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要提升课堂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教案的系统化编写与设计,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的我教案反思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篇1
教学意图:
磁铁不仅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指示方向的仪器。孩子对磁铁有一种好奇:因为它会吸住东西。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幼儿。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理念。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的名称和可以吸住铁制品的基本特征。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教学重点:
1、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2、探索磁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
1、幼儿的操作用具:磁铁、各类铁制品(大头针、曲别针、铁钉、铁丝、铁片)、非铁制品(塑料勺子、积木、雪花片、纽扣、泡沫、硬)每人一份。
2、放有雪花片和曲别针的筐(每桌两筐)。
3、教师演示用具:磁铁、垫板、别有曲别针的娃娃纸片。
教学过程:
一、摆弄操作
老师:请你把筐里的东西分成两堆,分的时候要用到这东西指磁铁),你去试试。
由于上次活动的开始,老师指导语过于的含蓄,出现了许 多与“磁铁"无关的操作现象,使得孩子走了一些弯路,降低了集体 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活动的开始,直接引入磁铁,使孩子立即对当前的学习对象进行关注,大大减少了教学上的麻烦。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在活动中,由于我的指导语的暗示,大多数的孩子都用磁铁(尽管孩子都叫不出它的学名)把东西分成两堆,有1个孩子按大小分,有2个孩子按材料质地分,有1个孩子按长短分,终因材料的不规则,而无法进行,于是,抬眼看同伴,便拿起磁铁,立即被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吸引住,从而信心倍增,很快,也将材料分成了两堆。
二、协调交流
讨论: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老师(小结):用这(磁铁)可以将筐里的东西分成两堆:能被吸住和不能被吸住的。这东西叫磁铁,它能吸住铁的东西。
三、迁移验证
找一找: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铁做的?你怎么知道的?
上次的研究活动表明,孩子更容易记住“吸铁石",而不容 易记忆“磁铁”,所以,这里让孩子有反复使用“磁铁”这个学名的机会,如,孩子说:门把手被磁铁吸住,它是铁做的。孩子在寻找过程中。,既验证了磁铁的特征,又记住了“磁铁”这个名字。
在活动中,有半数的孩子似乎都知道:能吸住铁的东西,就叫“吸铁石",于是,他们很不容易记住“磁铁”这个学名。在寻找“铁做的东西"的过程中,当孩子们欢呼“这是铁做的”,我就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大多回答“因为它被磁铁吸住了”,如此反复多次,孩子就记住了这个比较陌生的名字。
四、迁移运用
1、游戏:找别针。
老师介绍:曲别针掉到雪花片筐里去了,请大家帮老师一起找曲别针,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孩子在混有曲别针的雪花片筐里,挑选别针。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一开始没有想到用磁铁,而用手拣。当看到同伴使用时,立刻仿效,果然方便得很,于是兴趣大增。
2、游戏:小动物跳舞。
将立体人物别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面,用磁铁在垫板下面移动,让人物跳起舞来(也可以准备更丰富的磁性玩具,如:塑料盒里小鱼游、小纸棍里红旗升等等)。
这些游戏可以放在区角学习中。
五、教师总结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的快乐时光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大家能够多留心观察,多认真思考,老师相信成功永远属于你们。
教学反思:
磁铁是幼儿园教师经常使用的物品,幼儿也很熟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在一起,有时却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而“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磁性原理对中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本次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却又高于幼儿的生活。正所谓跳一跳,摘得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幼儿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幼儿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个别幼儿有漫无目的的瞎玩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在幼儿需要时给于适当的提示,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获取有关磁性原理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探究的主体地位。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交通标志作用大,初步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
3、让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标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重点是让幼儿感受交通标志作用大。
活动难点:
是幼儿自己能画出简单的标志,并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到马路、十字路口处寻找和观察各种交通标志;
2、请家长协助幼儿搜集有关交通知识的资料;
3、图片:常见的交通标志、故事《神奇的小警服》。
4、彩笔、纸。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神奇的小警服》引出课题。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后,提问:故事中的小猴子怎么了?过马路为什么要走斑马线?什么是交通标志?
