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案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和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认真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山不老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山不老教案7篇

青山不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

板书:16

青山不老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先来检查一下词语: 土坑 淤泥 肆虐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指名----齐读)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口头回答)适时补充(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深山造林的故事)

三、创造奇迹

1、过度:是啊,一个老人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一片茂盛的森林,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2、师:现在就让我们先来感受这个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请看:(出示图)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到处是绿色等;

师:哪些字眼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全)

师: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

师:如诗如画的景色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

3、那么,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

4、5两个自然段,画下相关的句子

4、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出示:

——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自由读 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我们来换算一下:“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我们平常上课的教室又有多大?(50平方米)

师:这3 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万个教室差不多大。

师: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谁能够读出这种奇迹?先自由练练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过渡:老人还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2: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是的,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奇迹——生读

引读:

师:是啊,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这是当时的大环境(板书)

(一)大环境

师:请同学们也去读读这一段话,读着读者,哪些词语马上跳入了你的眼帘?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师:透过这些词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补充板书:恶劣

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大家看:(出示资料) 你觉得这地方的环境怎么样?

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些词语——生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当时的小环境,(板书)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补充板书:艰苦

师:还有吗?

师:是啊,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1、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2、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3、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是啊,青丝都变成了白发,死亡也带走了他的亲人,他不走,那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因为什么?默读

5、6自然段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另一种东西”你们觉得是什么东西呢?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3、小结: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人的心中却有着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他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他想对年轻人说,他也想对我们说,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老人对我们殷切的

5、其实,有一个人在聆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用心写下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心的宣言》)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

情再读课题——青山不老!

七、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奇迹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关注课题,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师: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3.师: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用这五个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感“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相关句子,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读课文并进行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学习第2自然段)

联系课文,结合资料和图片,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读懂小环境中的艰苦。

①引导学生关注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

②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4.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莽莽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看今日之青山: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想昔日之青山: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画面。

3.悟“青山不老”之含义:经过刚才对“青山不老”的对比学习,现在说说你对“青山不老”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1):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

预设(2):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永存。

青山不老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图片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 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 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艰苦 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 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 拓展延伸

1. 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五 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阅读提示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 初读 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 。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 有关的自然段:“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 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青山不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1、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山不老》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得通顺、正确、流利。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用15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亩就相当于1850个实验小学这么大。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

(1)肆虐 什么意思(任意破坏) 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b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 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自己展开想象来理解来读懂词语,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2)“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 盘踞 怪物

(3)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划一划。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岁的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可是老农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教案篇6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

(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检测自学,突破字词

1.抽生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图片用重点词语概括。

2.引导学生联系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生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解析课文奠定基础。

四、以文入情,品读“奇迹”

1.过渡: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想象: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一间教室五十平方米,三千七百亩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四万九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从老人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的感受?

②这么浩大的工程,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图片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呢?

①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这景色美吗?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③指导朗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欣喜)齐读。

④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⑤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⑥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⑦小结: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奇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再读课文,感受“环境”

过渡: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了解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想象: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4)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小环境。

(1)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

(2)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呢?

(3)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小两个环境,对比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对奇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课文回顾,品析老人

1.作者对老人有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生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5.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全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会老的?

7.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来写写吧!

课件出示:我想( )地对这位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七、拓展总结,升华感受

图片引导学生反思: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不会。)齐读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话,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案篇7

一、交流背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从下面的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场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课件出示: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引导学生把握句中的重点点词语,如“绿色的波浪”、“ 涛声”、“ 粼粼的波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课件出示: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课件出示: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图片和文字。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青山不老教案7篇相关文章:

教案设计教案精选7篇

托班教案教案模板7篇

汉字教案大班教案7篇

教案模板电子教案7篇

托班教案教案精选7篇

防溺水教案大班教案7篇

生命教育教案生命教育教案7篇

谈读书教案教案7篇

儿歌教案教案最新7篇

语言教案故事教案通用7篇

青山不老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