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光与影教案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准备,教师能更清晰地把握课程目标与重点,通过教案的有效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浙美版光与影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6篇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秋风起来啦,树叶像彩蝶翩翩起舞。好奇的孩子们在树底下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情景当然不能错过,引导孩子用树叶来拓印的大好时机。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了解树叶的奇妙以及树叶的外形和叶脉的不同之处。

2.了解拓印的方法,乐意与同伴探索交流。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学会拓印树叶的方法,从中得到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各式各样的树叶若干,厚薄画纸人手一份,蜡笔每桌两盒,胶水每桌2个。

教师:事先做好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介绍各种奇妙的树叶

教师:你们搜集的树叶都是什么样的,有谁愿意和大家介绍下自己带来的树叶。

幼儿自由介绍个子搜集来的树叶,大家欣赏交流树叶的特点。

2.欣赏教学挂图中“奇妙的树叶”,感受树叶,叶脉的奇特之处。

教师:请大家欣赏了一些奇妙漂亮的树叶(引导幼儿自由想象)。老师考考小

朋友,看看谁的小眼睛最漂亮,小脑袋最聪明。

“小朋友看到图中的这些树叶,大家想到了什么?好像什么?与平时我们见到

的树叶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些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中间一条一条的小线线(叶脉)谁知道是什么,谁

能告诉我”?

小结:秋天到了,小树叶们都换上了新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妈妈,他们都到哪去了?树

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会着急么。小树叶都离开了妈妈,它们还回回家找

妈妈么?什么时候还会去找妈妈呢?(当春天来了小树叶就会回来找妈妈了)

3.出示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画的'兴趣。

教师:这里有一副奇怪的画,从这副话里面,小朋友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画里

面又藏??

些什么呢?谁能看出来?

4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进行拓印。

教师:画里面的树叶是怎么样画进去的?可以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引导幼儿对

拓印画的兴趣

阅你读幼儿用书,了解拓印树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先选好树叶,可以用一种或者两种.

2> 然后把树叶用胶水贴在厚纸上做底板固定住,把薄纸铺在上面固定好。

3> 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蜡笔均匀地涂在薄纸,进行拓印。

5 幼儿动手尝试拓印画。

教师:大家想用什么样的树叶拓印呢?想怎么样拓印呢?

1>幼儿分小组进行版画游戏

2>在幼儿练习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手上脏了及时擦干净,鼓励幼儿发挥独创性设计出新颖的拓印画。

3>把印好的画用蜡笔进行装饰成各种各样的树叶拓印画。

6.互相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功与否的原因。

教师:请大家说说自己刚才是怎么拓印树叶的,拓印出来了吗?为什么?

小结: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只有画面产生凹凸不平时才能拓印的,树叶可以拓印

出来,拓印的时候,要把上下两张纸固定好。

7.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进行拓印画的尝试。

8.展览、欣赏各自拓印画的作品,分享、尝试探索拓印画带来的快乐。

延伸活动

下节课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拓印工具(颜料、油画棒、铅笔、水笔等)和不同纸质的纸张。引导幼儿探索什么材料拓印的清楚,也可以选择树皮、轮胎、布条、不同粗糙程度的墙面等一些其他有纹路便于拓印的东西。由拓印引发幼儿对不同物质的表面机理的关注兴趣。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们的参与性都是很强的,掌握了一定的捏贴技巧,在拓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制作出了各种形态与颜色的树叶拓印,而且能积极的与教师配合探索拓印的方法。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表现使学生感受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自主探索掌握萝卜的基本雕刻方法;

3、根据完成的萝卜雕刻形象进行创编活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萝卜的雕刻方法。(如刻、翻折、嵌等)

教学难点:能运用掌握的雕刻方法完成一件萝卜雕刻作品,并进行创编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式、萝卜、牙签、刀、创口贴等。

欣赏、激趣导入

1、导入谈话。播放“萝卜王国”的化妆舞的动画。

2、提问:你们能说说都看到哪些可爱的形象?

3、教师板画萝卜。

4、揭示课题,板书“雕”。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研究怎样把一个个普通的萝卜经过我们的巧手雕刻、装饰,让它们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1、师生问好。

2、欣赏“萝卜王国”。

3、仔细观察画面,描述在舞会上看到的形象。

4、确立本课学习研究的。

本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采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有:

1、学生能自己观察化妆舞会上的形象,掌握观察方法,为学生的想作铺垫。

2、欣赏教师的范作(制作成动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学生通过欣赏能提出疑问(这么美的萝卜雕刻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确立本课探索研究的。

二、主体参与,实践探索

1、出示一个形状奇异的萝卜,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根据这个萝卜你们来想想看,它可以做个什么形象?)

