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实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引入更多的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神奇的门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神奇的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纸桌,在模仿、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桌的秘密。
2、喜欢手工活动,乐于探索与实践。
【活动准备】 泡沫垫、长方形纸、篮子、积木、篮子、长方形纸、胶棒、黑板、盛满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数、坐形、折纸试孩子、操作要求)
【活动过程】
说说纸的用途 ——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师生共同小结。
一、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张纸,那谁来告诉老师,纸有什么用呢?(小结)可是今天,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软软的纸,来做一张能站起来的一条腿的桌子!
二、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纸桌腿。
1、讨论:如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两部分组成?桌子腿一般有几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样才能站的稳呢?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讨论:除了用卷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做桌子腿呢?)
2、尝试制作:现在就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
3、探索各种形状的桌腿: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谁的纸桌最牢固!
2、请小朋友轻轻的在纸桌上平放积木,看那种造型的纸桌放的积木最多!
3、幼儿报数:你的纸桌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讨论:为什么他的桌子上能放这么多积木?我们来看,他的纸桌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发现那种形状的纸桌更结实,放的积木更多一些?
四、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纸桌腿变得更牢固、更结实?放上更多的积木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来制作纸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就让我们再来试一试!
3、小结:纸的本领真大,通过折圈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软软的纸竟然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结实的桌子!而且在制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圆柱体的桌腿比其他形状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积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呢?(老师演示)下课以后,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试一试,看还能不能制作出更结实的纸桌,能放上更多的积木,我们把纸桌的形状和放积木的数量记录下来,下一个星期咱们进行纸桌大力士比赛,好不好!
神奇的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大胆地动手操作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白纸、纸杯、积木 活动过程:
一、猜测引题
1、(出示三座不同纸质的纸桥)这里有三座不同的纸搭成的纸桥,这是一座?(面巾纸桥)这座呢?最后一座呢?
问:这三座纸桥谁的力气大,顶住的积木多?
2、到底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用积木比一比。(我们应该把积木放在什么位置呢?)
3、为什么纸板桥能顶住积木?
二、第一次操作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一张薄薄的白纸变成大力士顶住一块积木呢?等会就请你们去试一试,出发之前听好老师的要求:
①、请你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试一试②、等老师拍手时把纸和积木放回箩筐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用照相机记录幼儿的方法)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白纸变成大力士的?
3、交流分享
(1)你的纸桥能顶住一块积木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的?
(2)老师还把小朋友的方法用照片拍下来了,我们一起看一看。(展示照片里的方法)
4、小结:原来通过手折、卷改变纸的`形状它就能顶住积木。
三、第二次操作
1、你们的纸桥能顶住更多的积木吗?
等会再请你们去试一试。出发之前同样听好我的要求:
①、不要把积木放在桥墩上,要放在桥面的中间②、当老师拍手是把的桥留在桌面上然后回到座位上。
2、幼儿操作
3、分享交流: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桥变牢固的?(你一开始就用这个办法的吗?)
你们都用什么办法让纸桥能顶住更多的积木的?
4、小结:一张白白的纸多折几次后它就能顶住更多的积木。
四、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的自己的努力把薄薄的白纸变成能顶住积木的大力士,等会区角活动时请你们拿各种不同的纸去试一试。另外也请你们想想,怎样让面巾纸也变成能拎的动瓶子的大力士。
神奇的门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的物品,对于纸的了解和使用幼儿已非常熟悉了。《指南》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科学谈及内容应贴近生活经验,将身边的事务和常见现象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一张纸给幼儿的直观印象是有两面的,但是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或者如何让一张纸变成一个面,幼儿是难以想象的。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用眼和手直观感受到只有一个面的纸,感受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活动目标
1. 知道纸有两个面及面的范围分界;
2. 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其特点,知道如何验证只有一个面;
3.能思路清晰地按步骤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神奇,有崇尚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面的范围;知道莫比乌斯圈的特点和验证方法。
解决措施:活动开始时用一张常见的普通纸先介绍纸的面和面的边缘,知道笔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笔尖不可离开纸面)。通过验证并与普通纸圈作对比知道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难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及对其一面的认识与理解。
解决措施:先制作普通纸圈,再通过观察和听老师讲解制作好莫比乌斯圈,对莫比乌斯圈有初步的印象,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制作。
活动准备
材料:宽度为5厘米左右的纸条(正反面不同色),剪刀,双面胶,马克笔
幼儿:大班幼儿具备了本实验所需的画直线、粘双面胶、剪刀使用、认识面等的技能。在思维上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由一个现象推理证明得出一个结论。在意志方面能集中注意地倾听并根据要求或提示动手操作。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的面和边
1.观察并说明纸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纸带有什么特点吗?它有几条边缘?几个面?”
