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案参考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制定教案时,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编写的教案才能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实施,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大语文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语文教案参考7篇

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

四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⑴ 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⑵ 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⑶ 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⑴ 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⑵ 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⑴ 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⑵ 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大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吱呀一声,门轻轻地开了。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句导读:“不声不响”“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表现出东东心事重重。][①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

段导读:写东东没精打采地回到家。

奶奶挽着袖子,从厨房里走出来,一看他蔫(niān)头耷脑的,有点儿吃惊。 平时他放学回来,总是高高兴兴的,不是拿着腔调儿朗诵(sòn)“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喊“奶奶,我饿了”,从来没有这样的老实劲儿。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该不是病了吧?[③从本句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奶奶担心地抚摸一下他的额头,凉丝丝的,一点儿也不热。[④“一点儿也不热”说明了什么?]他是怎么啦? [⑤在这里提出疑问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奶奶怀疑东东是因为病了才没精打采的。

“东东,告诉奶奶,出了什么事儿?”

段导读:奶奶的疑问,也是读者想知道的。

“奶奶,语文老师读课文,我给她挑了一个错儿,她会不会生气?”他仰着脸问。[⑥概括一下东东没精打采的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写东东的反问,也是东东心里想不通的地方。

奶奶一听是这么一件小事,毫不在意地笑了。不过,照例又数[shǔ]落了他几句:“你这个孩子,总好 多嘴多舌,大家尊敬老师,你给老师挑毛病,老师会不生气?”

他轻轻地“啊”了一声,心里还有些想不通。 [⑦“想不通”说明了什么?]说他不尊敬老师,实在委屈,尤其对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 [⑧文中的哪个词能进一步说明东东“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的原因?]她刚从师范学校毕业, 给学生的印象一直很好。她个子不高,身体单薄,脸色有些苍白,扎着刷把辫儿,像个高中生,一点儿老师的架子也没有。 [⑨对老师的外貌描写表现了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dié),就是同女生跳橡(xiàn)皮筋。她的课讲得也好,清楚明白。她特别善于朗读课文,那柔和悦耳的声音,那么富有感染力,仿佛能把人带入诗的境界。 [⑩对老师的这几句描写,意在说明什么?]东东喜爱听她朗读,时常模仿她的腔调和姿态,练习朗读。[句导读: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东东十分喜欢、佩服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表现了东东是个学习十分认真的孩子。][ 从本句可以看出东东对这位老师的态度是什么?]

段导读:写老师留给东东的印象。

今天语文课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朗读课文时,教室里静静的,一点儿杂音也没有,只有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声音在回荡。 [ 说说这句话与上文之间的关系。]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段导读:写老师朗读课文《春》,东东被老师的朗读打动了。

老师读得越来越起劲,脸上焕(huàn)发着怡(yí)然自得的神情。[ 本句是如何说明老师朗读课文非常用心的?] 当她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yùn)酿”时,他忽然听出她把“酿”字念成“yàng”,不觉感到有些惋(wǎn)惜。 [ “惋惜”二字说明了什么?]要是别的老师读错一个字,他也许不会这么注意。[ 为什么别的老师如果读了错字,东东会不在意?] 这个老师却是他敬佩的有水平的老师。他感到应当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禁不住大声说:“老师,您把‘酿’字读错了!”[句导读: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东东在课堂上指出老师错误的原因:他是真诚地想帮助老师纠正错误,而不是“瞎挑刺儿”,更不是“不尊重老师”。][ 东东的发言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段导读:本段写老师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读错了字,而东东当堂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霎(shà)时,教室里肃穆(mù)的气氛被破坏了。 老师吃了一惊,微微皱了一下眉,黑亮的眼睛闪着冰冷的光,注视着他。[ “吃了一惊”“冰冷”分别说明了什么?]同学们也扭过头,投来抱怨的目光――好像剧场里的观众发现了一个捣(dǎo)乱分子。[句导读: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写出了东东出其不意的话语打破了教室里肃穆的气氛,受到了大家无声的指责。][ “抱怨”一词说明了什么?]他意识到自己太冒失,想申辩,但缺乏(fá)勇气,便懊恼地低下头,满脸通红。[ 东东为什么“低下头”,且“满脸通红”?]

