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分享他们的成功教案,教案可以是单节课的计划,也可以是一整个学期或学年的课程计划,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瑶族舞曲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瑶族舞曲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数民族瑶族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进一步体验和认识音乐要素对音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瑶族舞曲》,能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音色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体验速度、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并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进行创编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难点】:理解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快乐的啰嗦》,请大家边听音乐,随着教师的提示边打节奏跟随音乐节奏、速度、力度拍子的变化,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教师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2·感受欢快情绪,听辨出舞曲体裁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1·欣赏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
设计意图:我采用的是播放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听觉和视觉结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集中起来。
(二)新课教授
1·完整聆听《瑶族舞曲》,感受情绪及其情绪对比(播放曲式结构图)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音乐欣赏更具有目的性。同时对于《瑶族舞曲》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2·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
(1)演唱a、b主题,认识速度、节拍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教师通过提示性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 ②运用直观的击拍方式,学生可以在观察、比较击拍动作快慢中,发现和体会节奏差异对乐曲情绪的影响
(2)欣赏b主题乐段,体验音色、力度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引导学生听出本段主题的演奏乐器,以及乐器使用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边听音乐变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
②通过对b主题的聆听,了解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也变得更加欢快、热烈
③请同学总结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欣赏b、c主题乐段,了解节拍、速度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①请同学们边划拍边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发现拍子在音乐中的作用
②总结拍子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请同学们总结速度、拍子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同学们能够自己总结出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应该让他们通过听、唱、讨论来体验音乐,并通过发现结论——推翻结论——补充完善结论这一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1·改变音乐主题,用小提琴、二胡演奏改编的节奏型(1)请同学们尝试改编a、b、c的主题,改变音乐情绪
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邀请个别会乐器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进行即兴试奏,体验主题音乐改编后的效果
瑶族舞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二、第一次倾听音乐《瑶族舞曲》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五、第四次倾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瑶族舞曲教案篇3
教学题目:《瑶族舞曲》
教学课时:1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二课 欣赏《瑶族舞曲》
教材分析:
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第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乐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作业收集相关的瑶族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并大胆的利用网络教室与学生共同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二时的欣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计算机”音乐课。激发了她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本土音乐文化,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的音色、力度、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瑶族舞曲的节奏及音乐风格特点。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收集的资料,并向大家简单的介绍。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网络教室利用白板制作课件并演示。
(百度图片瑶族服饰)设计意图、依据: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动手能力。
2.教师将自己制作的瑶族风光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语言介绍,了解“盘王”、“长鼓”等关键词,为欣赏教学打好铺垫。
开发网络资源,将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利用软件制作成走进瑶家山寨的段短片,让学生着重更了解与瑶族舞曲相关的内容。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利用姐妹艺术“有声的文字——语言”。让学生更直观自然地了解了关键词,盘王、长鼓、长鼓舞等。
二.学习新知
1.好看的风光,好听的乐曲,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非常有特点,被喻为“有音无影”。也就是根据动听的音乐联想出舞蹈的场景。那么如此美妙动听的旋律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学生带着疑问,欣赏视频介绍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曲作家刘铁山的短片。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上网收集下载的中央电视台主持走访曲作者刘铁山的视频短片。
设计意图、依据:借助于视频短片的记者采访,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以情激趣,丰富了对音乐的理解。
2.再次聆听:分段聆听并随着音乐做该主题主奏乐器的演奏动作,学生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情感。并自觉完成p11页课后习题。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依据:提高学生记忆旋律的有效性。
三.巩固练习
1.拓展延伸:把课内外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课堂立意,播放其他形式的瑶族舞曲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为学生介绍新稻子演唱组的成长经历,并播放在青歌赛上演唱的《瑶族舞曲》改变的歌曲。学生与教师共同欣赏其他形式的瑶族舞曲并和老师一起观看。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充分利用网络优秀资源,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依据: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心愿。
2.达标检测:
①《瑶族舞曲》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乐曲?创作于哪一年?曲作者是谁?
②说出三个以上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
③《瑶族舞曲》的曲式结构?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④请你听听现在播放的乐曲是《瑶族舞曲》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怎样的情绪?
形成性评价:
1.关于测试问卷,学生对乐器的名称和音色回答的不是很好,这也是我最需要充电的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从这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2.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因素吧,和低年级的同学比较,都很不情愿到前面进行参与表演,但是对于网络课却格外的喜欢,特别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大胆的采用了学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们在机房上音乐课还是第一次,课堂上的表现都很兴奋,从收集、整理到制作课件,都兴致盎然。
板书设计:
1. 小组探究 自主活动——学生展示收集的瑶族资料
2.情境导入 了解新知——欣赏瑶族风光片、视频播放,了解乐曲创作背景及作曲家。
3.初听全曲 感受音乐——初步感受聆听乐曲,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4.分段聆听 记忆乐曲——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
5.再次聆听 逐步深入——再次整体听赏,表现创造音乐。
6.拓展延伸 提升课堂——聆听欣赏瑶族舞曲改编的音乐作品,提升课堂氛围。
教学反思、总结
本课通过视频短片采访曲作者,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效果非常好。学生印象深刻。在听唱想大比拼音乐游戏中,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够做到用心聆听音乐,并根据老师给出的题目认真做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聆听音乐,我还加进了学生拍长鼓节奏的方式为《瑶族长鼓舞》伴奏,学生不仅了解了瑶族长鼓典型的节奏型,并能随着音乐充分感受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
本课的教学不足之处是让孩子了解西洋管弦乐器的相关知识部分渗透的还不够具体,因为学生平时对西洋乐器的接触不是很多,况且现在的音乐多采用电声伴奏,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音乐游戏环节时,让学生去听辩乐器的音色,并说出它的名称,而老师没能再运用图片、音响等可视可听的素材,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种乐器,这是很大的遗憾。另外,有些主题的配器,我自身也不是非常肯定的说出来,含糊不清,还需要再反复推敲教材,反复聆听乐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另外,有的相关知识拓展起来,45分钟的时间就显得格外的紧张,因此,有的教学环节没有细致的进行完善,这也是令我遗憾的事情,还有白板的定位问题,有的时候课前一忙乎,再从新定位确实很麻烦的。
瑶族舞曲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观看舞蹈动作,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学习用打击乐器为乐曲《花狸虎》伴奏。
2、引导幼儿在乐曲念白处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充分享受参与音乐创编过程带来的乐趣,同伴间学会合作与交流。
活动准备:
1、打击乐器:碰铃、圆舞板、铃鼓。
2、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有一只可爱的花狸虎要出去找朋友玩,请小朋友边看老师的舞蹈边想一想它是怎样找到好朋友的?