2.提出问题并请幼儿尝试
师:“用一条线从一面画到另一面,但是笔尖不能离开纸,你怎么画呢?”
师:“是不是每一条线都经过了纸的边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经过呢?”
小结:纸有不同颜色的两个面,刚才我们画过了从一面到另一面必须要经过一条边。
二、发现自己的作品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找出问题
1. 将纸带粘贴成圈
幼儿操作将纸带粘成圈
师:“请用刚才画线的方法在纸圈上试一下,笔尖不经过边缘一直画会出现什么结果?有几个面上有线条?”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我的纸圈,看看是什么结果?”
小结:在笔尖不经过边缘和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沿纸带划线,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刚好遇到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圈。线条就只在纸圈的一面出现了而另一面是空白。
2.大胆猜测并验证
——“大家猜一猜如果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开,会得到什么?”
三、按步骤制作莫比乌斯圈,通过验证知道其特点
1.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纸圈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师:“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再画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
师:“接下来请大家也来做一个,将纸带一头翻转过来,将不同颜色的面粘贴在一起。”
2.观察并验证纸带的特点
师:“再来画一次试一试,看线的终点能不能回到起点?”
师:“观察一下线条在纸的哪一面呢?”
师:“现在纸圈有几个面呢?为什么?”
小结:刚才说过笔尖不经过边缘只能在纸的一个面画线,现在我们做出的纸圈用一条线就把纸的所有地方画完了,说明纸圈就只有一个面,这就叫莫比乌斯圈。
3.用剪刀操作
师:“用剪刀将纸带继续像刚才一样沿着线再剪一次,看看又能得到什么?”
师:“剪出来得到了什么?跟刚才剪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
四、感受科学的神奇,提出问题,让幼儿能保持兴趣,继续探索
1.总结
师:“今天我们制作并认识了莫比乌斯圈,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师:“它是将纸带翻转一次后粘贴成的圈,我们用笔验证了它只有一个面,而且将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一个更大圈。”
2.延伸
师:“我们的莫比乌斯圈还有神奇的地方,大家回去可以将现在的纸圈再剪一次,看看又会出现什么?”
师:“将一条新的纸带翻转两次后再粘贴成圈,它还是莫比乌斯圈吗?剪开后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回去验证,发现其中的秘密。”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多种用途的体现,很好地展现了身边的科学。从活动过程来看,活动环节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制作到验证,过程很完整。但是活动环节偏多,有各种突发情况发生的可能,活动时间难以把控。从幼儿表现来看,本次活动需要幼儿动手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使用,对部分幼儿稍有难度。此外,对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从老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看,同样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活动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部分幼儿需要提供帮助。
神奇的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此外,应将游戏探索磁铁特性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铁的活动中。
神奇的门教案篇5
设计意图
五彩的颜色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用工具随意拨弄,让它变成千变万化的水上画,拿纸在上面一放,一张神奇的水影画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幼儿怎能不喜欢?!水影画色彩的形状变化,带动幼儿展开无限想象,让幼儿在玩中感受水影画的魅力:想一想、赶一赶、碰一碰、拉一拉,就变成一幅神奇的、五彩斑斓的图画,体验水中作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画水影画,学习用竹针在水面上简单绘画的方法。
2.根据颜料滴在水中呈现的图形,发挥想象力,大胆作画。
3.在绘画过程中,体验画水影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影画视频。
2.油画颜料、调和油、淀粉、水、竹针、宣纸(白纸)、水盆。
活动过程
欣赏水影画,了解其特点并引发幼儿对水影画的兴趣
1.幼儿看水影画作画视频。
师:小朋友,这幅画是在什么上面画的?用什么画的?
小结:这样的画叫水影画,是画家用油画颜料在混有淀粉的水上画的,多神奇啊!
2.了解水影画油水分离的特点。
师:想一想,为什么颜料会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因为油画颜料中添加了油,而油会漂浮在水面上。
(评析:幼儿第一次接触水影画,感到非常有趣。观看水影画视频,不仅让幼儿感受了水影画的神奇,还激发了幼儿画水影画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交流、示范,幼儿获得画水影画的绘画方法
1.探讨、交流。
师:在视频中,画家是怎样画水影画的?