段导读:写在东东指出老师的错误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

老师迟疑片刻,什么也没说,又接着朗读了下去。[ 老师“什么也没说”,说明了什么?]然而,她读得不那么流畅了,声音呆板,并且又念错几个字。下课的铃声一响,她就收起教案走了,显得很不开心。 [ “呆板”“又念错”“收起”等行为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老师在东东指出错误后,没有什么表示,却非常尴尬。

这时,班里就像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句导读:总起句,它不仅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而且也是下文东东为同学不理解自己而感到苦恼的原因之一。]有的说,老师根本没念错,他瞎(xiā)挑刺儿;有的说,老师即使念错了,也不奇怪,不应该当场就提,不尊重老师,影响了课堂教学。 [ 同学们如何看待东东对老师的批评?]他被说得晕头转向,担心老师记他的仇。 [ 文章在这里说出了东东的担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写同学们的议论。

“奶奶,老师会记我的仇吗?”他走进厨房,又问。[ “又问”说明什么?]

“吃一堑(qiàn),长一智,明天上学向老师认个错吧!”

段导读:写奶奶的回答,说明奶奶非常明事理。

怎么向老师认错呢?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在上语文课时,东东直言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班里同学们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自己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句导读:这句写出了东东紧张的心情,担心老师会批评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chè)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 [ “清澈”一词说明了什么?与上文中的哪个词形成了对比?]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也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与上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六十八页。”等大家翻开书之后,老师郑重地说,“昨天,我把‘酝酿’的‘酿’字念错了。 [ “郑重”说明了什么?]当时刘东东同学给我指出来了,我还不相信,因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教我读‘yàng’。我回去向几位老师一请教,才知道念‘yàng’是吉林地方音,标准音要读‘niàng’,请大家注意。多亏刘东东同学及时给我纠正了, 不然我就要一错再错了。所以,我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我改正错误。”[句导读:表现出老师的坦率,可以看出这位语文老师是个工作认真、平易近人的好老师。]

段导读:老师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并表扬了刘东东。

东东一听老师不但没有生他的气,而且还表扬了他,就激动得站起来说: “老师,我昨天没举手就在下面说话,影响了上课,请您原谅。”[ 东东也向老师道歉,其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东东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师道歉。

老师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亲切的微笑,点了点头。[句导读:老师眼中的“微笑”是对东东敢于指正的赞许,“点了点头”是对东东此番话的.理解。这些细节是对师生间诚心诚意的情感交流的具体描绘。]

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段导读:写在老师承认错误后,东东内心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

一 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niàng)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酝酿、酿造)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要读得正确、流利。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2)重点指导。

氛:不要误读为fèn。

乏:不要误读为fā。

皱:不要误读为zòu。

(3)分类记忆生字。

左右结构:酿 朗 诵 例 橡 练 焕 穆 皱 捣 瞎

上下结构:耷 半包围结构:氛 独体结构:肃 乏

(4)解释词语。

不声不响:不说话,也不出声。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jìn)头。采,精神。

蔫头耷脑:耷拉着脑袋。形容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样子。

数落:责备。多用于口语。

多嘴多舌:形容爱插嘴说话。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状,描述。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次见识。比喻从失败中、挫折中吸取教训。

三 理清文章结构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在上语文课时,东东直言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自己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们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 熟读课文,拓展思维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围绕着“酿”字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默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重点句投影。

一 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引导质疑

1.指名读描写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也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东东的心理由担心到紧张,最后到高兴。)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种变化。

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三 深入体悟,感知课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下列句子。

1.出示句子: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她的课讲得也好,清楚明白。她特别善于朗读课文,那柔和悦耳的声音,那么富有感染力,仿佛能把人带入诗的境界。

(1)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这几句话是写老师留给大家的印象,她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表明这位老师在学生的印象中非常和蔼可亲,讲课很好,知识丰富,擅长朗读。这与后文老师读错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的句式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几句话。

2.出示句子: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他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一种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东东被老师的声音打动了,进一步说明老师的声音很动听。)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联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填空练习)

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 ,看到了 ,听到了 ,听到了 ,他真想 。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句子:

他高兴地坐下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该有多好啊!那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这是老师承认错误后,东东内心的感受,也表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

(2)听了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

4.你喜欢这位老师吗?为什么?