2、小结。

根据萝卜的外形,颜色去想适合的形象的方法叫做“依物赋形”。

3、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想象练习:

请大家看看这一个萝卜(与前一个不同)用“依物赋形”的方法来想想看,它又可以做什么形象?

4、师生共同探索如何雕刻一件萝卜雕刻作品(狮子),渗透常用雕刻方法技巧的示范。

5、提出疑问:如果你根据手中的萝卜外形实在想不出它像什么时你会怎么办?

6、出示制作要求,鼓励学生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继续探索新方法,发现新问题。

a、发挥想象,大胆构思。

b、分组合作,创编木偶剧。

c、细心雕刻,注意安全。

7、以小组为单位与学生交流探索新的雕刻方法和困难,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1、根据一个有特点的萝卜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

2、根据另一个不同形状颜色的萝卜进行想象,激活思维,为具体制作时的“想”作好铺垫。

3、学生一起讨论,出谋划策,协助老师完成一件雕刻作品,在解决问题中掌握雕刻方法技巧。

4、回答问题。

(根据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方法)

5、明确制作要求,小组合作。

①各小组在轻缓的音乐中创作,并创编木偶剧。

②向老师、同学推荐自己的新方法并提出所遇到的困难,师生共同交流研究。

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情感体验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其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2、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雕刻方法、技巧;3、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根据萝卜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创造;4、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协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一阶段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让学生在雕萝卜的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新的雕刻方法、技巧中创新,这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制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如翻折等方法的灵活运用,萝卜的颜色搭配,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精致,更完美等。雕刻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

这一阶段的教学流程中有学生制作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采用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一方面学生通过新旧信息的双向作用,形成个体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听到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修正、完善、丰富和提高。所以适时组织学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三、作品交流、欣赏评价

1、出示萝卜城化妆舞会场景,

2、拉出幕布,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表演木偶剧,欣赏作品。

3、评价作品。

小组表演木偶剧,互相展示作品,欣赏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木偶剧的表演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次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欣赏中学会反思与评价。

3、在欣赏交流中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建构。

五、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2、提问: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说说完成一个萝卜雕刻作品大概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3、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延伸,播放玉雕、根雕等作品图片。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归纳出制作萝卜雕刻的一般步骤。

2、欣赏根雕、玉雕等艺术品,感受美,拓宽视野。

六、本课的总结采用欣赏、激励的方式。

由学生总结雕刻一件完整的萝卜作品的一般步骤方法,为学生的探索研究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学习,从而达到会学。因课时有限,学生完成的作品并不都是非常精细完美的,这时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高雅的玉雕、根雕艺术品,这本身便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原来除了萝卜还可以用这些材料雕刻。教师再把本课学习迁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用生活中其他材料进行雕刻,美化生活。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认识色彩的变化,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难点:学生将颜色调和到合适的浓度。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黄、蓝三种水彩颜料,吸管一根。小毛笔、水罐、纸、小抹布等。

2、教师除准备颜料外,还需准备好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精美的图片,对比彩色画面与黑白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了解自然界中色彩的丰富与美丽。

二、学习、发展:

2、老师根据同学们得总结,做一次范画,让学生明白调好颜色是关键。

3、学生练习调色,鼓励学生大胆试验,汇报自己的发现。

三、共同探索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2、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

3、奇思妙想做一做,对画面进行添加,使构图更加完整,情节更完美。

4、除了吹的.方法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好方法来让这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呢?想一想、做一做。

四、收拾与整理: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通风的窗台或地面晾干,保持作业整洁。然后用抹布清理桌子,最后将水罐等洗净。

五、作业设计:

用红、黄、蓝三种颜料制作一幅优秀的作品。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

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

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

5、放录像,学生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活动三、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作品,徐悲鸿的《群马》《奔马》。

提问:

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

4、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览

学生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

五、课后延伸: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签到布置宣传窗。

2、鼓励学生控索多种画,进行创作。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欣赏了解各类茶具及茶叶包装设计。

2、 根据自己了解的茶文化知识,设计一张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色彩和谐、内容丰富的介绍茶文化的卡片

3、 感受茶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茶文化探究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2、 难点:巧妙地设计茶文化卡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茶具、茶叶包装盒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 教师拿出有包装盒的茶叶,问:老师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茶”字,并在玻璃茶杯里泡上一杯热茶,让学生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姿态,欣赏茶水的色泽,闻一闻茶水散发出来的清香。课件完整呈现课题:茶香四溢

(2) 请几位学生品尝茶的味道,并交流喝茶的感受。

2、 初步交流

(1) 教师谈话:刚才通过看、闻、尝,对茶有了初步的感受,请问:你喝过茶吗?是什么茶?你家里有什么茶?你对茶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

(2) 教师谈话:我发现同学们对茶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丰富的,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有关茶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3、 深入探究

(1) 分组讨论

① 茶的历史有多久?

