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时,建议考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情况,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教案的写作,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5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学生没有学过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精算,在本课的估算中,他们还必须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又因为估算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三年级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所以,本课必须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

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而这也正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呈现:p9的图,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谁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级的人数?请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学生汇报完毕,教师点击课件:小精灵也算了一算,这个学校的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点击课件呈现本课p15的图中的巨幕影院:他们参观完了世博园,来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场爱国主义思想的电影。

(二)引入新课

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到六年级有239人;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最后引出本课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3)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1+239=

3.适时引导,引入新课

(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我会算。教师要加以表扬。同时引导:因为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去求两者之间具体的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2)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上面这个问题类似的情况,其实啊,精确的计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用大致的估算,同样也能解决上面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都能用今天学到的估算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3)点明课题并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既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为接下来的估算作知识迁移的原始储备;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利用估算同样可以直接来解决问题,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先算后估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4。

1.提出问题:我们要先算出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大概有多少人。那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估算呢?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师巡视,及时到各小组中听听学生们的想法。

3.学生汇报估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巡视中了解的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教师做适当引导。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重点让学生汇报以下两种:

(1)将221看成200,239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我们知道221+239>400,但无法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算出220+230=450,因为450>441,所以坐不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已经整理好的两种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4.回顾反思

(1)小组讨论: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

①相同点是:都是将两个数往小估,估成一个整百数或者是与之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中间数。

②不同点是:第一种估算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方法不合理;第二种方法能顺利解决问题。

(2)反思:小组讨论: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导学生发现:那是因为第一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整百数,与这两个数本身的误差比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误差小。

②教师强调:所以,我们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5.介绍其它算法:请学生汇报其它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以补充。

(1)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40,这样算出220+240=460。因为第一个数估小了1,而第二个数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结果就是精确计算的结果。因为460>441,所以座位不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比较反思,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使学生明确估算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切忌生搬硬套。】

(二)反馈练习: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完毕,教师重点讲解下面的方法:

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441,所以坐得下。

4.比较分析:本题的估算策略与上题有区别都是将两个数往大估:一个估成整百数,一个估成整十数。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尝试选择估算策略、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方法。】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1)给数找家:p17练习三的第5题:课件呈现第5题,将集合圈改成小房子,学生先独立在书上完成,而后汇报,学生直接说结果,教师点击课件,相应的数就飞进相对应的小房子。同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抓鱼:p17练习三的第6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要说出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妈妈的小帮手:p17练习三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与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整理方法。

2.变式练习p17练习三的第7题。

(1)课件呈现题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已知飞机票是700元,动车票是218元;所求问题是: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因为是求大约便宜多少钱,所以本题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就行了。

(2)学生独立尝试,估算解决。

(3)汇报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700本身就是一个整百数,只要将218看成200,用700-200=500,所以大约便宜500元。

如果有学生说出:将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约便宜480元;教师对于这样的方法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充分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所学估算策略与方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体会估算的策略与方法是与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的,感受灵活运用估算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质疑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你们对于估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教师延伸: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与方法,今后还有更多的估算策略与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整理小结,再一次自主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提出疑惑,同时,教师对学生将来的估算学习进行简单的延伸】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篇2

课题:连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连加”】

1.板演

请同学说计算过程,最后说说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师贴出: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口算

6+8+2= 5+7+9= 3+7+5= 6+7+4=

1+4+9= 3+5+5= 4+8+6= 8+9+2=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找两名程度差不多的同学,同时做左右两组口算,问左边做得快的同学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左边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先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算得快)看右边一组,问:从得数上看与二十以内的.口算有什么不同?(10以内的两个数相加得数永远不会超过20,而三个数相加,就有可能超过20了)

4.小结引出新课

师说:两个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这部分知识大家掌握得很好,如果三个数连加你还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连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6【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出示袋子图

(2)看图说图意,列出算式88+97+105=

师说:以前我们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从这节课开始,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计算方法

师说:谁能把它写成竖式的形式?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总结:以前我们学过两个数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现在个位三个数相加满20,就要向十位进2.那么笔算加法的法则第三条应该怎么改一改呢?教师用红笔在法则第三条上改:

板书:(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2.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教师板书 702+2984+368=

(2)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①三个数相加,能简算的要简算.

②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3)师生共同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个位时,先把个位上的2和8加起来得10,再加上4得14.

教师同时用彩色粉笔把2和8用括线连起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4,向前一位进一.

板书:

计算十位没有简便算法,学生直接口述.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百位时,先把百位上的7和3加起来得10,9和进上来的1加起来也得10.

教师用彩色粉笔按回答顺序画括线.两个10合起来是20,在得数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上进2.教师板书:

千位上结果是4(竖式板书完整)

引导学生归纳:计算连加法,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教师同时板书).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是连加.做连加的题,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连加”】

1.先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再口算

6+4+7= 8+9+2= 7+5+5=

15+3+5= 9+7+1= 23+9+7=

2.做一做

3.练一练

这四道题可进行比赛,让学生想办法,用凑十法把题算得又对又快.

4.笔算下面各题

48+159+66= 653+2185+924= 247+968+8293=

教师巡视,如发现学生数位对错,忘加进位的数,横式上忘写得数等错误,要帮助他们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连加

6+8+2= 5+7+9= 3+7+5= 6+7+8=

1+4+9= 3+5+4= 4+8+6= 8+9+6=

8+7= 7+6= 5+8= 4+6=

9+5= 7+5= 3+8= 4+7=

9+6= 5+5= 3+9= 2+8=

例6 88+97+105=290(千克)

702+2984+368=4054

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连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篇3

教材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一次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连续退位减,例题3连续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单元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教学时间:

9课时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1 2 2(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3 1(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9 0 3(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271+903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 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2 9 8(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21 91 8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41 41 5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篇4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教科书第33页。

教学目标:

1.本教学设计主要使学生通过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和复习,现在一段时间,把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5篇

10以内加减法教案6篇

10以内加减法教案优秀7篇

2和3加法的教案优秀5篇

2和3加法的教案8篇

2和3加法的教案模板7篇

二年级下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8篇

100以内的读后感优秀5篇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5篇

100以内的读后感8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9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