1、老师表演舞蹈,幼儿欣赏。
提问:花狸虎是怎样找到好朋友的?
2、舞蹈结束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想。
通过讨论幼儿明确了花狸虎找朋友的过程(走——跑——找到朋友快乐的欢呼——好朋友一起出去玩),同时幼儿了解了乐曲的基本节奏型。
3、逐步出示图谱,带领幼儿边看图谱边做动作。
二、观看图谱,引导幼儿创编声势讨论配器。
师:我们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音乐,现在请小朋友再帮老师设计一套声势动作。
1、出示图谱,自由创编声势动作。
师生讨论结果:走——拍腿,跑——拍肩,欢呼——跺脚,好朋友一起走——拍手。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老师的指挥,我们分组做一下声势动作。
2、看老师指挥,分组做声势动作。
师:小乐器看到我们玩的这么高兴,它们也等不急了。你们快点想一想小乐器怎样来演奏?
3、教师出示乐器,集体讨论乐器的配置方案。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给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小乐器,看老师指挥演奏一遍。
4、演奏阶段。
(1)看教师指挥,幼儿用小乐器分组进行演奏。
练习时重点指导幼儿注意倾听,相互配合。对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决,注重培养幼儿以强带弱互帮互助的学习品德。
师:我们用最漂亮的表情,最好听的乐声再来演奏一遍。
(2)教师指挥幼儿进行多声部乐器合奏练习。
师:小朋友,当我们在念“哼哪一支 哼哪| 哈那一支 哈”,表示快乐欢呼声的地方还可以怎样敲?
(3)引导幼儿在念白处创编不同的节奏型。
幼儿讨论,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新创编的节奏型。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种节奏呢?我们听音乐演奏一遍。
(4)师生根据新创编的节奏型,进行演奏。
师:这次我们交换乐器,再换一种新的节奏来演奏。
(5)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当一当神气的小指挥呢?
(6)孩子当指挥演奏一遍。
(7)学演奏家站起来演奏一遍。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花狸虎和它的好朋友在小朋友们好听的乐声中玩的更高兴了,花狸虎想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出去玩,你们接受它的邀请吗?(接受)好,我们一起出发吧。(听音乐做动作下场)
四、活动反思
本堂课打破了打击乐以单纯的奏乐活动为目的的课堂模式,把舞蹈的形式加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能够动静交替,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图谱的设计使用,让孩子们有了具体的感知对象,使原本抽象的乐曲,具有了形象化的`特点。依据图谱设计声势动作和配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展现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缺点方面,安排的内容有点多,一节课上起来有点仓促,可以适当分解内容,减轻幼儿课堂压力。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体现“教学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整堂课充分调动幼儿多方感官,幼儿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中体验音乐,交流互动。我想,好的音乐课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瑶族舞曲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音乐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
2.用打击乐器表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瑶族舞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 欣赏《瑶族舞曲》
2.瑶族舞曲配器音乐、铃鼓,圆舞板,木鱼等,图谱、乐器卡片。
活动难重点:
用打击乐相互合作拍出节奏。
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1.欣赏配器乐曲
仔细听一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用了哪些乐器。
2.探索发现配器方式
(1)找找哪些乐器在唱歌
用了哪些乐器?
(2)再次欣赏
听听是不是这些乐器?
(3)找找哪两个乐器在对话(第一段完整欣赏)
这么多乐器,他们是怎么唱歌的?谁和谁对唱?(幼儿说到该乐器,教师要示范演奏)
我们再来听一听,乐器谁先唱谁后唱。(再次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那种乐器在中间出来唱了几句?(双响筒)哪种乐器唱歌最多?(大鼓)
这几段音乐听上去怎么样?第三段节奏快的时候哪些乐器一起来歌唱的?(所有乐器一起唱歌)
3.出示乐器图谱
我们听一听小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对话的?(请小朋友试一试乐器节奏是怎样的)我们看着“节目单”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演奏。(幼儿第一次完整地演奏。)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1.自选乐器集体演奏
(1)演奏第一段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跟着指挥听着音乐开始演奏。
(2)分解演奏
我们再来一次,想想你的乐器是和谁一起对话的,用什么节奏。
(3)完整演奏
瑶族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演奏,听着音乐想好节奏。
(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结束活动:
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活动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瑶族舞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随笔:能顺利完成本课内容要求。
瑶族舞曲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一、引入教学:
1、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2、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3、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
a b a
瑶族舞曲教案篇8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三、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瑶族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五年级里我们将开始介绍这些民族乐器和器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瑶族舞曲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