评析:活动的开始,老师先用故事让幼儿知道斑马线是一种交通标志以及交通标志的含义。!因为故事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故事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受到。
2、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及重要性。
(1)出示红绿灯标志、人行横道标志,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用互动谈话的形式请幼儿说说自己都见过那些交通标志,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评析:利用活动前幼儿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及其代表的意义,再通过谈一谈交通标志的含义及作用,让幼儿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3、请幼儿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标志。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交通标志,知道了它们的重要,现在就请小朋友画一画你喜欢的标志,然后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的名字,还有我们平时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
评析:通过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标志,说说它的名字和作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的标志的作用,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4、设置交通标志栏。
师生共同将老师准备的标志图、幼儿画的标志及家长协助收集的交通标志,组成专栏贴于墙上,引导幼儿进行观赏、交流,加深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活动反思:
师生共同设置标志栏,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赏,加深对交通标志的认识的同时,使幼儿知道这些标志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乐意大胆地描述物形,尝试用合适的语言较完整地讲述图意,体验积极表述的乐趣。
2.调动已有的经验对“如何战胜大灰狼”进行发散性思维,丰富相应的词。
3.知道要象三只羊一样团结在一起。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教师层面:与故事配套的立体教具,三只羊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幼儿层面:已认识过山羊,并会唱《小羊小羊咩咩咩》。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立体教具,引导幼儿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节。
1.出示山坡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是怎么样的山坡?
2.出示小草
提问:在山坡的下面,长满了什么?是怎么样的草?
3.出示三只羊
提问:在绿油油的大草坪上,谁会来呀?
4.出示三只羊(钢琴用高音、中音和低音来配三只羊的脚步声)
(1)“的笃的笃的笃”(声音轻而急促)谁来了?怎么样的小羊?和小羊打个招呼。
(2)“踢托踢托”(声音略响、中速)现在谁也来了?(模仿它的脚步声)
(3)“笛——度——,笛——度——”(声音略哑,慢速)还有谁呀?
(3)来了几只羊?这三只羊长得一样吗?给它们取个名字吧!
5.这三只羊到草地上来干什么?
6.我们也来学学小羊吃草(听钢琴声依次学小羊、中羊和大羊出场),师和幼儿一起表演吃草,吃完了快乐地唱歌跳舞《小羊小羊咩咩咩》。
7.教具演示三只羊把山坡下的草吃完了。
8.第二天,小羊想到山坡上去吃草,它走啊走啊,发现山坡上有一个山洞。(出示山洞)
9.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山洞?也许谁住在里面?看看谁猜对了?(演示大灰狼的头伸出洞口)
10.大灰狼问:“谁呀?”小羊怎么回答?…(师幼自然互动对话)
11.中羊也上山来吃草,引导幼儿起立和教师饰演的'大灰狼自然对话。
12.小羊和中羊逃到山脚下,碰到大羊,怎么告诉大羊的?(先请个别幼儿说,再集体学说)
二、调动已有的经验,引导幼儿想象战胜大灰狼的办法。
1.大羊对小羊和中羊说:“原来这样,那我们得商量出一个战胜大灰狼的办法。”
2.幼儿积极创想办法。
重点:积极回应幼儿的办法,并引导和帮助幼儿把话说清楚。
3.续讲故事中三只羊的办法。
4.三只羊斗败了大灰狼,又高兴地唱歌跳舞了。(邀请新老师一起参与)。
5.小结:一只羊孤零零,很害怕,三只羊一不害怕,而不慌张,齐心协力打败了大灰狼,这就是——团结力量大!和你边上的好朋友拉拉手,拥抱一下,一起出去做早操吧!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篇4
游戏目标:
1、在舞蹈中初步知道邀请舞的规则。
2、体验与同伴共同舞蹈的乐趣。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游戏准备:提前学唱歌曲音乐磁带
游戏过程:
邀请舞:找朋友
前奏:大圆圈,跪地准备。
1-4小节:拍手踏步一拍一次,最后一拍在找到的好朋友面前站好。
5小节:两人面对面做敬礼状。
6小节:两人相互握手。
7-8小节:两人手拉手转一圈。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总的来说比较成功,思路清晰,环节流畅,基本达到的教学目的。这首歌词本身很好理解,孩子一听就知道唱什么,懂什么意思,如:敬个领、握握手等歌词。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有经验的,所以孩子乐意去说、去唱。但是动作方面,小班的孩子只会简单的拍手、走步、握手。在这里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要求,而是找好朋友拥抱一下,孩子们也很给你兴趣。
