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小班教案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纸空文,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夏至小班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夏至小班教案6篇

夏至小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夏至节气的特点,知道为什么“夏至不过不热”。

2.了解有哪些方法对抗炎热,了解扇子的不同种类。

3.学习用彩纸和冰棒棍制作小扇子的方法,锻炼手部肌肉和协调能力,学会废物利用。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彩纸、冰棒棍、双面胶

2.扇子制作教程视频

活动过程

1.夏至节气知识介绍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回归线,是最接近我们的时候,这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可是为什么最热的时候在七八月份呢?原来我们感受到的气温不是太阳照射的度,而是大地反射出的温度,夏至之前地表积累的热量还未达到最高,所以夏至这一天其实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反而是夏至过后,地表温度逐渐累积,再加上依旧长时间的日照,气温因此逐渐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2.提问引导

——提问小朋友们是怎么过夏天的?

——有什么对抗炎热的好办法?

——需要借助什么?(如扇子,电扇,空调等)

——你们知道扇子有哪些种类吗?(教师展示图片:蒲扇、羽扇、折扇、团扇等)

3.自制小扇子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一把属于我们自己的小扇子。

(1)教师展示小扇子教程视频。

(2)小朋友们看懂了吗?请几位小朋友来复述一下制作过程。

(3)教师分发彩纸,冰棒棍。

(4)小朋友们开始制作扇子,对于有困难的小朋友教师进行指导。

(5)在扇子的形状完成后,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扇子进行一些装饰。

4.作品展示

请小朋友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5.活动结束

夏至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夏至要吃面食的习俗。

2.了解有哪些小麦制品。

3.发挥想象力,夏至面里有什么,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活动准备

一碗面的简笔画,并打印,每人一张,彩笔、剪刀、双面胶

活动过程

1.介绍夏至吃面食的习俗:

夏至时新麦收获,各地食俗虽有差异,但吃面却是共同的。史料记载,我国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像是北京冷淘面、四川担担面、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江南地区还有麦粽、夏至饼。所谓夏至饼就是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其实夏至饼里并没有指定的馅料食材,只要是开胃消暑的,都可以加到饼里做馅料。

2.了解有哪些小麦制品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麦吗?它是长什么样的呀?(教师出示图片)

(2)——那我们平时吃的面食是像小麦这样硬硬的黄黄的吗?

(3)——其实啊小麦首先被制成了又白又细的面粉才能被我们广泛使用。那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东西是由面粉制成的吗?我们刚才在介绍夏至吃的面食时已经提到很多了,有小朋友能回忆一下吗?还有其他的吗?(面条,面皮,面饼,面包,蛋糕)

3.夏至要吃夏至面

(1)面条也是用小麦做成的,是我们夏至节气要吃的主要食品之一,有一句话叫“冬至饺子夏至面”,也有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今天我们的面条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光吃面条有些单调,小朋友们来动动脑筋,想一想面条上可以加点什么菜呢?

(2)请小朋友们把你能想到的菜画出来,剪下来,然后贴在这碗面里吧。

(3)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面条简笔画。

(4)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进行指导。

(5)请完成图画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菜。

(6)教师给予优秀作品的小朋友奖励。

4.活动结束

夏至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了解夏至时节的天气变化

2. 感受雨声的变化,欣赏关于雨声的诗句

3. 能自主完成雨伞的涂色,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雨伞简笔画、雨声音频

活动过程

1. 介绍夏至时节天气变化的知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江淮一带出现梅雨天气,频繁下雨,空气潮湿。

2.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雨天吗?

——有的小朋友喜欢,有的小朋友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呀?为什么喜欢呢?

——其实雨天也不是那么的讨人厌的,只要你细细观察,能发现很多让人喜欢的事。比如老师就特别喜欢听雨声,很多古时候诗人也很喜欢下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吧。

3. 教师播放雨声音频,体会古诗中的雨。

(1)教师播放小雨音频,请小朋友描述小雨是什么样的。

志南写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雨落在衣服上,衣服都没有湿;风吹在脸上,脸也不觉得冷。

(2)教师播放大雨音频,请小朋友描述大雨是什么样的。

李商隐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深秋天空昏暗,寒霜降临,池中荷叶已经凋零所剩无几,只留了几片供人听雨珠滴落的声音。

(3)教师播放暴雨音频,请小朋友描述暴雨是什么样的。

苏轼写“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如墨汁一般,却没有把山峦全部遮蔽,大雨打在湖面,溅起的水花跳入船中。

4. ——小朋友们,现在下雨了,你们要怎么防雨呀?

——现在老师给你们发一把小伞,请你们给它画上漂亮的图案吧。

5.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雨伞简笔画,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涂色,教师会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

6.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这么画,教师对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幼儿奖励。

7.活动结束

夏至小班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听儿歌,理解其大意,愿意跟读儿歌。

2、通过学习儿歌“夏至来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通过观察、体验,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小兔子和小熊手偶、冬天和夏天环境和人们穿衣的照片若干、儿歌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手偶表演

小熊:“小伙伴,你等等我,今天的天气可真热,我都跑不动了”。

小兔子:“哎呀,小熊你快点吧!去晚了,我们就赶不上了”?