(喜欢。她知错就改,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是一位好老师。)

四 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请你对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1.本文语言浅显,所叙述的事情也很常见,易于被学生理解。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2.在指导朗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课文中人物心理的变化,特别是东东的心理变化。在读东东向老师承认错误前心里的苦闷时,可以用低沉的语气。在老师承认错误后,要读出东东心里的激动,可以用轻松、舒缓的语气。

1.看拼音,写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照例―( ) 焕发―( )

惋惜―( )缺乏―( )

3.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老师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2)老师不但没有生他的气,而且还表扬了他。

4.在加点的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5.东东今天为什么蔫头耷脑的?

6.放学后,东东一路小跑回到家,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对奶奶说。他会说些什么,怎么说?请你写下来。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都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挑战权威、质疑老师。有人说,不会提出个人见解的学生多半不是好学生。可是老师毕竟是长者,即便他们在某一个环节上犯了错误,作为学生也要尊重他们,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们提出。

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作为学生,应当尊重老师。然而,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未必就是尊师,向老师直抒己见、表达不同的观点未必就是不尊师。关键是怎样给老师提意见。

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都表示可以接受学生给自己提意见,但希望提意见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应该注意给老师留些面子。一位老师的话具有一定代表性:“学生应该允许老师犯错误,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老师有观点不正确或是误解了某个同学时,学生应用正确、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提出来,这样更有助于老师的自我反省。但是,作为学生也应该在老师偶尔犯错的时候保持一份理解和宽容。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起来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由于时机不对而有可能激化矛盾。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学生应该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文章,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体会卡罗纳的悲伤和人们给他的关爱。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真诚理解、相互关爱的情感。

【教学方法】

首先,我将教材“剪裁重缝”,让学生围绕“卡罗纳的悲伤”和“周围的人们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其次,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们的情感引人到情境中,让学生获得“移情”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听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谈话导入

在听歌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镜头、一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二、初读课文谈感受

1、是啊,这就是母爱。母爱就是你生病时陪在你病床前的守护;就是上下学时对你不辞辛苦的接送;就是放学回家时给你端上的可口饭菜;就是考试前对你的千叮万嘱。然而,一个跟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却永远地失去了这些,他的名字叫:卡罗纳。(板书)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呼唤他:卡罗纳!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呼唤他:卡罗纳!

2、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卡罗纳的故事。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交流感受。

三、精读细品,总结感悟

1、默读课文

失去亲爱的妈妈,失去那个你生病时为你端汤送药,守护着你的妈妈,那个每天再忙再累也要给你洗衣做饭的妈妈,这无论对哪个孩子来说,都是天大的悲痛,怎么能不令人伤心难过呢?

默读课文:找找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卡罗纳的“伤心、悲痛”,画出来。

2、全文交流

(1)他面容灰白眼镜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一场似的。

指名:看见他这般模样,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带着你的感受读。

从前的卡罗纳或许是健康、活泼的,可经受如此巨大的打击之后,他变成什么样子了?读课文。

他那么的憔悴,那么的悲伤,真让人心疼啊,让我们再来读。

(2)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他为什么会“放声大哭”?

卡罗纳再次回到学校,一切依旧,可亲爱的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卡罗纳怎么能不放声大哭呢?一起读。

(3)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他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上号啕大哭。

怎样的哭才是号啕大哭?他为什么又号啕大哭?

当他看到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他想起什么?还会想起了什么?一切都成往事,他再也无法拉妈妈的手了,请一起读。

(4)我发现卡罗纳独自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种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失去了妈妈的卡罗纳,变得那么脆弱,一幅画都让他号啕大哭,更不用说他亲眼看到“我”和妈妈亲昵的场面了,他内心的.疼痛你能感觉得到吗?“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这句话卡罗纳说出口了吗?是啊,说了也无法改变事实。无法形容的悲哀,悲痛欲绝的难过,只能放在心里,让我们再读句子。

3、小结

失去了妈妈的卡罗纳,从此再也看不到妈妈的笑脸,再也听不见妈妈的嘱咐,再也感受不到妈妈温暖的拥抱了,他怎么能不难过呢?

4、进一步分析

面对如此悲伤的卡罗纳,他身边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读课文,从文中画出来。

5、学生汇报(按照学生的反馈调整)

①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不许和他开玩笑,不许和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当老师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老师为什么要提前告诉“我们”这些?

从老师“不许……不许……”的语句,想象老师的语气怎样?