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回顾水影画初步的绘画方法。
2.教师示范画水影画,让幼儿获得画水影画的简单技能。
①用滴管将油画颜料滴在水面上。
②用竹针在颜料上划动,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
③再用宣纸(白纸)轻轻铺在画的图案上。
④把纸轻轻拿起,晾干,就是一张水影画。
小结:水影画不是一般的画,需要用特殊的'材料来画,才能成功。
(评析:通过视频,幼儿对水影画的绘画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是初次画水影画,所以一定技能的学习是必需的。在分享了教师具体的绘画方法后,更容易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幼儿尝试画水影画,感受画水影画的乐趣
1.教师说明画水影画的要求。
选取自己喜欢的颜料滴在水中进行绘画;
如果画的水影画不理想,可用宣纸把水面的颜色吸掉重新画。
因为颜料是油性的,所以要注意桌面、衣服的卫生。
2.幼儿分组在水盆中体验画水影画的乐趣,教师根据幼儿的绘画情况,随时进行指导,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
3.幼儿选自己满意的作品用宣纸(白纸)拓印、晾干。
(评析:幼儿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掌握颜料在水面的拉长、扩大等变化,需要针笔向外拉、向里推、在色彩上打转,水影画真正让幼儿乐在其中。)
幼儿相互交流、分事作品
1.你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画的?画的名字是什么?
2.你喜欢谁的画?为什么?
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画,学习评价同伴的作品。
(评析:大班幼儿已能根据画面、色彩等评价同伴的作品,对幼儿来说,给自己的水影画起名字更有趣,于是“我很快乐”“大世界”等作品便由此诞生了。)
神奇的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从“会做事的手”“会说话的手”“会玩游戏的手”以及“会表演的手”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知双手的作用,通过猜谜、手势、游戏、表演等兴趣盎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有一双灵巧的手而高兴。感受手的神奇,喜爱自己的手。
活动准备
课件、面具一个、常见物品、投影机、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认识双手
1.教师激趣导入:我这儿有一个谜语,你们愿意猜一猜吗?
十个丫丫,分成两家,只会干活,不会说话。打人身体的一个部位。
2.教师:请举起你们的小手让老师看一看好不好?呦,好健康好灵巧的小手呀。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的小手会做什么?
(1)学生用自己的小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如拍、搓、挠、转、甩、摇、招手、跳舞等。
(2)教师:太高兴了,你们的小手这么能干,来,夸夸自己的小手:小手小手你真棒!(教师学生边说边做动作)(教师板书:会做事的手)
3.过渡:我们的手不但会做事,还会说话呢!你看,手的姿势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教师边说边做动作)(板书:会说话的手)
(1)课件演示:猜一猜,我的手在说什么?
课件内容:两人握手——你好;两人钩钩小指——约定;许多学生鼓掌——欢迎或祝贺;竖起大拇指——你真棒;摇一摇手——不要、不行;两人挥挥手——再见;两人对拍手——成功、庆祝;伸出食指和中指——胜利等等。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的手指会说话吗?(学生表演)
(3)手语活动。同座的'同学们互相猜一猜对方的小手在说什么。
(4)学一学:观看录像资料,聋哑人的手语,学一学。
4.过渡:同学们,你们的小手会做事、会说话,真是灵活又有趣。有的时候手还可以代替眼睛呢!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看看你的手能辨认出哪些东西。(板书:会认东西的手)
教师:(给一位学生戴上面具,让他摸一摸准备的物品)这儿有一些东西,你来摸摸,说出它的名字,其他的同学当裁判,他说对了,做个手势,如果说错了,也做个手势。
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二、手影游戏
1.两个学生在幻灯机幕布前,用手做出狗和小鸟的影子,并根据老师的配音做出相应的动作。
2.教师配音如下:小狗花花今年两岁,浑身上下乌黑发亮,是一条善良的狗,它最喜欢到山坡上散步。这天,它刚到山坡上,就发现一只小鸟躺在地上。“你是谁?”“我是小鸟叽叽,不小心从窝里掉了出来,救救我吧!”“嗯,好吧。”花花想了想,便用嘴衔着小鸟,把它叼到了自己的窝里。在狗窝里,小鸟叽叽舒舒服服地住了三天。第四天早上,叽叽拍拍翅膀,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伤已经好了。“我可以飞了,我可以飞了。花花,谢谢你救了我。再见!”“不用谢,再见!”
3.教师提问:同学们接着玩,你们的手还能变出什么呢?你们几个同学合作表演节目。(板书:会表演的手)
4.组织学生在幻灯机幕布前利用手影变出各种图案。
5.小结:手影游戏好玩吗?瞧,动动脑、动动手,我们就可以玩出这么多好玩的游戏,你们说,是不是很神奇呀?(板书:神奇的手)
同学们,手的一切活动都是听从大脑的指挥,反过来,常动手又能开发我们的大脑。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自己的手,你有什么感受啊?
三、激情表演
放音乐《我有一双神奇的手》,让学生边唱边伸出双手表演,充分感受到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是多么的开心。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自己神奇的小手,请你们用神奇的小手在灯光下做手影,当演员,编排一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神奇的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深。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神奇的门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
★ 神奇的树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