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引入生活实例以增强趣味性,能让教案更贴近学生实际,,教案的准备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持续投入,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景阳冈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景阳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3、学习阅读小说、感悟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想来大家都比较熟悉,关于《水浒传》,你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回答)
2、其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好汉——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老虎,被传为佳话。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武松打虎)
3、课文就是从《水浒传》的第23回节选的,稍稍作了改动,题目就是:(板书:景阳冈)
4、课文既然写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题目为什么叫《景阳冈》而不叫《武松打虎》呢?
(学生自由思考,回答)
5、总结:其实,两者都可以用,但《景阳冈》更好些,因为围绕景阳冈课文还写了另外的几件事。
6、哪几件事?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喝酒(1-4)——上冈(5-7)——打虎(8-12)——下冈(13)
7、其实,在原著中,这一回的题目叫《横海郡柴进留客景阳冈武松打虎》,把“景阳冈”和“武松打虎”这两个题目连在一起的,倒是在这一回中还有其他的内容,那就是“横海郡柴进留客”。
二、细读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1、在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这篇课文中,梁山好汉武松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我们今天就细细研读课文,来谈谈你对武松这位英雄好汉的感觉。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2、作为英雄好汉,在他身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请你细读感悟,做做批注,我们一会儿来交流。
3、学生读文、批注。
4、交流、板书、评价。
5、武松毕竟不是神通广大神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课文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他作为英雄好汉的特点,但还是可以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蛛丝马迹。你能找到他真的不是神仙,只是个普通人的依据吗?
(学生划找课文内容,批注,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示学法。
1、这样全面地了解了武松后,说说你现在对武松的了解。
2、学习课文后,你知道怎样去看小说了吗?
从另个方面看人物特点——正面和反面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的特点
四、作业。
课后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水浒传》的其他章节,分析人物形象。
景阳冈教案篇2
1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词语
大臣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和氏璧负荆请罪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我国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
三、指名读课文。
读之前,请一位同学把思考练习1读一读,并提出要求:
1、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2、边听朗读边思考,把课文分成四段。
四、纠正读音
1、纠正读错的字音。
2、出示课件,练习读准生字的字音。
冈:读gang,不要读成gang。
筛: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ai。
滋:是平舌音,不要读成zhi。
榜:读bang,是后鼻音。
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i。
脊:读ji,不要读成ji或ji。
拳:是前鼻音。
酥: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u。
五、指导分段
提问:根据思考练习1的提示,课文的四段应该怎样分?后面的括号该填写那些词语?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通过以上的填写,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然后集体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一段
(1)要读准字音
(2)要读出武松豪爽的性格
七、小结
第一段通过武松喝酒与店家谈论“三碗不过冈“,突出体现了武松机智豪爽、无所畏惧的性格。店家只给三碗酒,武松却喝了18碗;酒后武松提棒就走,店家阻拦不成;店家好意劝告被武松误解。本来喝酒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不仅突出了武松的性格,也为后面武松打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14、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么接着学习第二段。
二、讲读课文的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
2、思考讨论:出示课件
3、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1)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2)课文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
(3)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4、齐声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
(2)出示课件: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
(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
(5)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第(2)题的投影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九、十、十一自然段
思考讨论:
(1)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五、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六、指导朗读第三段。
(1)要读出老虎凶恶及垂死挣扎样子。
(2)要读出武松的勇猛、机智、沉着、办事精细、武艺高强。
七、自由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出示挂图,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
板书设计
14、景阳冈
扑掀剪闪闪闪兜劈
咆哮喘气揪按踢按揪打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思考讨论: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景阳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
咆哮(xi4o)
请勿自误(w))
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写出小标题吗?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3.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
景阳冈教案篇4
1.将课文中带拼音的字按要求归类。
(1)上下结构
(2)左右结构
(3)半包围结构
(4)左中右结构
(5)独体字
2.在括号里填适当的量词。
一()榜文一()性命
一()狂风一()红日
3.比一比,组成词语。
冈()几()旦()旁()
刚()叽()但()傍()
钢()讥()担()榜()
纲()饥()胆()膀()
青()肖()
清()消()
晴()俏()
睛()梢()
4.用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5.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5)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6)请勿自误。()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林冲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劈劈啪啦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林冲为什么被发配沧州?