多细心的老师啊,他生怕同学们一个无意的举动再次伤害到已经脆弱不堪的卡罗纳。

②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再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此时此刻的老师就像一个妈妈。或许现在只有痛痛快快地哭出来,他的心里才会好受一些吧,但一定要坚强。

(3)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息凝神”的意思。他们屏息凝神地望着谁?他们屏息凝神地望着的是怎样的卡罗纳?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屏息凝神地望着?看到自己的伙伴这么憔悴难过的样子,同学们的目光似乎在说什么?

(4)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什么没人说话?

师:(小结)有时候真情无言,这一道道的目光,充满着温暖和感情,让悲伤中的卡罗纳不那么难过。让我们再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

(5)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是啊,面对悲痛欲绝的卡罗纳,该说什么呢?

(6)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

当“我”扑向母亲的怀抱时,母亲却把“我”推开了,为什么?

轻轻的一个“推”,简简单单的一个“推”,推开了自己的儿子,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母亲对失去妈妈的卡罗纳的关爱。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七、八两个自然段,再次来感受这感人的一幕。

四、升华主题,尝试“关爱”

面对卡罗纳———一个失去了妈妈的孩子,老师、同学、家长都付出自己的关爱。(板书:老师、同学、家长、爱)一位哲人说过:关爱,有时是有声的,有时是无声的。他们的关爱就隐藏在平凡的一句话中,一个动作中,甚至是一个眼神里。就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真诚理解、相互关爱吧。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他就在你身边,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时,你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呢?写成一篇小文章。

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揭题、简介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的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自由读、指名读,读着读着你觉得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对这位作者叫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13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请伸出手 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读词语。

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

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b、仿佛看到溪水长得很快、很高。——哪个字让你有很快的感觉?(猛)

同学们,真能干!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出示:间隔 联结 平衡 谴责 懒惰 平稳 俗语

①指名读。

②谁能说说“谴责”的意思?(责怪)责怪就是谴责的近义词。联结(找近义词) 懒惰(找反义词)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出示:清波漾漾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指名读词语。

2、读长句子,检查朗读。

词语会读了,那课文会读吗?老师选择了几个长句子,谁敢挑战,读一读?

句子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了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句子二: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读长句子,正音,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长句子读正确、读通顺了,老师相信大家读课文肯定没问题,现在请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读课文。

(2)交流:

预设:课文写了每年秋天,家乡的人们都要摆搭石。

课文写了人们上工、下工要从搭石上经过。

课文写了人们过搭石要注意平衡。

……

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粗粗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到文中的句子。

四、细读课文,感悟美好心灵。

1、细读“什么是搭石?” 感悟美好心灵。

(1)交流: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指读句子。

能看着书上的插图说说“二尺左右的间隔”的“间隔”就是——距离。

齐读句子。

(2)体会搭石的重要。

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决吗?

预设:

a、“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洪水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通过师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定期性水位上涨的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多下雨天气,江河溪流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 这种感觉吗?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生对话,体会搭石的作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绾裤

收工要——生:脱鞋绾裤

赶集要——生:脱鞋绾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绾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绾裤

这样不停的脱鞋绾裤,真是——麻烦呀!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就——生: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无须脱鞋绾裤。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c、“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的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来来往往都要从小溪经过,如果没有搭石,那天凉的时候,人们过小溪就会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经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感受人们的用心。

是呀,我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乡亲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预设:

a、我从“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找石头,想到了人们很善良。因为水深的地方,要用大一点的石头,水浅的地方,要用小一点的石头,那么露出水面的石头才会差不多高,人们走起来才会稳定、安全。(板书:善良)

多棒的孩子呀!真会思考!能扣住细节来学习。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强调“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

b、我从“平整方正的石头”想到了人们很关心别人。如果用不平整方正的石头,别人走起路来会摔跤。(板书:关心)

你可以强调这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我从“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想到了人们的细心。因为如果距离远了,有的人会跨不过去,距离近了,人们走起路来有些不方便,而二尺左右的距离可能刚刚合适。

你真会思考,能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思考问题,了不起!

也请你读读这句子,表现乡亲们的细心。

d、“让人们从上面踏过”,使我想到了人们摆搭石是为了别人,很关心别人。

真是善解人意的孩子啊!把你细腻的心思读出来!

