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人教数学教案优秀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控时间,避免偏离主题,教案的编写过程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厘清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上人教数学教案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优秀5篇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习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2~33页例1和“做一做”,第36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整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体会到小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类推迁移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课件、立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个人资料,既满足了学生想进一步地了解老师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复习铺垫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创造小数的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小数世界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一位小数

今天的学习,我们借助一样学具~米尺,大家认识它吗?现在我们把它搬到大屏幕上!

(出示米尺课件)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教学例1。

教师提问:一起来数数,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一起数,得出结论(10份)。

提问:因为1米=10分米,所以这一份是多长?

学生观察后回答:1分米

小结: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提问: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1)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教师强调0.1米表示的意思:(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0.1米)

想一想:0.1米的长度和米的长度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相等的关系)

由此得出:米=0.1米

(2)这样的3份是几分米?(这样的3份是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3米。)

提问:谁能说说0.3米表示什么意思?

同样,可以得出:米=0.3米

(3)这样的7份又是多长呢?(这样的7份是7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7米。)

提问:谁能再来解释一下0.7米表示什么意思?

同理,可以写成:米=0.7米

(4)进一步强化训练:这样的9份就是(9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0.9米)(学生口答完成)

教师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师:课件显示我们刚才得到的一组分数,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都是10)

师:分母都是10的,也就是十分之几的数,我们用几位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

师:结合我们得出的这几组等式,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再来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总结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点击出示第一个发现!你的发现太棒了!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几米?)(0.3米)

一起数数0.3米是由几个米组成的?(3个)

提问:那0.3里面有()个0.1?

这一段又是多长?(0.7米)

再来数数几个米组成0.7米?(7个)

提问:那0.7里面有()个0.1?

进一步强化训练:0.9里面有()个0.1?(9个)

请大家想一想:9个0.1如果再加上1个0.1是多少呢?(是1)

提问:1里面有()个?(10个)

也就是说:1里面有10个0.1

提问:谁能告诉我1.2里面有()个0.1?(1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像0.3、0.7、0.9、1.2……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里面有()个,我们就说,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1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谁能把它再说一遍!

点击出示第二个发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反馈小训练:谁能告诉老师:0.8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认识两位小数

小小的米尺,大大的学问。

师: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老师再想继续分的话,会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呢?(100份)现在的每一份是几厘米?(每一份是1厘米)

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呢?(米)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老师把之前分得的1分米,通过放大,再次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就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

小结:这样的一份就是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提问:这样的4份和8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又是多少米呢?

请大家翻开课本32面,把你的答案写在书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组等式(显示等式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次写出的都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

师:表示这些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都是100)

师:那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总结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点击出示第一个发现!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百分之几也可以看作是几个百分之一,这里的就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师:谁能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点击出示第二个发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反馈小训练:想一想0.25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那三位小数呢?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和自学要求,有步骤地进行自学探究,并完成手中的活动报告单。提问:根据前面的学习规律,说说1毫米、6毫米、13毫米用分数和小数该怎样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发言总结:1毫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01米;6毫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06米。13毫米用分数表示是13/1000米,写成小数是0.013米

提问:经过你们的自学探究,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发现: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点击出示发现!你们个个都是自学小能手!老师为你们点赞!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谁能尝试着把它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教师可适当提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都属于小数范畴)

学生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师:依此类推,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来表示……说的完吗?(说不完)就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这就是小数的意义,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意义,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可真棒!自己总结出了小数的意义!

5、总结:小数的计数单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

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师:谁能尝试着把它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师板书)

师:你是个非常善于总结的孩子!这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说不完)看来同学们理解了!

6、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过渡)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带来了一个用整数1来表示的正方体,我真诚的邀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个正方体变形的过程,你们愿意吗?

教师出示正方体变形课件,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里面()个0.1

0.1里面()个0.01

0.01里面有()个0.001

提问: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通过演示操作,交流讨论发现:1里面有10个0.1;0.1里面有10个0.01;也就是0.1是0.01的10倍,我们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里面有10个0.001,也就可以说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是10。

师:什么情况下它们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呢?举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结:小数和整数一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师板书)

请大家齐读一遍。

三、【巩固提升、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可以一题两问)

2.判断:争当合格小裁判(说出判断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高兴吗?谁能向同学们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

小结:是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分母是10、100、1000……的这类特殊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探究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和转化。只要你善于思考和发现,你就能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最后,老师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送给大家,希望与你们共勉!(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五、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小数的进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篇5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老师教学生作文优秀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5篇

小学数学教与学读后感5篇

教幼儿认识田的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模板5篇

月亮与七便士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幼儿保教工作计划优秀5篇

七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6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质8篇

七上人教数学教案优秀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