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清晰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设定个人学习计划,提高自学能力,一份具备灵活性的教案能够适应课堂上的变化,使教学更具适应性,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 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3月21日那天,芳芳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86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6000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一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二、新授
(一)、挑一挑
(邀请4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4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二)、分一分
1.再拿来一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一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6个玩具混在一起,除了刚才分为三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一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一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三)、学习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一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四)、学习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一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一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一目了然。我们再来数一数、加一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一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整理”(板书)。
(五)、学习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习的几种平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一一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一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4、5、6)
三、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归纳整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积累空间和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整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电子白板》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之前让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请同学们六人一小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知识其他同学整理出来而我们忘记了,哪些知识我们整理出来而其他同学忘记了。然后各小组推荐认为较好的作品,说明推荐理由并由设计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小组展示推荐作品,说明推荐理由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2.提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整理卡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包括哪几方面?
学生:包括长方体的认识、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利用白板绘制知识结构图)。
在交流“特征”时,引导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图表示。
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和棱长总和复习计算公式:
习计算公式:
长方体: s=(ab ah十bh)x2
v= abh=sh
c=(a b h)x4
正方体: s=6xaxa
v= axaxa=sh
c=12a
4.即时巩固。
完成练习二十八第11题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二十八第12~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篇3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数学课本面积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
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的正方形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老师今天遇到两名同学在为一个问题争得耳红面赤,什么问题呢?老师一问情况给他们支了一招,化解了他们的矛盾,偏偏这个方法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准确地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面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下面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那些学习目标:
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出示自学指认真看课本86-87页内容。按照书中的要求同桌合作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并把测量结果填入书中的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
小组思考交流
1、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正方形的个数)相同呢?(8分钟后展示测量结果,比谁能回答对思考中的问题)
四、先学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合作选定单位进行测量。
2、组间交流测量单位、过程和结果。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4、师问:你的测量结果和别人的相同吗?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测量单位不同造成的)
5、怎样才能使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呢?(选用相同的测量单位)
6、做一做: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生自由汇报)
五、后教
1、教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更正。
2、组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组间汇报。
3、教师小结。测量物体的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大,测量的结果也就是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少;选用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越小,结果得出正方形纸片的个数就越多。
六、当堂训练
1、用数学课本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先估计,再实际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等于多少个数学课本的面积?(不够一整本数学书封面的按半本算。对比一下,你估计的怎样?)
2、课本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3、学生分组讨论第87页“问题讨论”。讨论后汇报结果。
七、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自选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测量时所用的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单位小,结果的个数就多单位大,结果的个数就少
九、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篇5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__年、20__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__年、20__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__年的2月有28天,20__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__年和20__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