齐读。

小结:每年,人们都要自觉地、用心地摆搭石。我们从搭石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你认为哪个生字需要给同学们提个醒的?(暴、猛、惰、衡、序)范写

2、学生书写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描写的美丽画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词语

2、说说什么是搭石。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反馈,出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呀!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却……出示句子:“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你见过哪些风景?(引导学生用美好的词句来说美景)

2、再次默读课文,看看搭石都构成了哪些画面?(旨在引导学生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老人修搭石

紧走过搭石

礼让在搭石

3、那么请你潜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地体会第二自然段老人修搭石中体会到哪些美?用心默读,有什么体会可以写在旁边。

交流:

a 、“上了点年岁的人……”

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他会遇到哪些急事?(上班、看亲戚、送友人、下田干活……)

所有这些事情都可能碰到,但是——生读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

请问你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这时,你为什么这样做呀?

当老人发现了不平稳的搭石,他想( ),当老人摆好了搭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满意离开时,他想( )。

(想到:赶集的青年、抱着孩子的妇女、放学回家的孩子、腿脚不便的老人)

(我担心搭石踩得不平稳,乡亲们会跌进水里的!)

多好的老人呀!想着别人。

(我也是向着要把搭石踩得很稳固,不让后面经过的人跌跤的)

多负责的老人呀!一心想着别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句子

小结:只有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无私、有爱心的优秀品质才会有这种举动。

齐读。

课件出示句子: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交流:我从“早早摆放好”想到家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人们非常勤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我从“谴责”、“懒惰”想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如果没有就会被人谴责,也看出人们非常勤劳,厌恶懒惰。(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板书:勤劳)

b、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这是一行人在走搭石呢,让我们先来走一走吧。家乡的人们,你们有什么要提醒他们的吗?

2、我们再来看家乡的人们走搭石吧。请读,你觉得哪儿最美?

(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看图理解,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协调有序”,情境理解“协调有序”。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指名回答)

你们说的真好,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好吗?(指六组学生前面的 后面的……)咱们和着读一读好吗?

现在 我们在哪里了?(搭石上)搭石不好走啊,走不好会掉进水里的,有信心走好吗?(有)那我们就开始吧!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像——生:轻快的音乐!

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女生走在前面,男生走在后面。

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语速再快)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

没有人踩脚,没人落入水中,有人在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没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一行人踩着踏踏的音乐,协调有序地走在搭石上,水光人影两相和,如诗如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

(3)全班朗读。清晨,晨雾还没有散去,勤劳的人们早早地出工了,请读。傍晚,夕阳洒下了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虽然很疲惫,但脚步仍是那轻快的踏踏,请再读。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c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d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伏”,(做动作)年轻人,当你背着老人过了小溪,你需要得到老人的回报吗?需要老人对你说谢谢吗?为什么?是啊,每一位老人都像是自己家里的老人,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

(2)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美读出来吧!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3)拓展。家乡人把尊老、互相谦让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课件出示)每天来走搭石的人还有很多。

假如遇到怀抱婴儿的母亲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们会( ) 。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小结:刘章爷爷在哪里工作了13年,每年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时常看到这一个个感人的细节,那么,熟悉的搭石仅仅是普通的石头吗?

示句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风景。

此时的搭石是一道充满谦让美、尊老美的风景(板书:谦让美 尊老美)

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美,课文中还有我们看不到的美,(点击课件: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4、感悟最后一自然段。

a、走出这些美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

b、假如你是一块搭石,你想对家乡的人们说什么?

c、家乡的人们,你想对搭石说什么?

d、把你对搭石的感激之情,对家乡人们的赞美之情读出来吧!

三、齐读课文

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一座座小桥,家乡的搭石消失了。但搭石会永远留在刘章爷爷心中,永远留在家乡人们心中;搭石带来的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会代代传承下去。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再次去体会搭石带给我们的美。

四、拓展感悟

听故事《一个承诺》,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搭石一样平凡的事物,也时刻发生着很小却很美的事,你能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感受到的美吗?