(2)林冲到沧州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由于什么原因林冲来到山神庙?
(4)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5)写出林冲进庙门和冲出庙门时的一系列的连续动词。
(6)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
参考答案
2.张条阵轮
4.(1)切肉一切(2)干净能干(3)倒下倒?
5.(1)烫(2)为什么(3)凡是(4)没有办法(5)难道(6)不要
6.(1)林冲遭到太尉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
(2)林冲到沧州不久,草料场被烧。
(3)草棚被大风吹得直摇晃,无处避寒,就来到山神庙。
(4)草料场是高俅派人收买牢头放火烧的。
(5)进庙门:走进掩上门放下坐下喝酒
冲出庙门: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
(6)高俅一伙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害林冲,先是发配,然后是火烧草料场,千方百计致林冲于死地,他没有活路了,才被逼上梁山。
景阳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思品目标
感受武松打虎的精神,产生喜爱这个英雄形象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今天我们要读读武松打虎故事的原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收获大多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91页,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读三声) 景阳冈读一声 一双箸 少刻读三声
綽了哨棒 将哨棒绾在肋下 毡笠掀在脊梁上 袒开 踉踉跄跄 光挞挞 撺将下来 一步步捱下冈子来
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按照提取中心段法给课文分段。提问:课文从哪自然段至哪自然段写的是武松打虎的经过。结果怎样呢?
第一段(1——4)一天晌午时分,武松来到一家酒店喝酒。
第二段(5——9)傍晚的时候,武松走上景阳岗,知道山上真的有老虎,但他仍旧向山上走去。_
第三段(10——13)太阳落山后,老虎真的'来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
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最精彩的是那部分?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
④比赛讲述武松打虎的情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最后展示
在学生讲述时给提示
大虫 武松
蹿、扑 —— 只一闪
用腰胯掀 —— 只一闪
用尾巴剪 —— 又一闪
哨棒断了
又扑过来 —— 只一跳
前爪搭在 —— 揪住顶花皮,摁、踢
没了气力 —— 用拳头打 用棒撅打
死了
⑤揣摩这段文字的准确性,学习写法,感受读书的魅力。
三、再读课文,读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四、推荐《水浒传》。
景阳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习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è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2)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梢棒、筛酒”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
3.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水浒传》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师出示生字,指名读。(重点指导“跄、蹿、抡、簌”的读音)
3.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师重点指导。
梢棒:一种防身用的棍棒。
筛酒:斟酒。这里指从壶里往杯子里或碗里倒。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吊睛白额大虫:文中指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4.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俺”字第十画是竖折钩,上边出头;“兼”第五画是长横,右边出头。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题。
喝酒→()→()→()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四、学习“喝酒”部分
1.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作者在这部分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他们主要在谈论什么?(谈酒、谈虎)
(2)分角色读这一部分。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3)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4)讨论:这一部分与打虎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作铺垫。)
2.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抓重点理层次;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五、学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部分
1.默读第3~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武松一路上看到了几处关于景阳冈有虎的告示?找出来并相互交流,再说说自己的体验。
(有两处这样的告示。武松开始以为是店家的诡计,看到官府的印信后才相信了,却还是要上景阳冈。从中可以体会到武松的好强、倔强、胆量过人。)
(2)故事重点是要写武松打虎,为什么作者还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武松“上冈”呢?
(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2.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样文章前后内容联系更紧密,结构更紧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品读“打虎”部分
1.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
3.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词句。
“从半空里蹿下来”“把腰胯一掀”“吼一声”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这是反衬的方法。)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踢”“打”从中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同桌讨论:这部分主要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1)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2)具体写了虎的气势、虎的灵活、虎的声势。
(3)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5.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上冈”“下冈”部分
(一)学习“上冈”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2.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3.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这部分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习“下冈”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
(依然是武松的心理活动,他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么斗得他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之前勇敢无畏、武艺超群的形象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筋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让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做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四、总结拓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发表看法,可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加以体会。)
2.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向父母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教学板书]
6景阳冈
喝酒豪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倔强勇敢
打虎机智武艺超群
上冈下冈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讲解“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三部分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适当点拨,学生都能对人物性格有一定的感悟。
景阳冈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教案设计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