② 什么是中国茶文化?

③ 茶叶有哪些品种?

④ 茶叶的制作过程大概是怎样的?

⑤ 你了解的茶具有哪些?

⑥ 你了解的茶叶包装有哪些?

⑦ 你见过的茶馆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

⑧ 饮茶有哪些好处?

(2) 分组逐一交流汇报,教师逐一归纳小结

4、 发表感受

通过学习,你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感想?

小结:

(1)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为祖先的勤劳、智慧而骄傲。

(2) 人们饮茶,不仅仅把它当作解渴的饮料,还把它看作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和养生保健的途径。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3) 从各种茶具、各类茶叶包装及茶馆的形态中感受茶文化的信息

5、 拓展延伸

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搜集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纸质包装袋。

第二课时

1、 谈话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茶叶的历史,还欣赏了各种茶具和茶叶的包装,

感受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还让同学们了解本地的茶叶产品及本地的饮茶文化。同学们搜集的本地茶叶的图片、文字及茶叶包装袋等,都带来了么?

(2) 请学生汇报自己搜集了什么。介绍自己了解的本地的茶叶

(3)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了解本地的茶叶?

(4)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课件呈现有关茶叶的宣传卡片。问:这些是什么?

(5)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设计茶文化卡片

2、 探究学习

(1) 了解茶文化卡片的设计要素

提问:茶文化卡片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呈现茶文化卡片的组成内容

① 文字。提问:文字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文字的内容与茶有关。一般可以写茶叶的历史、不同茶的特点、饮茶的好处、诗人写茶的诗句等

② 图案。提问:茶文化卡片上图案的内容都有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案的内容也与饮茶有关

③ 色彩。卡片、文字、图案都有不同的色彩

(2) 探究茶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

通过欣赏讨论,我们了解茶文化卡片的一些内容,有文字、图案、色彩等,下面我们来探究茶文化卡片的设计形式

① 文字。提问:这些文字为什么有大有小?都是横写的吗?是写满整张卡片的吗?为??

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字有大有小,写大的字,内容写小的字,字的排列有横写和竖写,而且不是写满整张卡片的。留出一些空间,视觉上较为舒服

② 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有大有小,而且位置也各有不相同,请同学们在课件图片中说明。

这些图案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有摄影、绘画、纹样等 ③ 色彩。文字、图案、卡片底的色彩非常丰富,如何使这些文字、图案更清晰?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要注重色彩的对比。

(3) 探究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

① 这三张茶文化卡片的外形有什么不同?茶文化卡片的外形可以设计成哪些形状?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呈现各种卡片形状。

② 欣赏其他各种茶文化卡片的外形设计

3、 尝试创作

(1) 作业要求:设计一张有创意的茶文化卡片

创作建议:

① 可以根据学到的茶文化知识和教科书中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一张宣传茶文化的卡片

② 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本地茶叶的资料,设计一张介绍本地茶叶的茶文化卡片

③ 可以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创作

(2)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好的、有新意的设计进行表扬,以此来启发其他同学。

4、 作业展评

(1) 展示学生创作的茶文化卡片

(2) 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设计的茶文化卡片,说说自己的创意及作品的创作过程

(3) 同学欣赏评价: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张茶文化卡片,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主要从茶文化卡片在造型、文字、图案及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5、 拓展学习

课外上网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如茶马古道、功夫茶、茶艺表演等,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了解更多与茶有关的生活用品。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资源的知识,初步学习招贴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应用活动,提高对水资源的危机感的认识,知道用美术的方式关注生活

3、初步学习利用招贴画宣传节约水资源,唤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水资源知识,能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

2、难点: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一次以节约用水为的美术宣传活动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世界水日等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水资源建设事业发展史、文化等。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名画家笔下水姿态的欣赏体会,完成第一次练习;用合适的线条画某一种水的姿态

3、展示学生用线条描绘的各种水姿态的作业,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资源被破坏前后的现状对比,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总结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制定针对该办法的宣传活动方案

6、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评价

7、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相互欣赏并进行评价

8、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中国国家节水标志的设计手法,教师介绍其他地区先进的水资源保护方法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关于水的各种知识材料

第二课时

1、请学生展示第一课时学习后搜集的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根据课本的图片欣赏,讨论以下2个问题:

(1)什么是招贴画?