口头交流。如若学生一时发现不了,抛砖引玉:如一只笔,很普通,但是联结着同学之间的情谊。当有你忘了带笔的时候,周围的同学纷纷愿意借给你。再如一只碗,当你回到家,妈妈给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你送上一碗药。这个碗,联结着母子情深。又如日记本,当你有心事时写在日记本上,老师给你排忧解难。这日记本联结着师生之间的情谊。

大语文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课讲述一群海军士兵驻扎在一座小岛上,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片绿地,一位将军到访,参观菜地,与士兵分吃一锅菜汤的事,表达了士兵们甘于吃苦、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本教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那位将军,介绍小岛的情况,介绍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成一篇上岛日记,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练说日记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指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

(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

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四、介绍小岛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预设一:小岛很小。(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

预设二:小岛很热。(引导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预设三:小岛不适合居住。(引导学生从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2.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3.指名读小岛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小岛的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军人情

1.过渡:小岛虽小,居住条件虽差,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说说理由。

(1)出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预设一:战士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引导学生品读第31自然段,感悟战士尊重将军,关心将军身体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那番话,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

预设二:将军与战士分食一桶菜汤。(引导学生品读第33~35自然段)

采访活动。

环节一:将军,你给战士们分菜,看到他们马上躲远,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

环节二:将军,你为什么把菜倒进汤里?

学生交流。

环节三:将军,看着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喝着你舀给他们的菜汤,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图片指导学生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为写将军日记做准备。

①学生交流。

②小结:战士们关心年迈的将军,为将军送上一盘自己亲手种的珍贵的蔬菜。将军心疼战士,把菜倒入汤里和战士们一同吃。

预设三:战士背土带菜种到岛上。(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感悟战士思念家乡,又善于改造环境的决心。)

①学生交流。

②追问: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这番话,你对这群战士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对岛上的战士说些什么呢?

③小结: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爱动脑、肯创新的战士,才有了小岛上的一片绿色菜地。这是小岛的希望。

预设四:油布的秘密——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品读第29自然段,感悟战士的中国情,爱国心。)

①追问:将军,当你看到这一幅由菜构成的中国地图时,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②学生交流。

2.小结: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重点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指导写日记

1.将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小岛,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不怕吃苦、热爱祖国、敢于创造的守岛战士。将军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他准备把这次小岛之行写进日记里。我们来帮他回顾一下他上岛之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和战士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2.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环节来写日记片段,强调突出将军的心理活动。(相机板书:心理活动)

3.学生写日记,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书写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书写的题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并鼓励学生交流。

七、延伸到课后

1.写一篇完整的《将军上岛日记》。

2.观看《守岛夫妻》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堂授之以渔,课外拓展延伸,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岛

1.将军上岛。

图片看到:油布

绿油油的菜地

听到:土和菜种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2.战士邀吃晚饭。

看到:一盘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国地图

3.与战士让菜。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读书做记号。解决生字词难题时,我指导学生将小组内的困惑记录下来。感悟小岛特点时,我指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学生找找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写体会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提倡讨论式教学。课堂初,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困惑,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确立学的主体性地位。课堂中,我抛出主要问题:“找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在读文、思考之余,进行大胆交流,思维的火花碰撞,让课堂在交流探讨中深入文本背后,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揣摩人物心理,为写日记做好准备。

大语文教案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词,会用应该,本领,真正三个词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不应该依赖父母生活,而应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道理。

3、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懒狮子说的话,了解其不练功的原因,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中所讲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

拼音卡片,幻灯片,小黑板写狮子妈妈的话。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准生字读音,理解字词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狮子吗?你知道狮子有哪些特点?(凶猛,食肉,林中之王)

2、今天我们学习14课《两只小狮子》,看看这是两只怎样的小狮子。

二、初读课文

1、读准课文生字字音,读通全文,标了出自然段。

2、开火车读生字卡片。(例:kē 棵),齐读词语卡片。

3、逐段朗读课文。

4、再齐读课文。

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他们的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两只小狮子的表现有哪点有同?

3、读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⑴第一句话讲什么?板书:一只刻苦练功

从哪儿看出刻苦练功?

整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练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怕累)

它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谁能用手势做一做滚,扑,撕,咬的动作?(滚可以练得身体灵活:扑能使动作迅速而凶猛,撕,咬能置猎物于死地)

⑵另一只小狮子整天在干什么?板书:另一只什么也不干。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什么样子?(没精打彩)

⑶看图⑴谁是狮子妈妈?谁是刻苦的狮子?谁是懒狮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喜欢哪一只小狮子,为什么?

⑷带着感情读2自然段。

4、这只狮子为什么会这么懒?读 3-6自然段。

⑴小树向懒狮子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练功是什么意思?(锻炼本领)读出奇怪的语气。

⑵懒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那苦头指的什么?说明什么?(怕苦)它认为什么是吃苦头?它说这话时什么语气?慢吞吞说明什么?谁来试读?

