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教学质量,精心编写教案是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案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内容的设计,还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关,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昆虫中班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活动重点:
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
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螳螂生活习性的音频;
3、展示板(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围桌坐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一)猜螳螂提问:身穿绿衣裳,挥舞大刀忙,左一下右一下,消灭害虫美名扬!这是谁呀?
(二)猜蟋蟀提问:家住暗角落(播放课件),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窸窸窣窣叫。(播放音频)听,它还会唱歌呢!
二、幼儿观察、操作、比较、感知蟋蟀与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并分组记录表征螳螂和蟋蟀腿、翅膀的数量。
(一)幼儿观察图片,分享各自发现,了解蟋蟀、螳螂的不同之处。提问
1:看一看蟋蟀、螳螂分别长得什么样子?它们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和蟋蟀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身体的颜色不一样;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描写昆虫时能够抓住昆虫的典型的外形特征来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
3.在生活中要学会处处观察, 处处留心,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抓住昆虫的外形特征来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表达要有序。
【教学准备】
有关蜻蜓的图片、各种昆虫的图片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快乐课堂,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快乐之旅吧。下面,请同学们以洪亮的声音喊出快乐作文的口号:快乐作文,快乐成长!在快乐课堂老师提一个要求就是:快!静!齐! 同学们真棒!那就让我们用快乐作文的掌声,夸一夸自己吧!棒!棒!棒!我真棒!
那现在请大家做好准备,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王国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昆虫吗?(昆虫通常是中小型到极微小的无脊椎生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
你所知道的昆虫有哪些呢?(蜻蜓、蝴蝶、萤火虫、瓢虫、蚂蚁、蚯蚓、蟋蟀、螳螂等)
【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昆虫的图片,大家先欣赏一下,图片展示(蜻蜓、蝴蝶、蜘蛛、瓢虫、蚂蚁等),你喜欢哪个昆虫呢?你能说出它的一个特征吗?如果你说对了,这个小昆虫就会给你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物。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蜻蜓,展示蜻蜓的图片,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蜻蜓是什么样子的?(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表达要有序。老师注意指导)
(蜻蜓像顽皮的飞行员,有的穿着红色的飞行服,有的穿着黄色的飞行服,有的穿着绿色的飞行服,还有的穿着蓝色的飞行服,非常酷。小蜻蜓的头上有一对鼓鼓的大眼睛,两对对称的翅膀,平平地展开着。它们专门吃小飞虫,是消灭害虫的小能手。)
二、说一说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哪些昆虫呢?今天我们就来召开一个“昆虫发布会”,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说出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学生随机说,老师随机展示准备好的图片。(老师随机指导,随机板书)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⒈能仔细观察并记录比分,尝试小组合作统计运动会总分。
⒉在游戏情景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⒈多媒体课件(昆虫运动会背景图、运动项目等)。
⒉记录比分的.工具(笔、计分表)人手一张、汇总表每组一张。
⒊蜻蜓、瓢虫、螳螂各一张、1—3的数字和点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运动会导入。
⒈师:今天昆虫王国里要举行一个小型运动会,有哪些昆虫参加比赛?
⒉小结:有螳螂、蜻蜓、小瓢虫三只昆虫参加比赛。
⒊了解比赛项目。
师:有哪些比赛项目?(出示ppt)
小结:一共3个比赛项目:空中飞行、举重和跳远。
⒋明确怎样计分。(出示计分牌)
师:三只昆虫比赛,第一名我们应该给它几分?第二名呢?第三名几分?
小结:一共有1分、2分和3分三个分数,第一名可以得最多的3分,第三名只能得最少的1分。
二.昆虫运动会——记录比分。
(一)第一项比赛——第一次操作。
⒈ppt呈现第一次比赛结果,幼儿自己计分。
预设:谁得了第一名?应该给他几分?
你是给谁计分的?给它几分?为什么?
螳螂得了几分?因为它是第几名?
……
⒉将幼儿的记分结果呈现在汇总表上。
螳螂应该得几分?为什么?……
⒊幼儿验证自己的计分是否准确。
(二)第二、三项比赛——第二次操作:自己观察并计分。
⒈同时出示第二、三项比赛结果ppt。
师:在这两项的比赛中,谁得了第一名,应该记几分?请你仔细观察后将分数记在相应的格子里。
⒉幼儿操作第二、三项比赛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⒊验证计分,并将幼儿的答案出示在汇总表上。
预设:你是给谁计分的?在哪一项比赛中得了几分?为什么?
瓢虫在举重比赛中得了几分?因为它是第几名?
螳螂在举重项目中得了几分?在跳远项目里呢?
螳螂真厉害,两次都是第一名!
……
⒋幼儿检查自己的计分表是否准确。
三、统计总分颁奖
(一)比赛成绩汇总。
⒈师:三项比赛结束了,请你们小组合作将三只昆虫的成绩汇总到一张汇总表上,然后分别算出每只昆虫比赛的总分。
⒉幼儿小组合作汇总。
⒊统计总分。
预设:xx的总分是多少?你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瓢虫的总分是多少?
蜻蜓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⒋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加法或者用数数的方法统计总分。
(二)颁奖
师:谁的总分最多?第二名是谁?第三名得了几分?冠亚季军已经揭晓,我们一起为运动员颁奖。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2.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3.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活动过程:
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画昆虫中班教案篇6
活动科目:音乐
活动名称:《昆虫音乐会》
活动目标:1.尝试用小乐器进行多声部合奏表演,体验演奏小乐器的乐趣。2.通过音乐活动引发幼儿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活动准备:1.自备蜜蜂 螳螂 知了等昆虫图片。
2.部分节奏卡片 乐器:铜碰钟 打棒 手摇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猜谁会来
——导入森林里要开一个昆虫音乐会,你们猜猜会有谁来?
——教师出示音乐会部分昆虫图片。
二.基本部分 昆虫唱歌
——你们想先看看谁的表演?
——教师结合幼儿的意图分别出示图片及节奏卡。—
蜜蜂 × × × × ︳×— — —︳
螳螂 ×××××× ︳×— — —︳ 知了 ×·××·×︱××— — —︳
_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根据节奏卡片拍打节奏。——小昆虫们一起唱歌会怎么样呢?
昆虫音乐会
——幼儿分成三个声部,分别代表蜜蜂 螳螂 知了。
——三个声部幼儿看着节奏卡片一起拍打节奏。
——教师弹奏歌曲,三个声部的幼儿选择乐器 听着歌曲敲击乐器。
——两只昆虫在一起表演一定很好听,我们尝试这用两个乐器合起来演奏。
——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我们先来唱一唱。
——教师弹奏歌曲并演唱,把幼儿分成三个声部进行学唱《昆虫音乐会》这首歌。
画昆虫中班教案6篇相关文章:
★ 画小羊的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