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无论倒入什么样的容器中,水位的高低如何,水的总量是没变的,所以,小蜜蜂瓶子中的蜂蜜是一样多的。
三、游戏活动:小蜜蜂,嗡嗡嗡。
活动延伸:
请小蜜蜂们把采来的蜂蜜拿去与其它小动物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不仅涉及到了面积守恒,还牵涉到了容积守恒,但都是通过教师操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对幼儿来说,她并没有切身体验,只是得到了一个概念。而且对于一个活动来说,一次包含两个有关于守恒的概念,内容有点多。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德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准确计算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3、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泡泡卡片、数字拼板、雪花片或干。大小不同的有孔珠子、棉线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是有相互问候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泡泡表演队来幼儿园演出了。看,他们20个队员分成了两组,每组演员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幼儿拿出学具“吹泡泡”按照大小或颜色分类分为两类泡泡摆成不同的造型,数数泡泡的'数量,感受泡泡不论大小、颜色及造型的变化,每一类总数不变,都是10个泡泡。
进一步感知10以内等量物品的守恒。
请幼儿找出10个雪花片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拼摆。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3、分组活动。
师:节目表演的太精彩了,可我发现演员们没有演出服和饰品。我们来帮它们一起做吧!
第一组:制作手链。将10个一组大小不同珠子穿成手链并写上价格标签
第二组:制作演出服。幼儿手中的彩色串珠组成牌龙,排列形式,规律不限。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各组请1—2名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玩了什么,做了什么活动,对数量相同的物品进行交换、排列之后发现了什么。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怎样吧这样的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好接受呢?想到了用情境展开并贯穿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数守恒现象。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幼儿在活动中也基本掌握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反思活动,有以下不足:
1、集体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实幼儿在操作中排列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让幼儿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出来,幼儿的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遗憾。
2、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在5以内守恒使用这些教具,幼儿对此教具不太感兴趣。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2、通过测量、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3、能积极尝试和比较主动地学习。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面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底块场地。
物质准备:塑胶板70块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给每个幼儿人手5块塑胶板,让幼儿用塑胶板自主地拼图。然后,请幼儿根据拼出的场地的形状,想想它们分别像什么?再请幼儿比较这些场地的面积大小。
2、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拼出的场地的面积大吗?让幼儿通过铺垫子去发现5块场地是否一样大。
二、操作活动:给5块场地铺垫子并记录用了多少块板。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3、通过给不同的场地铺垫子,比较结果发现5块场地面积的大小。
三、活动评价: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1、幼儿分组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你是和哪些小朋友合作的?怎样合作?!分别给哪些场地铺垫子的?用了多少块垫子?
2、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或别人的操作结果,并讨论:你认为着5块场地一样大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都用一样大小的垫子去铺场地,虽然场地的形状不一样,但每一块场地都是用了12块垫子,说明这5块场地一样大。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篇4
故事背景:
小朋友们要毕业了,老师用同样长度的漂亮丝带,扎了五颜六色的花送给他们。他们收到礼物都很开心,忽然皮皮发现她和琳琳的花大小怎么都不一样呢,便跑去问老师:“我和琳琳的花为什么不一样大啊?”老师说:“那你们自己拆开比一比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物体的形状,位置发生变化后,物体的长度保持不变。
2.发展幼儿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学会正确的比较长短的方法。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老师的礼物》丝带卡片。相同长度的绳子两根。
学具准备:
丝带卡片。相同长度的绳子两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吵嘴的小蛇。”的游戏。游戏玩法。
老师这里有两条小蛇,他们在吵架,吵架吵的可凶了,为什么吵架呢?让我来问一问吧!
哦我知道了,原来他们都觉得自己是最长的,谁也不甘示弱,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替他们量量吧,看看谁是最长的。
教师出示教具两根绳子,带领幼儿比较长度,并教给幼儿正确地比较长短的方法,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将两根绳子拉长,目测比较长短即可。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老师的礼物》,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皮皮发现他和玲玲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皮皮比较之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故事内容,比较丝带的长短。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也拿了四条丝带,做成了礼物要送给你们。教师出示用丝带做成的这个礼物。
教师:这四个小礼物,玩法可多了。
老师示范礼物的玩儿法,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教师:老师有个秘密要告诉小朋友,做这4个礼物的丝带是一样长的,你们相信吗?