⑶懒狮子不练功,以后怎样生活呢?它自己是怎样想的?(读懒狮子的第二句话)

凭着是什么意思?靠谁呢?它父母有什么本领?它父母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想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板书:yi kao 父母⑷懒狮子说这话时是什么样子?(得意)看插图

⑷为什么会这样?(炫耀)

⑸它会生活得好吗?为什么?

5、狮子妈妈是怎样教育懒狮子的?读第七段,把妈妈说的话勾下来。

⑴妈妈一共讲了几句话?

⑵抽读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谁可靠,只有靠自己)

⑶要靠自己该怎么做?读第二句。

也是什么意思?跟谁一样该苦练功?应该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让他向勤狮子学习克服怕苦的思想)

⑷妈妈还告诉懒狮子什么?真正的狮子是怎样的狮子(有独立生活能力,像父母一样做林中之王)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只有刻苦学会生活的本领,才)板书:中心句

这句话用子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妈妈什么思想感情?

⑸听了妈妈的话,小狮子是什么表情?看插图(3)这时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6、这刻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小应该刻苦锻炼生活能力,不应该依靠父母生活的道理)

7、小学生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应该学会哪些本领?

四、全文板书:

一只 整天练习 非常刻苦

14、两只小狮子

另一只 什么也不干 依靠父母 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五、练习用应该 本领 真正说话。

(市三新教材培训研讨示范课)

第二课时

理念渗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

设计意图:

1、把生字编创入和课文联系紧密的语境中,使学生更有兴趣识字,又增加了阅读的量,丰富了语言,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2、打破逐段讲解方式,将内涵紧靠又富有朗读价值的语句突出结合来进行阅读指导,使读活跃于文本,深入于文本。以期学生得到良好的阅读感受。

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苦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语境识字法

教学过程:

一、语境中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只小狮子,刻苦练习的勤勤,懒惰的小狮子惰惰。勤勤整天练习本领,它已经能抓兔子了,你们瞧:幻灯出示

狮子王远远看见草丛中有只兔子,它猛地扑上去,一口咬住兔子,在地上打了个滚,用它尖尖的爪子撕开,美美地吃了起来。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勤勤真能干。可是还有只懒狮子呢!这节课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惰惰。

二、探究读文

1、惰惰这么懒,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读读课文,找找它为什么这么懒?划一划。

2、反馈:

a、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惰惰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自由读,赛读,师范读,生齐接读。)

(指名读、评价、同桌互读)

读出了一只懒洋洋的狮子,但我们可不能真的懒惰哦!

3、老师就是怕吃苦头的懒狮子,谁能劝劝我、教育我,让我变一变呢?静静思考一分钟。各抒己见,角色对话。

4、齐读狮子妈妈的话。

小朋友们说的可真有道理,我记住了。狮子妈妈以前也是这么教育我的,可我不懂,你们能再读给我听听吗?

练读一遍,齐读。

现在我懂了,我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随机板书应该、本领、真正。

三、分角色回归朗读

1、惰惰还有位好朋友呢!是一棵关心它的小树,把它的话找出来读读。(自由读3、5小节)

2、我们一起完整的读读这个故事吧!

分角色朗读全文:师读旁白添加激情导语,女生读小树的话,男生读懒狮子的话,男女生齐读狮子妈妈的话。

四、总结延伸

惰惰有小树的关心、我们的提醒、狮子妈妈的教育,它一定会抓紧时间学习本领,象刻苦的小狮子一样,成为真正的狮子王!

那我们呢?故事学完了,有话对自己说吗?或者对你的小伙伴说吗?用上应该、真正、本领对自己说一句话。

五、书写指导

我们也不能做懒惰的小孩子,应该刻苦学习本领,学习知识,做一个真正的有用的人。今天就练习写苦。

认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加一加)

观察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描一个,再开始写。

一看、二记、三描、四写

板书:

两只小狮子

靠父母-----

应该本领真正

怕吃苦-----

大语文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

大端午活动总结参考6篇

大南瓜教案推荐8篇

大大班跳绳教案最新8篇

药店大活动总结参考6篇

大中国教案优秀8篇

大馒头教案6篇

大语文培训总结5篇

大端午活动总结参考8篇

大语文活动总结8篇

大学期个人总结参考6篇

大语文教案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