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邀请同事审查和提供建议,以改进教案,教案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抽象语言还原成画面,感受体会句子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在动物园见过天鹅,天鹅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天鹅的课文。
2.看看在小天鹅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勾画有关词句,了解小天鹅当时飞行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
相机引导品味词句抓住“飞得最慢、支持不住、拼命鼓动、下降、收拢翅膀、摇摇摆摆、飘荡”等词、
指名读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那一群天鹅则像一条白线似的,在皎洁的月色下若隐若现。”
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再现句子描写的情景。
5.小结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2.翅字注意支字旁的捺画要舒展,以便能托住里面的“羽”。啦字注意中间的提首旁窄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3.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掉队,那它最后脱险了没有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句子。
理解句子:“直到那群天鹅消失了,这只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等那群天鹅消失了,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理解小天鹅在认真观察那群天鹅飞行的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天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的追寻同伴的足迹。赞扬了小天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四、作业:以“小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写话。
板书设计
12 天鹅
1 及时观察
掉队 2 冷静机智 追赶队伍
3 不畏困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 自主学会字词,能理解本文“一技之长”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有12的句子,感受句子的深刻含义。
3 能发挥想像,写一段队长对矿工们讲的话。
4认识矿工们长期帮助受难工友的家属又严守秘密的高尚品格,感受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老师要写(板书:秘密)同学们跟写,你们知道秘密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2、出示课题:《37共同的秘密》“共同”加重。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4、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哪些人共同的秘密?共同的秘密是什么?这个秘密被揭穿了吗?为什么这个秘密要大家共同遵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提得很好!那么课文围绕共同的秘密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快速读读课文。
出示填空:为了 帮助矿工妻子维持生计 。12个矿工约定 每天去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 ,并且这个约定一直坚持了十几年。板书(12个矿工——约定)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现在你们知道了,这共同的秘密是什么呢?齐读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1、2小节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个约定呢?
出示(引读):课文的1、2小节
(1)理解“闭塞”、“一技之长”
(2)得知这一情况的矿工队长会怎么想呢?他会对矿工们说些什么?
想象说话:矿工队长想: 于是,他跟12个矿工说:“
?”矿工们听了队长的提议后,都同意了。
(3)师小结过渡
2、师: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来遵守彼此间的约定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学习课文的3——8小节。
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8小节,用浪线将他们遵守约定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2)圈出关键词语,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随机)
预设:
(1)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通过关键词语“一下”“第一天”“12个人”体会12个矿工都信守了约定,如期到来。
指导朗读,
(2)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通过关键词句“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体会矿工信守承诺,没有一个人失约。
抓“从不间断、风霜雨雪”体会到矿工们一直坚持着。(板书)风霜雨雪 从不间断)
你们试试你觉得怎么读,指导朗读
师引读第4节
理解“矿工们为什么始终不和至亲的妻子说出这个秘密”。
生交流
师小结:矿工们以工友家属可接受的方式帮助她,他们的付出不求回报,也不愿让接受帮助的人知道他们的帮助,维护了受帮助人的尊严,也体现了工友间朴素的兄弟情谊。
学习第5节:
出示第5小节
a 随机点评学生朗读,抓“弥留之际”理解
b 学生质疑、交流
c师小结、引读队长对妻子所说的话
(3)出示: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通过关键词语“不变、时光变化”体会矿工们一直在坚守着约定。
师小结:是啊,不断变幻的是——时间,不变的是——12个人的这份善良心。板书:(世间变幻 爱心不变)
指导朗读
(4)出示: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
师:为什么有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情况?女人代替了男人又是怎么回事?
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出示:老矿工要退休了,他对儿子说:“ 。”于是,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一位矿工累倒了,他对妻子说:“ 。”于是,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人。
师指导体会这个秘密早已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
师:这个共同的秘密还仅仅是12个矿工的吗?这个秘密仅仅是每天去吃一碗馄饨吗?交流
师小结:正是有了十二个矿工12颗无私支援遇难矿友的高尚的心灵,才有了爱心的接力传承,才有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指导朗读
(5)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师引读理解矿工们长时间坚守约定帮助遇难矿工的妻子。
(6)师:看着这几句话,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7)再次串读5句话,思考“12”代表的意义、
生交流,随机板书:真情、温暖、善良……
4、学习第7节
师:遇难矿工的妻子面对他们的倾力帮助,她又是怎样做的?
①朗读体会第7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师小结 板书:(画爱心)
四、总结全文
1、师小结(放音乐):这份共同的秘密是一种无私的援助,它源于人世间最无私的爱。这爱,支起了她简陋的馄饨摊;这爱,重新点燃了她俩生活的希望;这爱,在人们的手中接力传承;这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爱,茹星星点火,从人们心底升起,深深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索……让这个感人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音乐高潮)
板书: 37 共同的秘密
12个矿工——--------------- 约定
风霜雨雪 真情 从不间断
世间变幻 12份 温暖 爱心不变
善良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生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心理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溢、添”等8个生字,会写“墙、牌”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采用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分两组出示词语。分组对比读,读准字音。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鲜花凋谢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课前检查生字预习时,教师也将两组词语对比出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比读文,充分想象,强化体验。
1、(课件演示):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板书: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你会做些什么?心情如何?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在花园里捉蝴蝶,看蜜蜂采蜜,听小鸟鸣叫等。心情无比舒畅。
带着自己无比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了,但是花园却完全变了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此时的花园用什么词来形容最恰当?
板书: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课件演示):花园周围砌起了高大的围墙,上面竖起一块写有“禁止如内”四个大字的告示牌。指导“牌”字的写法。
同学们,看到这个告示牌,你有什么想法?从高高大大的围墙边走过,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学习,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花园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花园相对比,把孩子们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情相对比,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感受文本。)
3、过渡: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他突然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他的花园又一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语句练习朗读。
板书:草翠花??
冰雪覆盖鲜花凋谢
4、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5、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句子: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对比人物态度和感觉;在读书中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读书中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看图想象,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1、指导看图,用学习本课积累的词语,生动地描绘画面的内容。
2、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3、小组分工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冰雪覆盖
分享快乐无比幸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