教师将4个礼物分别拆开,比较长短。
教师:原来做礼物的四条丝带是一样长的。
物体的长度,不因它的颜色和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2.小蛇的情景再现,变化弯曲的样子,比较长短。
教师:刚才两条小蛇玩累了,睡着了,他们睡觉的姿势是不一样的,一条弯曲成s形,另一条蜷缩成了一团。
教师:小朋友们这两条小蛇是一样长的吗?我们拆开来比较一下吧!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仔细观察学具图片上两条造型不同的丝带,并比较它们的长短。第二组,教师发给幼儿相同长度的毛线,要幼儿自由摆出不同的形状。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课外活动时,教师在场地中用相同长度的两根跳绳围出两个不同的图形,让幼儿借助自己的小脚测量一下,两根跳绳是一样长的。
(2)园内完成《操作册》第61,62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与幼儿一起在生活中探讨其他的测量方法。
(2)家庭完成《亲子册》第61,62页。
活动反思:
开展此次长度守恒活动前,幼儿已经具有测量的相关经验,对于测量需要掌握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我结合前几次的测量活动,依据幼儿活动的热情,请幼儿继续寻找生活材料,探讨长度守恒的原理。
活动的环节很简单:提出问题——介绍游戏规则——请幼儿自由探索——总结操作的经验。
为什么要创设简单的环节进行操作呢?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幼儿已经具备测量方法的经验,因此简单的回忆和提出问题就能够唤起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独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设情景或者游戏式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自主自愿性,体现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第三,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操作氛围,给幼儿的思考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幼儿从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充足的操作时间发现幼儿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物体的体积不因它的外形或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2、发展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
1个铃鼓,一次性纸杯若干
2、学具准备:
橡皮泥若干,香蕉、黄瓜等若干,小刀、盘子等,长方体积木若干。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走线,线上游戏:超级变变变。幼儿在指定范围内自由走动,一边走一边念儿歌:“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当念到最后一句时,幼儿任意摆一种造型,保持不变,然后问幼儿:你变成了什么……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橡皮泥,变变变。
教师给每个幼儿同样大小的橡皮泥一块,鼓励幼儿随意捏、搓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比较判断:橡皮泥的开头变了,它的大小变了没有,为什么?
请幼儿把橡皮泥还原,感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引导幼儿反复捏、搓橡皮泥,把它变成各种物体,感知体验物体的体积守恒。
小结:橡皮泥虽然形状变了,但是体积的大小并没有改变,还是那块橡皮泥。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盖高楼。每个幼儿有相同数目的长方体积木,发挥想象拼搭不同形状的高楼,然后互相比较,每个小朋友盖的高楼形状相同吗?有什么是相同的?(开头不同,但积木数量相同即体积相同)。
第二组:蔬菜水果切、切、切。
第三组:做操作册。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篇6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在前期有了一定的数物关系,在进行10以内数物结合时有幼儿摆出了不同排列方法的物体,并引起班级许多小朋友的兴趣,大家都积极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所以,就考虑到设计这节课和孩子一起探索关于守恒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德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准确计算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3、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泡泡卡片、数字拼板、雪花片或干。大小不同的有孔珠子、棉线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是有相互问候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泡泡表演队来幼儿园演出了。看,他们20个队员分成了两组,每组演员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幼儿拿出学具“吹泡泡”按照大小或颜色分类分为两类泡泡摆成不同的造型,数数泡泡的数量,感受泡泡不论大小、颜色及造型的变化,每一类总数不变,都是10个泡泡。
进一步感知10以内等量物品的守恒。
请幼儿找出10个雪花片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拼摆。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3、分组活动。
师:节目表演的太精彩了,可我发现演员们没有演出服和饰品。我们来帮它们一起做吧!
第一组:制作手链。将10个一组大小不同珠子穿成手链并写上价格标签
第二组:制作演出服。幼儿手中的彩色串珠组成牌龙,排列形式,规律不限。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各组请1—2名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玩了什么,做了什么活动,对数量相同的物品进行交换、排列之后发现了什么。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怎样吧这样的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好接受呢?想到了用情境展开并贯穿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数守恒现象。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幼儿在活动中也基本掌握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反思活动,有以下不足:
1、集体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实幼儿在操作中排列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让幼儿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出来,幼儿的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遗憾。
2、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在5以内守恒使用这些教具,幼儿对此教具不太感兴趣。
数的守恒教案反思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