小熊:“不行了,我们休息一会儿吧!你还是告诉我,我们这是要干什么去呀”?

小兔子:“今天我要带你去参加启明幼儿园的夏至节活动”。

小熊:“夏至节”?

小兔子:“对呀!今天是夏至节!小熊,你知道什么是夏至节吗”?

小熊:“嗯——不知道,什么是夏至节啊?小兔子,你能给我讲讲吗?”

小兔子:好吧!“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节气,夏至这一天是6月21日,一年中它的白天最长,夜晚是最短的一天,在这一天,有个说法叫“冬至饺子夏至面”就是告诉我们夏至这一天都要吃面。

而且进入夏至以后天气就会变得特别的炎热,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暑哦。在夏至节的时候啊,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观赏莲花和放荷花灯。

小熊:“哦,这下我明白了,原来夏至这一天会有这么多的变化,还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是有意思”。

小兔子:“小熊,那我们赶快走吧。”

2、教师提问:

①、小朋友们刚才是谁和谁在说话?

②、他们在说什么事情(引导幼儿知道夏至节的日期和习俗以及天气的变化)。

3、教师出示照片,小朋友请观察一下,这些照片有什么不同?幼儿:……

4、教师总结夏至特点,介绍给幼儿。(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夏至要吃面;天气开始变热;夏至可以观莲花、放荷灯)

5、学习儿歌《夏至到》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知了,知了叫,夏至,夏至到大树撑绿伞,我带凉草帽,太阳老公公,看着咪咪笑。

①、教师朗读儿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②、教师出示图片,讲解儿歌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③、幼儿学习儿歌。

四、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夏至游戏,体现夏至节气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夏至小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 学会正确的防暑降温方法。

2.能在老师帮助下完成切西瓜游戏,锻炼体魄,锻炼反应力。

活动准备

够全班吃的西瓜

活动过程

1. 谈话引入

(1)小朋友们,夏至过去后天气就要一天比一天热了,你们对付炎热有什么好方法吗?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点评,重点点评喝水,冲凉,电扇,空调这几个容易因为贪凉导致疾病的方法。

2. 集中总结夏季防暑方法及错误方法

(1)多喝白开水,不要等口渴再喝,这样并不能很好的起到补水的作用。同时少喝冰水,避免刺激肠胃。

(2)不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的热量反而难以散发,可能还会引起脑部血管收缩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3)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间里,不出门运动,容易得“空调病”。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5度,即使天气再热也不能低于24度。

(4)可以喝绿豆汤,薄荷水,吃西瓜等用于解暑降温,注意西瓜不宜多吃。

3.切西瓜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提到夏天不能长时间的待在空调间里,要出去运动,我们这就去出门活动一下身体吧。

(2)做游戏切西瓜

请幼儿手拉手围成圈,一名幼儿做切西瓜的人站在圈里,边走边说“切,切,切西瓜,一刀两刀就开花”,说完用手来切围成圈的幼儿的手,被切到的两名幼儿超不同方向围着圈跑谁先跑到切口的地方谁到圈里来做新的切瓜人,然后继续游戏。

(3)做完游戏回到教室,教师分发切好的西瓜。

4.活动结束

夏至小班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在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会逐日减短。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通过听“巧姐牵日”的故事使幼儿了解夏至由来的传说;通过赏析美文《夏天的一条街道》,向我们呈现了夏日百姓平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的盛夏乐趣;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幼儿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夏至节气,“夏至面”“夏至测量”更是让孩子们了解夏至节气习俗的同时,真切感受夏至时节“日长”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夏至有关的习俗,感受夏至的诗意生活。

2.玩一玩"夏至日测量杆影"游戏,从中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夏至的多媒体课件。

2.幼儿准备:提前向身边的人了解关于夏至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夏至”我知道同学们,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可以认为是夏天过到一半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的科学知识吧!

夏至日大致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二)夏至的由来夏至节气是怎么得来的呢?同学们,你知道吗?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平静书斋,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春最长的一天,且结度越高白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关于“夏至”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炎帝寻日的故事,幼儿自由朗读,并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三)夏至的习俗

夏至这天我国各个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民俗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教师准备微课介绍,幼儿观看学习)

1.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2.绍兴龙舟竞渡因气侯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

3.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

4.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望孩童更健康。

夏至小班教案6篇相关文章:

幼儿小班《走路》教案6篇

小班语言课教案6篇

小班语言泡泡教案6篇

春天小班的教案最新6篇

小班动物歌教案最新6篇

托小班活动教案最新6篇

过河小班教案6篇

玩气球小班教案6篇

小班语言《雪》教案模板6篇

小班语言课教案通用6篇

夏至小班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0978