通过这节活动我吸取了一些经验,但在活动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幼儿学唱歌的这个环节,老师说的太多了应放在身体上的节奏更多一些,这样对有儿童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些。幼儿在运用体态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可能还不够,导致在找朋友的时候动作有点僵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注意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且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往,让幼儿能够体验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篇5
电话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如何自己制作电话把声音传给好朋友”的话题一提出来,立刻调动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开展了别开生面“问候电话”活动。
本课的重点一:
孩子自己动手,把我们熟悉的、常用的一次性纸杯,用线绳连接起来制作纸杯电话。活动中鼓励两两孩子相互合作,每人先取一个纸杯,在杯底用牙签戳一个小洞,再选一根绳子做“电话线”,把“电话线”从底部穿过,为了防止通话时绳子被拉出来,在杯子内的绳头上系着牙签。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特别专注,相互帮助,在系绳环节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协助,只有桂晨晨和杨倩独立完成。
本课的重点二:
在与同伴玩“打电话”的游戏中感知声音的传播途径。活动中先让幼儿各自拿一个不连线纸杯玩“打电话”,得出结论“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再连上线玩“打电话”,得出结论是“声音沿着电话线传播的”。同时,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长短、松紧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幼儿们在反复操作中能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
整个活动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但对科学小制作活动感兴趣,还在玩自己制作的“电话”时,特别有成就感。只是在感受声音传播环节,由于提供给孩子们的绳子材质不一样,有时感受声音的变化不明显,如果电话线用的全部都是钓鱼用的尼龙线、绣花线、丝线就好了。
家长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和孩子试着去玩一玩这样的游戏哦!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篇6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数字1~10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对10以内数的相邻数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我在本活动中,通过游戏给小动物找家、找邻居,让幼儿学习6~9的相邻数,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6~9的相邻数,感知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
2、喜欢动手操作,胆表达6~9的相邻数。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活动重点:
掌握6~9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
理解并表达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图片(1腕象、2匹小马、3只小猴、4只长颈鹿、5只小鸭、6只小狗、7头小猪、8只小鸡、9只小鸟、10只小兔和“森林小区”)。
2、数字卡片1~10若干,点子图若干,标有数字1~10的各色珠子若干,细绳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游戏--拍手回答,复习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学习6~9的相邻数。
⑴出示房子的图片,引出相邻数的概念。
---出示小狗的图片,教师:“小狗一家刚刚搬到了森林小区,他们想认识一下自己的邻居,我们一起来它。”----出示6只小狗,提问:“小狗家里有几只小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他们应该住在哪里,为什么?”---小狗家前面的邻居是小鸭家,他们家一共有5只小鸭,小狗比小鸭多一只。(教师翻开动物卡片后面的数字卡)6比5多1。
---提问:“小狗后面的`邻居会是谁呢?他们家应有几只小动物呢?”----幼儿猜想并说明理由。
----翻看7只动物的家,点数验证,----提问:6只小狗的邻居是谁和谁?他们两家各多少只?数字6的相邻数是数字5和数字7。
⑵游戏“找邻居”。
----教师分别出示7头小猪,请小朋友小猪找家和找邻居。
----用同样的方法8只小鸡和9只小鸟找家和找邻居。
二、游戏“朋友在哪里。”1、游戏规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听音乐传球。音乐停,球传到谁,他就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如:“我是7,我是7,我的朋友在哪里?”手上拿有数字卡片6和数字卡片8的幼儿分别举起卡片回答:“我是6,我是6,我是7的小朋友。”“我是8,我是8,我是7的朋友。”2、开始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组活动。
1、画点子或添数。
2、举数字卡片找朋友。
3、数字排队。
四、活动延伸:
1、完成幼儿用书p9~12。
2、穿珠子:各色珠子若干,按1`~10的数量穿彩色珠子。
中班的我教案反思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