(2)招贴画的特点是什么?

3、教师在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之后进行小结:招贴画通常包括创意图形和标题两个部分:创意图形可以用各种手法来表现;标题可大可小,要与图形协调地编排设计在一起

4、欣赏各种爱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学习招贴设计的多种方法

5、提出本课时的作业要求:设计一幅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画

6、学生完成招贴设计,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招贴画,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

2砖石上的雕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和了解砖石雕刻作品的有关知识

2、运用刻、挖法,学习制作泥板雕刻,提高造型能力

3、感悟砖石雕刻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掌握泥板雕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2、难点:根据材质的特点,巧妙构思,创作出具有一定的浮雕作品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浮雕作品《五四运动》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之一),说说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

2、教师小结,出示课题《砖石上的雕刻》

3、引导学生欣赏历代砖石雕刻艺术作品,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砖雕作品的艺术魅力

4、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页的泥板雕刻步骤图,师生共同探究:怎样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制作一件浮雕作品。教师适当进行示范

5、提出作业建议: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

6、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泥板雕刻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展创作思路

7、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展示评价:以“泥雕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9、拓展延伸:欣赏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品:玉雕、木雕等

3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学习如何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将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独特的“墙”

3、感受丰富多样的墙,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灵活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难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纸张、泥巴和泥塑工具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设计:

1、解释课题后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墙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关键词(材料、形状、色彩)选择一面墙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墙的种类繁多,不管用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稳固对建造一面墙来说,非常重要。介绍墙的组成部分:墙脚、墙顶和墙身。点明墙脚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材料的墙,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材料的墙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美感

5、教师启发学生创新: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墙?假如只用泥又该怎样创作表现墙呢?

6、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用泥巴制作零件

7、教师创作墙体图纸,让那个学生欣赏同学创作的砖块墙图纸方案,感受砖的多样性,同时强调注意墙的稳固性和趣味性

8、引导学生欣赏陶艺大师创作的墙作品和同学的泥塑墙作品

9、教师提出本课时的作业要求

(1)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灵活运用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10、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11、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欣赏并进行个别评价

12、拓展:启发学生观察、欣赏各种艺术墙

4、家乡的古塔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古塔的特征、历史与文化。

2.学习用纸版画的方式表现家乡的古塔,提高造型能力。

3.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与思路。

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它承载了东方各国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它雄伟壮观、结构精美,在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这些古塔虽然历经沧桑,但魅力依旧,直到今天仍受人敬仰,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本课以《家乡的古塔》为题,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搜集、了解家乡古塔的历史与文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塔这一建筑形式。在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从美术角度、美术表现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塔、表现塔的能力,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祖国各地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塔,既有不同材料建造的古塔全景图,也有放大了的木塔局部的图片。这些均体现了古塔的一般特点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特性。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塔的建筑特点。

教科书中选用的同龄人作品具有代表性,两者都是用纸版画方式表现的,但因印制的工具材料不同,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纸版画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的造型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创作中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纸版画的不同印制方法进行表现,帮助学生提高感受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学习用美术的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一般纸版画或单色粉印版画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观察分析古塔的结构特征,用纸版画完成家乡古塔的创作。

难点:理解并掌握纸版画底版制作中古塔的拼摆、粘贴顺序和古塔特征的表现。

三、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或彩色铅笔等)。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拓印工具材料(油墨和滚筒及玻璃板或水粉颜料和水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

1.欣赏杭州著名的古塔,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古塔的传说与故事?一起与同学分享。

2.出示课题:家乡的古塔。提问:你的家乡有古塔吗?说说它的特点。

3.欣赏古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古塔的文化。

(1)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2)塔的材质有哪些变化?

(3)塔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研究纸版画表现古塔的步骤。

5、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6、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评价。

8、拓展延伸。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6篇相关文章:

树与影的故事教案优质8篇

大班树与影教案反思最新8篇

光与热读后感6篇

光与热读后感1500字6篇

光与热读后感优质6篇

光与热读后感通用5篇

光与热读后感300字8篇

光与热读后感1500字优质8篇

光与热读后感900字通用8篇

光与热读后感1500字参考5篇

浙美版光与影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9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