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并集教案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有效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方向与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案,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与方式,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数学并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5篇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8.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课后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2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本节课开始,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让学生解,学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学生回答,我板书。

2、我指出:2x-70和2x-70的解实际上只需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到。

3、接着我提出:我们能否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

4、为此,我引入一次函数y=2x-7,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得出以下三组重要关系:

①2x-7=0的解恰是函数y=2x-7的图象与x轴

交点的横坐标。

②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上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③2x-70的解集正是函数y=2x-7的图象

在x轴的下方的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三组关系的得出,实际上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了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希望,大大激发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用函数y=x2-x-6的图象来求不等式x2-x-60的解集。

(二)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为此我引导学生作出函数y=x2-x-6的图象,按照“看一看 说一说 问一问”的思路进行探究。

看函数y=x2-x-6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x2-x-6=0的解是

x=-2或x=3 ;

②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x-2,或x3};

③不等式x2-x-60的解集是

{x|-23}。

此时,学生已经冲出了困惑,找到了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妨趁热打铁问一问:如果把函数y=x2-x-6变为y=ax2+bx+c(a0),那么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又怎样呢?(学生回答:△0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0时,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0时,图象与x辆没有交点。)请同学们讨论: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与函数y=ax2+bx+c的图象有怎样的关系?

(三)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图象与x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写出相关不等式的解集。

2、此时提出:若a0时,怎样求解不等式ax2+bx+c0及ax2+bx+c0?(经讨论之后,有的学生得出:将二次项系数由负化正,转化为上述模式求解,教师应予以强调;也有的学生提出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写出解集,教师应给予肯定。)

(四)应用新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巩固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例题:

例1、解不等式2x2-3x-20

解:因为Δ0,方程2x2-3x-2=0的解是

x1= ,x2=2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 x| x ,或x2}

例1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应用;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本例2。

例2 解不等式-3x2+6x2

课本例2的出现恰当好处,一方面突出了“对于二次项系数是负数(即a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求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例的解答极易出现写错解集(如出现“或”与“且”的错误)。

通过例1、例2的解决,学生与我一起总结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一化正—二算△—三求根—四写解集。

例3 解不等式4x2-4x+10

例4 解不等式-x2+2x-30

分别突出了“△=0”、“△0”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这两例由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点,给予热情表扬。

4道例题,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学生学后“一团乱麻”、“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和学生一起总结。

(五)总结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1)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2)计算判别式Δ

(3)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图像(或口诀),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概括为:一化正→二算Δ→三求根→四写解集

(六)作业布置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1)必做题:习题1.5的1、3题

(2)探究题:①若a、b不同时为零,记ax2+bx+c=0的解集为p,ax2+bx+c0的解集为m,ax2+bx+c0的解集为n,那么p∪m∪n=______________;②已知不等式(k2+4k-5)x2+4(1-k)x+30的解集是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七)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五、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以“三个一次关系→三个二次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为主线,以“从形到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为灵魂,以“画、看、说、用”为特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线段的中点定义。

3角的两个定义。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5互余与互补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

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

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延长射线op b延长直线cd

c延长线段cd d反向延长直线cd

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

例2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线段的和、差、倍、分。

例3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 bc,那么线段ad是线段ac的( )。

a.b. c. d.

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

例5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解: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所以∠bod= ∠aob;又因为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e= ∠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则∠eod=90°。

例6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多少?

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则∠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

4互余与互补角的性质。

例7如图1-62,直线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数。

解:因为cod为直线,∠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为直线,∠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为直线,∠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

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

5度分秒的换算及和、差、倍、分的计算。

例9 (1)将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将80°34′45″化成度。

(3)计算:(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约为8058°。

(3)约为9°44′11″(第一步,做减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进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学到的数学思想

1运动变化的观点:几何图形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也应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就发展成为射线;射线向另一方向延长就发展成直线。又如射线饶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角;角的终边不断旋转就变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从图形的运动中可以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联系和区别及特性。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几何的知识中经常遇到计算问题,对形的研究离不开数。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如微”。本章的知识中,将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余角与补角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几何的学习不能与代数的学习截然分开,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与它相关的图形,都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从几何的起始课,就注意数形结合,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联系实际,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几乎何的学习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六、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

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

例10判断正误:

(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线mn是平角。

(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

(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

(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

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

(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

(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

(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

(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

(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

(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

(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

板书设计

回顾与反思

(一)知识结构(四)主要习题类型(五)本章的数学思想

略例1 1

· 2

(二)本章概念· 3

略· (六)疑误点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例9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5

一、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3.1.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及其应用,学生对于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已经十分熟悉,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能够根据其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过程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的推导。

五、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采用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并顺势提问:能否通过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5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工作计划7篇

高中数学工作计划模板8篇

高中数学工作计划推荐6篇

高中数学年终总结最新8篇

高中数学心得体会7篇

高中数学课心得体会6篇

高中数学教师总结个人总结6篇

高中数学述职报告优质8篇

2023高中数学教学计划7篇

高中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8篇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9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